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赣电影 《路边野餐》获奖无数 毕赣:我是想做电影的科学家

2017-06-1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前不久曾在上海国际电影节展映的小成本文艺片<路边野餐>,其中一段长达42分钟的长镜头,让人印象深刻,独特的诗人气质电影,也让它在国际上频频获奖.昨天,导演毕赣来

前不久曾在上海国际电影节展映的小成本文艺片《路边野餐》,其中一段长达42分钟的长镜头,让人印象深刻,独特的诗人气质电影,也让它在国际上频频获奖。昨天,导演毕赣来到上海出席该片映后见面会,虽然他回答时用词也诗意得让大众听不太懂,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还是诚恳地表示,这部电影对观众来说,最精彩的看点“是美学方面的”,而获奖后自己未来的方向“是想做电影的科学家”。

毕赣1989年出生于贵州凯里,《路边野餐》是他第一部长片项目。电影以勾连过去、当下与未来的三段式结构,讲述了诗人陈升(陈永忠饰)在寻找侄子的途中,与他逝去的爱人在一个神秘的时空获得重逢的故事。这部小成本文艺片,因为电影语言的新颖,备受瞩目,也让它连获大奖:第68届瑞士洛迦诺国际电影节斩获“当代影人”竞赛单元最佳新导演奖、最佳处女作特别提及两项大奖;第52届台湾电影金马奖获得最佳新导演奖、金马奖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与台北金马影展亚洲电影观察团推荐奖;第37届法国南特三大洲国际电影节获得最佳影片“金气球”奖。

在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它也让很多文艺片爱好者好奇,甚至出现了一票难求的盛况。大家对于片中的长镜头特别好奇,昨天,毕赣告诉记者:“这部电影是关于时间和记忆的,在剧本里,这个长镜头是梦境,但我拍得很写实,这样才有一种冲撞的力量。拍摄的时候,用的是"土法炼钢",三名摄影师交替拍摄,体力上撑不下去的时候,就在我提前设定好的节点让他们交换,最终拍了60多分钟,选了42分钟。”

这个长镜头,成了他获奖的重要元素之一,也是他诗意电影的重要体现。但是,看得出来,他并不想刻意把自己和观众对立起来——他曾创作了导演解说的音频,通过蓝牙可以接收,上海国际电影节展映时,就用上了这种新颖的方式,但昨天再问他时,他非常不开心地说:“我已经跟发行方说了两遍了,不要再用这个音频,没有观众愿意听导演在那边絮絮叨叨的,如果再用这种方式放映,我就拒绝配合路演!”

为了避开好莱坞大片,电影改在7月份上映,对于普通观众和市场是否接受,毕赣表示:“我有很专业的发行方,我的工作就是配合,做电影的翻译官,将它拉近跟观众的距离。至于票房,那就像踢足球,是该往左还是右,需要专业意识,我没有票房方面的专业意识,判断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