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可•奥勒留生平及代表作介绍 被称为帝王哲学家

2018-05-2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马可·奥勒留就像柏拉图描述的哲人王一样具有深刻的思想和博大的胸怀.他是斯多葛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是个哲学家;他是古罗马安东尼王朝五贤帝之一,

马可·奥勒留就像柏拉图描述的哲人王一样具有深刻的思想和博大的胸怀。他是斯多葛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是个哲学家;他是古罗马安东尼王朝五贤帝之一,是个伟大的君王。

马可·奥勒留,公元121年至180年,思想家、哲学家,毕业于萨利圣学院,公元161年至180年担任罗马帝国皇帝。代表作品有《沉思录》。全名为马可·奥勒留·安东尼·奥古斯都(Marcus Aurelius Antoninus Augustus)。著名的“帝王哲学家”,拥有凯撒称号。

马可·奥勒留,不但是一个很有智慧的君主,同时也是一个很有造就的思想家,有以希腊文写成的著作《沉思录》传世。在整个西方文明之中,马可·奥勒留也算是一个少见的贤君。更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他向往和平,却具有非凡的军事领导才干。

马可·奥勒留个人资料

中  文  名:玛克斯·奥勒留

外  文  名:Marcus Aurelius Antoninus Augustus

别      名:玛克斯·奥勒里乌斯

国      籍:古罗马帝国

民      族:拉丁人

出  生  地:罗马

出生日期:公元121年4月26日

逝世日期:公元180年3月17日

职      业:古罗马帝国皇帝

毕业院校:萨利圣学院

信      仰:多神教

主要成就:五贤帝最后一位

代表作品:《沉思录》

在      位:公元161年至180年

学      派:斯多葛学派

前任皇帝:安敦尼

奥勒留的父亲一族曾是西班牙人,但已定居罗马多年,并从韦帕芗皇帝那里获得了贵族身份。马克.奥勒留幼时丧父,是由他的母亲和祖父抚养长大的,并在拉丁文学、修辞、哲学、法律甚至绘画方面得到了当时来说最好的教育。玛克斯·奥勒留从小就表现出探索万物本源的兴趣,十一岁时,他便有意身着古代希腊与罗马哲学家们常穿的简陋的长袍,模仿他们的生活方式。他少年的心智,得到了当时世界上最好的教化。

奥勒留于121年4月26日生于罗马,在一个很有政治势力以及富有的家庭中长大。小的时候就被当时的罗马皇帝哈德良注意到,因而得到特殊的教育。六岁即进入骑士会(EquestrianOrder),七岁入学于罗马的萨利圣学院,并在这里的到各种文化中精英的教育。真正把奥勒留推入政坛的是前朝皇帝哈德良,他认养安敦尼为嗣子,条件是安敦尼同得认养奥勒留。

公元161年,安敦尼逝世,传位于其养子马可·奥勒留和维鲁斯。由二位元首共同执政,这在罗马史上还是第一次(当时罗马的帝位并不是按血统而是由选定的过继者来接替的),任期伊始就战争不断,并有多次自然灾害。

公元161年,帕提亚国王伏洛居斯三世侵入叙利亚,维鲁斯率兵反击。罗马还是在公元166年退出了美索不达米亚。公元167年,维鲁斯班师罗马的时候,一种可怕的传染病随着东方军的到来而迅速向帝国各地蔓延。瘟疫不但吞噬了无数的人丁,影响了兵源的补充;而且也减少了国库的税收,使国家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而这一切又给日耳曼人的入侵提供了条件。

公元168年,外多瑙河的日耳曼部落蜂拥南下,侵寇罗马帝国的边陲之地,其中以马可曼尼人、汪达尔人和夸德人最为凶猛。他们不但蹂躏了罗马东北部行省的广大地区,而且还扫清了进入意大利的大门。两位元首急忙从各处调集兵力,并亲自领导了这次危险的马可曼尼战争。

公元169年,维鲁斯因病死于兵营,奥勒留继续领导了这场战争。在多次击败蛮族以后,敌人同意缴械投降。公元178年,马科曼尼人和夸德人再次进攻帝国边境。奥里略统军征讨。公元180年,奥勒留因染瘟疫而死于潘诺尼亚的文都滂那(维也纳)的军营里。

奥勒留是罗马帝国最伟大的皇帝之一。他不但是一个很有智慧的君主,同时也是一个很有成就的斯多葛派哲学家,有以希腊文写成的著作《沉思录》传世。在整个西方文明之中,奥勒留也算是一个少见的贤君。更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他向往和平,却具有非凡的军事领导才干。但是他却受到了他的妻子——风流放荡的皇后芙斯汀娜(Faustina)的蒙蔽。

奥勒留性格温和,待人宽厚。175年,叙利亚总督卡修斯(AvidiusCassius)起兵反叛,企图篡位,不久被士兵所杀。但奥勒留并不因此而感到高兴,相反,他却叹息“失去了一个化干戈为玉帛的好机会”。

