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十个阵法介绍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2018-05-0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法是冷兵器时代对军队战斗队形的配置方式,其中蕴含有许多实战意义和各种启示.在古代,优秀的带兵将领除了要有勇武之力外,也要有排兵布阵的能力.中国古代有过许多著名的阵法,是先民智慧的结晶.一些阵法布置得当,往往能带来出其不意的效果.那么,中国古代都有哪些阵法呢?大将位于阵形中后,以重兵围护,左右张开如鹤的双翅,是一种攻守兼备的阵形.左右包抄是鹤翼阵的战术思想.鹤翼阵要求大将应有较高的战术指挥能力,两翼张合自如,既可用于抄袭敌军两侧,又可合力夹击突入阵型中部之敌,大将本阵防卫应严,防止被敌突破:两翼应

法是冷兵器时代对军队战斗队形的配置方式,其中蕴含有许多实战意义和各种启示。在古代,优秀的带兵将领除了要有勇武之力外,也要有排兵布阵的能力。中国古代有过许多著名的阵法,是先民智慧的结晶。一些阵法布置得当,往往能带来出其不意的效果。那么,中国古代都有哪些阵法呢?

大将位于阵形中后,以重兵围护,左右张开如鹤的双翅,是一种攻守兼备的阵形。

左右包抄是鹤翼阵的战术思想。鹤翼阵要求大将应有较高的战术指挥能力,两翼张合自如,既可用于抄袭敌军两侧,又可合力夹击突入阵型中部之敌,大将本阵防卫应严,防止被敌突破;两翼应当机动灵活,密切协同,攻击猛烈,否则就不能达到目的。

鹤翼是古代战争常用阵形,是专供包围用的阵形。三国志五代中有说到,鹤翼阵是唯一可以积极攻击的阵形,其实严格说来,就是要形成包围圈才适合使用鹤翼阵。

很显然,从阵型上看鹤翼阵不适合对付龟甲阵,对于调度有方的防守方指挥官来说,龟甲阵的要点就是四周全部铜墙铁壁,寸步不让,必要时收缩防守范围而不是调后兵支援前兵。所以对于鹤翼阵的破解从龟甲阵防御要点上可以看出,避实就虚稳守阵地才是正确决策,由于鹤翼阵主张包围后积极进攻,所以龟甲阵是最好的破解阵法。当然,自古破阵守阵的成功都没有绝对,但是谨记稳住阵脚不受鹤翼阵的牵制才是重中之重。

大将位于阵形中后,主要兵力在中央集结,分作若干鱼鳞状的小方阵,按梯次配置,前端微凸,属于进攻阵形。

战术思想是“中央突破”。集中兵力对敌阵中央发起猛攻,己方优势时使用,阵形的弱点在于尾侧。

中国使用这种队形作战的时间远远早於罗马。《左传》鲁桓公五年(西元前707年)「原繁、高梁弥以中军奉(郑庄)公,为鱼丽之阵,先偏後伍,伍承弥缝。」的确,罗马军团给人印象如此,似乎是挤在一起组成密集的方阵,看来写《东方安东尼》的作者也有这样的认识,说到“正类似于古罗马前期使用极为广泛的希腊密集军阵”,但事实上,罗马军团不是这样的,文中说到那支奇怪的军队是出现在东汉时期,这时罗马进入了后三巨头时代(那时的罗马军团用经历了一次改革),早已抛弃了希腊方阵,写这些的作者该重新去研究下罗马方阵,至少该买本西方军事史好好的看看。

顾名思义,就是在全军形成箭状的样子。主将的位置在最前面,所以适合战斗力高的勇将。由于最前面的部队非常密集,所以也是突击阵形。请注意,所谓的突击阵形,并不是只有这种阵形可以突击,事实上所有阵形都可以下突击令但是不见得能够做到突击效果(全军穿入敌阵不会被冲散),也就是说,三国志五里面说的可以突击,是说真正战场上有突击的效果,而非只有此部队可以下突击令。

此外,此种阵形的后方是一平行队形,所以在山地的移动效果相当好,当然此阵防守也是很弱的(背后露出太多)。

战术思想也是“中央突破”。锋矢阵的防御性较鱼鳞阵为好,前锋张开的“箭头”可以抵御来自敌军两翼的压力,但进攻性稍差,阵形的弱点仍在尾侧。

是车前方的横木,也就是英文字母X形阵.把队形排成X形有什么效果呢最大的效果就是从前,左,右三方来的敌人,都如同前方一样(请注意两排的部队前方朝东北跟西北方),是个相当好的山地防守阵形(因为也是线形,所以山地移舆够快)。但战斗开始后将导致将领指挥混乱,不宜形成统一命令。

现代不少阵法与古代阵法如出一辙,例如现代特种部队常用的X型队列就跟古代冲轭阵一模一样,这种阵型的好处是在行进中,任何一个方向来的敌人都会同时面临两个侧翼的兵力攻击。但是由于阵型比较复杂,需要很多的训练才能保证不乱,所以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要精锐的步兵才能运用好这种阵型。

就是把军队排列成一长条的阵势并根据情况变化。长蛇阵是根据蛇的习性推演而来,长蛇阵共有三种变化。由此三种变化,长蛇阵运转,犹如巨蟒出击,攻击凌厉。长蛇阵用于行军或追击的一路纵队,机动力强,战斗力弱。

长蛇阵以下三种变化:

一、击蛇首,尾动,卷;

二、击蛇尾,首动,咬;

三、蛇身横撞,首尾至,绞!

