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邈故里 药王山的前世今生

2018-03-0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药王山上的仙,则是隋唐大医孙思邈.生于斯长于斯的他,在此行医著述,最后落叶归根并羽化在此.他用自己伟大而传奇的一生,为这座山赋予了永恒的生命力.如今,仙人已逝,

药王山上的仙,则是隋唐大医孙思邈。生于斯长于斯的他,在此行医著述,最后落叶归根并羽化在此。他用自己伟大而传奇的一生,为这座山赋予了永恒的生命力。

如今,仙人已逝,但这座山却常青,满山的松柏旧叶换新芽,让生命长续,让故事流传。

我品着咸汤面,听着遥远神奇的传说。一位慈祥的老人,穿越了时空,为我们祈祷健康平安。他就是一代药王孙思邈,对百姓恩重如山。我漫步云山胜览,睹碑林浩海如烟,一位老人送来吉祥如意,让人流连忘返,心驰神往,这就是千古名胜药王山。

这段念白,道出了孙思邈与药王山的渊源。出生在这里,在这里学医,从这里出去,老了之后又回归故里。尽管一生四海为家,视普天下百姓为亲人,但他始终是一位有着故土情结的医学家。

也正是此因,使这样一块福地,这样一座仙山,在药王孙思邈的一生经历中印刻下一桩桩如烟往事。

时间回到公元645年,这一年,西方取经的玄奘由天竺回到长安。那年早春,从长安北上华原(耀州唐时称华原)的路上,一辆马车不急不慢地前行,马蹄声在空寂的山谷间回响。

马车上坐着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他就是孙思邈。

从30多岁壮年之时他离开孙塬村,开始行医采药、浪迹天涯的行旅生活,大半生所到之处几乎遍及大半个中国。到如今已经是耄耋老人了,没有人知道,那些年,乡愁在他的心中泛起过多少次,但他知道他一定会回来的。

孙思邈是一个有着故土情结的人,这也符合陕西人恋家的性格。铜川市政府研究室主任陈中华说。孙思邈年幼之时,父亲在外做官,母亲在家中照料,家中还有其他亲戚,在当年游历期间他曾回来探亲,最重要的是有一个信念在他心里根深蒂固,那就是落叶归根。

孙思邈回耀州后,选择了五台山作为隐居著述的所在。一是看中这里的自然环境,另一方面与皇室有很大的关系。陈中华介绍,药王山的南庵,曾经是唐昭阳公主的居处,后来公主去世,唐太宗因崇敬孙思邈便将公主旧居赐予他修行。这里地势高、不喧嚣,利于修行;距离城区又不是很远,还可以给老百姓看病,很适合他。

在这里,孙思邈体现出了一个中国传统文人的思乡情怀。陈中华说。铜川市近年已经举办有两次孙思邈中医文化交流活动,将于9月初举办的海峡两岸孙思邈中医药合作与发展研讨会也是基于对孙思邈中医药思想文化的传承和推广,借此东风在孙思邈的故乡发展中医药养生产业。

公元742年,唐天宝元年。一支为皇宫采石的部队来到耀州城东三里的五台山,领队观察其山形制,在漆水之浒,山尽柏,数十里外,就有一股领秀之气扑面而来。他判断其山应多有奇石,于是决定在此停驻勘查。

不出所料,采石队伍很快就发现一种质地致密坚硬的青石,手指轻弹,即可发出清脆透彻的声响。后来,这些青石运回国都长安,被乐师制为磬,其后郊庙乐遂废泗滨磬。当时,大诗人白居易出入宫廷,听了这种磬的演奏,写诗道:华原磬与泗滨石,清浊两声谁得知。

今东山石扣之皆铿铿声,然取磬处不知何所矣。800年后,乔世宁(明嘉靖十七年进士,耀州人)来到药王山考察时,这种采青石为磬的事业早已停止。然而,至今山上的一些遗存中,还可以找到当年那些青石的存在。

穿过药王大殿一路再往山上走,会路过一处石窟,里面有大大小小28尊摩崖造像,据说为北周时所制,当地人又称其摸摸爷。为何有此称呼,是因为这里的造像传说有摸头头不疼,摸手手不疼,摸哪哪都不疼了的奇效,千百年来,来药王山祭拜的人都要到此摸上一摸,以期治愈身体的疾患。