奥勒留崇尚的是斯多亚派哲学,这种哲学特别重视整体,重视自己同整体的协调关系;试图在自然适应整体的规律而获得自身的最大限度的完善。奥勒留正是在这样的一种哲学思想的熏陶下,养成了宽容和谦和的习惯,学会了忍受(在整体里面,任何行为都是符合理性并且可以原谅的,我们要做的就是恒久的忍受);并且在战事频繁的时代里,造就了其顺应本性顺应宇宙自然规律而生活的纯粹。这也是其思想著作沉思录里,反复出现强调的思想核心。

康茂德(Commodus,也就是好莱坞大片《角斗士》里那个杀父篡位的年轻皇帝,但历史上他并未杀父)在161年出生于罗马附近的拉鲁维乌姆,该年正是其父亲马可·奥勒留成为皇帝的时间。因此康茂德从小就在皇宫中长大。康茂德原有两个双胞胎兄长,但他们相继早夭死去,因此体健壮的康茂德就成了奥里略唯一的独生子。

康茂德在五岁之龄便列名为凯撒,十六岁受封为统帅,十七岁便得到与父亲相同的称号奥古斯都,成为帝国的共治者。奥里略极力栽培自己的儿子,为其招聘名师,并带着他一起参与日耳曼战争以增加儿子在军中的威望。

奥勒留去世后,他的儿子康茂德继位。康茂德生性懦弱,色厉内荏,重武轻文,统治时期实行暴政,后来被杀死,安敦尼王朝也随之结束。五贤帝开创的黄金时代也一去不复返了。

公元2世纪下半叶,罗马帝国在政治上危机四伏,在军事上则走投无路,由于奴隶主贵族们影响,社会上一度对古希腊文物颇生眷恋,于是通过临摹和复制,留下了大批希腊原作的摹制品,使古希腊一些珍贵的雕像经过罗马艺术家的手里得以保存下来。但这些临摹品并不完全仿照原作,有时喜欢在细节上作些加工,所以这些摹制品从手法到风格,都与希腊原作的雕像有所差异。今人研究需要经过复杂的考证,才能辨别哪一件更接近于原作。而2世纪时作的摹制品,往往把大理石表面磨得很光滑,这与希腊原则是不相符的。政治的悲观,在艺术上也会流露得十分明显,最富时代典型意义的是这一尊马可·奥勒留青铜骑马像了。

《马可·奥勒留骑马像》是创作于公元170年的青铜像,充分体现了当时代罗马肖像雕刻的写实风格,是一个具有斯多噶哲学思想的君主肖像。他的脸部带有哲理性的思索,具有颓废、消极、静观的色彩,对以后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雕刻家产生了重要影响。

《沉思录》是奥勒留传下来的一部个人哲学思考录,主要思考人生伦理问题,兼及自然哲学;是奥勒留所作的一本写给自己的思想散文集。这本与自己的十二卷对话,内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马劳顿中所写,是斯多葛派哲学(斯多亚哲学)的一个里程碑。

《沉思录》来自于作者对身羁宫廷的自身和自己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种摆脱了激情和欲望、冷静而达观的生活。马可·奥勒留在书中阐述了灵魂与死亡的关系,解析了个人的德行、个人的解脱以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要求常常自省以达到内心的平静,要摈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正直地思考。而且,不仅要思考善、思考光明磊落的事情,还要付诸行动。

马可·奥勒留把一切对他发生的事情都不看成是恶,认为痛苦和不安仅仅是来自内心的意见,并且是可以由心灵加以消除的。他对人生进行了深刻的哲学思考,热诚地从其他人身上学习他们最优秀的品质,果敢、谦逊、仁爱……他希望人们热爱劳作、了解生命的本质和生活的艺术、尊重公共利益并为之努力。《沉思录》是一些从灵魂深处流淌出来的文字,朴实却直抵人心。

《沉思录》的版本多达十几种,仅何怀宏翻译的《沉思录》就有三个版本:三联版、中央编译局出版社版、陕西师大版。其中三联版估计保留了原作的风貌,只是按卷编目,各卷中的自然段皆用序号标识;中央编译版则除以原有卷号编目外又在各卷中归纳出小标题;而陕西师大版除了和中央编译版的雷同外,还有不少插图,简单对照就发现这个版本的序言不完整,错字、漏句都有,感觉粗糙。

业内人士表示,在内地出版界,《沉思录》从1988年引进至今,20年里出了26个版本,实在太多了!国内出版界的跟风现象比较可怕。其实,《沉思录》的版本不止这些,算上50年前梁实秋先生翻译的,应该至少有27种。记者了解到世界名著重译成风由来已久,像司汤达的《红与黑》,不同的译本在国内已不下10个;卢梭的《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也有了七八种译本。对此现象,业内人士直言不讳:“重译太多是浪费。世界名著有三种,最多四五种译本就足够了。”