由此三种变化,长蛇阵运转,犹如巨蟒出击,攻击凌厉!两翼骑兵(古代机动能力强的兵种)的机动能力最为重要,所以要破除长蛇阵,最好的方法就是限制两翼机动能力,以使其首尾不能相顾。所以,最佳的方法就是:揪其首,夹其尾,斩其腰!详细方法就是在我方步兵阵群中设置陷阱,以两个步兵方阵协作阻止对手两翼骑兵运动,使其无法发挥其机动灵活的能力,再以强悍重骑兵为主对其蛇腹步兵发动强悍冲击,使其阵形散乱,无序!一举击溃步兵方阵,将长蛇阵切割成为三块,如此一来,长蛇阵各自为战,无法再以三方配合作战,阵势不攻自破!

过去骑兵的战术大部份时间里就是正面突击,长途奔袭,战略合围,断敌后路等等,即使是骑兵战术的祖师爷匈奴人也只有这些。但这时的骠骑将军琢磨出了一种新战术,车悬。车悬其实也就是突击战术的威力加强版,但比突击要霸道很多,也不像突击哪样一窝蜂似的一拥而上,更注重各骑之间的间隔,(前后,左右,各兵器的使用,有时甚至还有意将横列的间隔拉得大一点,以使敌军有空隙可以躲,不至于堵住前军的路,留给后边的骑兵收拾)配合,等于一个骑兵版的锥行阵,不同之处在于宽度要更大一些,深度窄一些。

因为车悬阵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能算是阵(至少相对步兵的阵来说是这样,并没有各兵种间有效的配合,纯骑兵的冲击战术),所以后世兵家大都不认为有此阵,如,(诸葛亮),(作者不详,成书于宋代)都对此阵抱不置可否的态度,但是这种阵法却在当时纵横大漠,无人能当。只是随着中国骑兵的衰弱,后人无法亲身感受其威力罢了。

古代阵法,全军呈弧形配置,形如弯月,是一种非对称的阵形,大将本阵通常位于月牙内凹的底部。作战时注重攻击侧翼,以厚实的月轮抵挡敌军,月牙内凹处看似薄弱,却包藏凶险,大将本阵应有较强的战力,兵强将勇者适用,也适用某些不对称的地形。

半月形的军阵。《新五代史·杂传·杜重威》:“ 安重荣 反, 重威 逆战於 宗城 , 重荣 为偃月阵, 重威 击之不动。”《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右翼军继步军北引而东,作偃月阵,步军居中,骑军据其两端,使贼不见首尾。”

大将位于阵形中央,外围兵力层层布防,长枪、弓箭在外,机动兵力在内,与优势敌军交战时使用,战术思想:密集防御。方圆阵的队形密集,防御力强,因队形密集限制了机动,缺少变化,敌军败退亦难以追击,攻击性较差。

方圆阵是方阵与圆阵的综合,由多个方阵组成大圆阵,创此法为孙膑,在孙膑兵法中十阵其中一阵,但孙膑本人没使用过,后由赵国赵括最先使用,以二十多万的赵军组成方圆阵,在秦军的包围且已断粮的情况下祭出该阵,秦将白起认得此阵,不敢强攻,只死守长平各要道,赵军死守四十多天,后因粮绝而降。

兵力配置如大雁飞过的斜行,以充分发挥射击兵种的威力。而且覆盖面较大,也可以用来包围敌军,但是冲锋能力不好,如遇到锥形阵,突破中军则容易全军大乱。冷兵器时代以白刃战为主,雁行阵较为少用,但也应结合具体的情况。

雁行阵是《孙膑兵法》中出现过的阵法,所以《赤壁》一片中诸葛亮说这个阵法过时了并非毫无道理。顾名思义,雁行阵就是模仿大雁飞行编队的一种阵法,一直以来这是一种骑兵和步兵都可以应用的战斗队形。骑兵的雁行阵主要用于快速突击对面敌人的两翼薄弱部位,而步兵往往用雁行阵克制敌军的正面冲击。先用横阵面对敌军冲锋面,迅速展开雁行阵。这样敌军的冲锋就会被夹在雁行阵的两翼中间,同时受到两侧的攻击。对付骑兵的锥形阵非常有效。

除了用于软化敌军锋锐之外,由于雁行阵可以对敌人形成两侧的攻击面,所以非常利于射击武器的发挥。任何进入雁行阵夹击范围的敌军都会同时遭遇两面火力的交叉射击,几乎可以说是必死无疑。现代战争中机枪的部署就是一个典型的雁行阵,步枪手一般在阵地正面,而至少两挺机枪部署在敌人进攻路线的两个侧翼。这样任何进入机枪射程的敌军都会被机枪的火力如割麦子一样削平。

除了地面应用之外,雁行阵也用在海战。甲午海战中北洋水师迎战日本联合舰队的队形就是犄角雁行阵,试图发挥其铁甲舰的远程火力歼敌,但是由于训练水平和指挥能力远不如日军最终失败。

雁行阵最大的问题就是两只部队中间没有任何结合部,对指挥协同能力要求较高。而且后方完全无法防护,一旦被前后夹击则必败无疑,所以在战场使用不算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