陈炯明为何背叛孙中山 炮轰总统府的真相又是怎样的

2018-06-0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近年来,关于陈炯明和孙中山的历史真相正在一点一点被揭开,很多学者主张陈炯明是“杰出的共和主义者”,应该打破“陈炯明叛变革命”的历史成见.那么

近年来,关于陈炯明和孙中山的历史真相正在一点一点被揭开,很多学者主张陈炯明是“杰出的共和主义者”,应该打破“陈炯明叛变革命”的历史成见。那么,关于陈炯明的叛变,我们究竟误解了什么?他与孙中山的分歧真相又是怎样的呢?

陈炯明(1878年1月13日-1933年9月22日),字竞存,广东省汕尾市海丰人(广东省惠州府海丰县白町村,今属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联安镇白町村)。粤系军事将领,中国现代杰出的军事家。

1878年,陈炯明生于广东海丰,原名捷,字赞之,又字竞存;1898年中秀才;1909年加入同盟会,当选广东省咨议局议员。1911年11月广东光复后任副都督。1912年1月代理都督,1916年组织民军响应讨袁,成立粤军总司令部,任总司令。次年12月任援闽粤军总司令,率部攻闽。

1920年10月陈炯明任广东省长,兼粤军总司令。1921年4月任护法军政府陆军部长,兼内务部长,1922年因阻挠北伐,被免去各职,保留陆军部长。6月炮轰总统府,发动反对孙中山的叛乱,1923年1月通电下野,逃往惠州,1925年后蛰居香港,组织致公党,任总理。

随着革命进程的推进,陈炯明与孙中山之间的矛盾逐渐凸显。1921年,已经有传闻说孙中山与陈炯明之间出现不和。陈炯明认为,孙中山此时就任非常大总统不合时,而且他并不赞成北伐。

当时,陈炯明主张联省自治,建议把广东这个南方省份作为模式推广到全国,这与力主北伐统一全国的孙中山的主张有着极大差异,两人矛盾逐渐激化。1922年3月,孙中山撤销其粤军总司令、广东省长、内务总长职,只留陆军总长职,最终导致“六·一六”事件的发生,二人彻底决裂。

如今,关于对中国近代政治产生重大深远的“六·一六”事件发生的细节,各方说法不一。后代研究者一般认为,“六·一六”事件并不是突发的,其前因后果复杂而难以言喻。

1922年6月12日,孙中山举行记者招待会,不点名地指责陈炯明“反对北伐”;而陈炯明6月14日拘捕财政次长廖仲恺,矛盾基本公开化。

1922年6月16日凌晨两点,孙中山得到粤军通知,粤军部队将攻击粤秀楼,情势危急。宋庆龄顾全大局,临危不惧,认为若同孙中山一同行动易被发现。坚持留下来掩护孙中山秘密撤离。孙中山不得已才答应先行,只身逃出。孙中山两次避过叛军耳目,终于到达黄埔永丰舰(即后来的中山舰)上。孙中山离开半小时后,炮声四起,陈炯明部队开始向粤秀楼发起进攻,有士兵还大喊:“打死孙文!打死孙文!”

“六·一六”兵变之后,孙中山离开广州到上海,此后,他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和苏俄的帮助,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一直到孙中山逝世前,经常有人在中间调停,希望他和陈炯明二人能够和好。孙中山要求陈炯明写悔过书,而陈炯明坚决不写,终于没有再走到一起。

孙中山与陈炯明决裂,还有一个意外的结果,那就是客观上成了蒋介石政治生涯的一个转折点。他在事件发生后不久,辗转登上孙中山所在的永丰舰,在国民党中的地位得到迅速上升,奠定了日后他在国民革命中的政治地位。

据蒋介石的卫士长回忆,陈叛变后,孙避难于永丰舰。孙中山信电交驰,蒋闻讯后,急奔广州,登舰随侍四十多日。回忆录中有这样的字句:形势持续恶化,永丰舰受到威胁,蒋介石急请孙中山移居下舱,而自守舵楼,冒险通过车歪炮台,直驶至白鹅滩,始脱离险境。至8月9日,孙中山离永丰舰乘英舰赴香港转沪,蒋介石随行。由是得到孙中山的信任与器重。1923 年,蒋出任陆海军元帅大本营和行营参谋长,并赴苏考察,4月而归。1924年国共合作后,孙中山更将黄埔军校校长、粤军总司令部参谋长等重要职位交给他。

在民国初年,有两个最杰出的政治人物,一个是宋教仁,一个是陈炯明。当时大家都把共和宪政挂在嘴边,但真懂得怎么去干的人并不多,宋教仁和陈炯明是属于少数真心想践行共和宪政的人。宋教仁的主要贡献在于搭建国家政体框架、建立议会政党和议会政府方面。而陈炯明的主要贡献,在于推行地方自治,兴学、筑路、禁赌、吏治、法治等。

传统的观点是认为陈炯明后来背叛了孙中山。近代史学者叶曙明则认为,陈炯明与孙中山的关系,一直是合作与共事的关系,并不是追随的关系。早期的同盟会不是一个很严密的政党,合则来,不合则去。因此,陈炯明与孙中山的分歧,是政治理念的分歧,谈不上谁背叛谁。

关于陈炯明最大的谜团就是 “炮轰总统府”,这个事件的真相正在浮现,所谓“炮轰观音山总统府”,实际上粤军只虚开了三炮吓唬守军,而且事前通知了孙中山离开,反倒孙中山以海军大炮向广州城内乱轰,炸死无辜平民过百。

后来,孙中山贿赂地方军阀攻打广州,陈炯明避战而走。从此,按照学者叶曙明新著《中国1927——谁主沉浮》中记载,广州百姓因军阀驻军,被盘剥重税,并因罢市抗议被火烧商埠,大批商人被屠杀,孙中山治下的广州,竟然百姓哀号,遭到全国舆论的讨伐。

1925年10月10日美洲致公党改组为中国致公党,推举陈炯明为总理,唐继尧为副总理。1933年9月22日,陈病逝于香港,香港《工商日报》评价道:“国民党死了一个敌人,中国死了一个好人。”。令人悲叹的是,陈炯明死时竟然要用其母所备的棺木。一个曾经显赫一时的地方军政长官,结局如此凄惨,这是非常罕见的。1935年4月3日陈炯明归葬于惠州西湖畔的紫薇山。

虽然出生于地主书香之家,陈炯明早期的家庭经济环境,却是非常穷困的。二十一岁时,和老师的女儿黄云女士结婚,夫妻两人一生感情融洽。黄女士于1936年去世,育有五女三男,分别为长女陈宝瑶,次女陈碧瑶,三女陈瑞瑶,四女陈淑瑶,五女陈娓瑶,长子陈定夏。

陈炯明与爱国学者章太炎(炳麟)的交情甚笃,把两幼子的名字,取自章氏的名号,次子陈定炎,三子陈定炳。陈炯明的次子陈定炎(1923年11月22日-2006年9月7日),航空和机械工程专业出身,特拉华大学硕士,哈佛大学硕士和博士。曾在通用动力/电船公司任职研发组经理,美国海岸防卫队任行政督办。亦曾在美国罗德岛大学、圣母大学和康涅狄格大学任教。晚年研究历史资料为父亲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