那么接近30种版本的《沉思录》究竟该买哪一种呢?很多网友发表评论,除了何怀宏的版本比较受欢迎外,读者们最推崇的还是国学大师梁实秋先生在50年前翻译的。他们认为,梁版《沉思录》较何怀宏译本好读也易读,一方面由于梁实秋本身的深厚功底和翻译水准而致,另一方面则不得不归因于他对人生的深刻理解,这也是梁译本所以堪称大师级译本的主要原因。

人们相互蔑视,又相互奉承,人们各自希望自己高于别人,又各自匍匐在别人面前。

绝不要去猜测别人的心里在想什么,琢磨别人的心思得的人从来都不是幸福的人。每个人都应该关注自己的内心的所思所想,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那是很可悲可叹的。

凡是符合本性的事情,就都值得去说,值得去做。不要受责备或流言的影响。如果你认为说得对、做得好,那你就不要贬低自己。别人有别人的判断方式,有自己的特殊倾向,不要去理会他们。径直走自己的路,按照你自己的本性,遵循共同拥有的本性。因为此二者只有一条共同的唯一的路。

不要为将来担忧。如果你必须去到将来,你会带着同样的理由去的,恰似你带着理由来到现在。一个人不管别人的言行思想是否正确,只管注意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那么这个人的生涯将是何等丰富!老实讲,一个好人是不要窥察别人内心的黑暗,而是“目不斜视地直赴目标”。

记住:过了今生今世,人就再也得不到什么来生来世。眼前的人生,对谁都无二致。我们浪费或得到的,恰恰都是正在飞逝的光阴。

做事不可迟缓,言谈不可杂乱,思想不可游移,灵魂不可完全倾注于自身,或者过分焦躁不安,生活中不可始终忙碌不止。

一方面能足够强健地承受,另一方面又能保持清醒的品质,正是一个拥有一颗完善的、不可战胜的灵魂的人的标志。

你没有闲空或能力阅读,但是你有闲空或能力防止傲慢,你有闲空超越快乐和痛苦,你有闲空超越对虚名的热爱,不要烦恼于愚蠢和忘恩负义的人们,甚至不要理会他们。

一个人退到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如退入自己的心灵更为宁静和更少苦恼,特别是当他在心里有这种思想的时候。

毫不狂妄地接受,毫不踌躇地放弃。

当你做摆在你面前的工作时,你要认真地遵循正确的理性,精力充沛,宁静致远,不分心于任何别的事情,而保持你神圣的部分纯净,仿佛你必定要直接把他归还似的;若你坚持这一点,无所欲望亦无所畏惧,满足于你现在合乎本性的活动满足于你说出的每个词和音节中的勇敢的真诚,你就能生存得幸福。没有人能阻止这一点。

和我同进入这个世界的人,其中有多少已经离去。

不要不情愿地劳作,不要不尊重公共利益,不要不加以适当的考虑,不要分心,不要虚有学问的外表而丧失自己的思想,也不要成为喋喋不休或忙忙碌碌的人。同时,也欢乐吧,不寻求外在的帮助也不要别人给的安宁。这样一个人就必然笔直地站立,而不是让别人扶着直立。

永远记住:你的心灵是不可征服的。

惟一能从一个人那里夺走的只是现在。如果这是真的,即一个人只拥有现在,那么一个人就不可能丧失一件他并不拥有的东西。

不要去注意别人心里在想什么,一个人就很少会被看成是不幸福的,而那些不注意他们自己内心的活动的人却必然是不幸的。

丢开你的意见,那么你就丢开了这种抱怨:“我受到了伤害。”而丢开“我受到了伤害”的抱怨,这伤害也就消失了。

当你不把你的思想指向公共福利的某个目标时,不要把你剩下的生命浪费在思考别人身上。因为,当你有这种思想时,你就丧失了做别的事情的机会。这个人在做什么,为什么做,他说了什么,想了什么,争论什么,注意所有这些事情将使我们忽略了观察我们自己的支配力量。所以我们应当在我们的思想行进中抑制一切无目的和无价值的想法,以及大量好奇和恶意的情感。

记住你已经把这些事情推迟得够久了,你从神灵得到的机会已经够多了,但你没有利用它。你只有有限的时间,如果你不用这段时间来消除你灵感上的阴霾;它就将逝去,你亦将逝去,并永不复返。

假如一件事的确值得去说或去做,那么就请不要反复思量是否符合你的身份。

不要以恶报恶,而是要忍耐和宽容,人天生就要忍受一切,这就是人的义务。

如果你做你生活中的每一个行为都仿佛是它最后的行为,排除对理性命令的各种冷漠态度和强烈厌恶,排除所有虚伪、自爱和对给你的那一份的不满之情,你就将使自己得到解脱。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足够的,但你的生命却已接近尾声,你的灵魂却还不去关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别人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