摸的人多了,这些造像早已超出雕塑时的打磨,显现出青玉般的光泽。学界还有一种推断药王山可能为数亿年前的一次火山喷发形成,高温的熔岩冷却凝固后成为质地坚实的青石。而史料也显示,这种青石在唐时曾大量无序开采,以致资源枯竭而废弃。

公元1555年前后,时为明嘉靖皇帝在位。一天,耀州五台山即现在的药王山上,来了一位花甲老人。

这个人就是乔世宁,先后做过河南参政、四川按察使,后以丁忧回乡。当时,他正在撰写《耀州志》,此番登山,目的就是核事纪实,给后人记写一个传信将来的药王山。

尽管如此,他还是被眼前的楼宇重叠、松柏成林的美景所打动,心中对先贤的敬意更是油然而生。

他一路上山,来到山腰上的太玄洞,当年孙思邈正是隐居此处撰写《千金方》。世传洞为龙穿,这是乔世宁在其《耀州志地理志》篇中关于太玄洞的描述。相传孙思邈为泾河龙君看过病。当时,龙君幻化人形来找孙看病,孙一搭脉便知其真形,于是告诉其要以原形显身才可为其诊病。但龙君有规定,不能以真身显形于人世,于是凿山为洞,龙君一路穿洞而来与孙见面,这才看好了疾患。

乔世宁手持火把走入洞中,手触洞壁,他更坚信心中的质疑,否定了龙穿洞的讹传,相信其为秦汉时取石的石窟。后来,他在《耀州志》之《地理志古迹》一篇中记述,余视之,信然,通过亲身考察去芜存真。

乔世宁在《耀州志》中间一篇《五台山志叙》中,丝毫不隐晦对孙的敬慕之情:其奇胜不比与石门、嶻嶭,然游览声称过焉,何也?岂以孙公栖隐地哉!

药王山景区管理局副局长井小溪介绍,乔世宁同为耀州文化名人,应对孙有惺惺相惜的感受,虽官至省部级,但还是提前告老还乡,追慕先贤,回到故里追寻孙思邈的遗存,完成其著书立说的志愿。

公元2014年3月1日。上午,甲午年药王山庙会启动暨民祭药王孙思邈仪式在南庵祭祀广场举行。据官方统计,当日有十万游客上山,仪式中有官方代表出席主祭。说到药王山,不得不提药王庙会,人们对于药王的爱戴全部体现在这里。井小溪说。药王山庙会已成当地群众的一项很重要的习俗,2008年,这项有着广泛群众基础的民俗被***列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史料记载,药王山庙会历史悠久,始于唐盛于宋,因纪念孙思邈忌辰而起,以朝山、拜谒药王为主。每年春上,远近数万群众来赶会,持续时间最长达半个月,号称关中第一庙会。庙会期间,前来烧香磕头的男女老幼不计其数,献祭品,取神水,摸摸摩崖造像,祈望百病全消,健康长寿。

庙会巨大的人流也产生了商机。四面八方商贾提前赶来,山上山下各种摊贩的叫卖声不断,这已成为药王山庙会一景。井小溪介绍,每年庙会期间,山上香烟缭绕,钟磬喧天,山下天明戏、路畔灯及狮子、龙灯等大型社火参与,通元桥上唱大戏颂药王,龙灯社火舞 尽 其中。最后一天往往是庙会的高潮,当地群众更是万人空巷,倾城而出。

公元2014年8月。华商报记者重访药王山。

讲解员王小静走在林荫小道上,她要带着一个来自北京的旅游团参观药王山。王小静是药王山景区的讲解员,已经做了5年,带游客一路上山、一路讲解,对她已经毫无新意。但这次她还是很用心,甚至有些激动,因为这是她带领解说的第1000个旅游团。

王小静指着南庵殿前的一株千年古柏说,这棵树为孙思邈的手植柏,这株古柏虽已有1300余年的树龄,但每每新枝萌发时,让人感到的并不是年华老去的沧桑,而是新芽萌生的朝气。而关于这个秘密,都是围绕着药王衍生而出。

晚年的孙思邈归隐在与家乡毗邻的五台山,后世尊他为药王,北五台山便改称药王山。1961年***将药王山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被省政府命名为省级风景名胜区。正因为孙思邈在此行医问道,无形中给这座山带来了灵性,所谓的有仙则名。陈中华说。

站在两山夹角处,抬头眺望,右侧为南庵,左侧为北洞,这就是药王山现在的形制。

据介绍,北洞最早的建筑是药王殿下面的两座山神貔貅,洞外还有一座火神像和土地公公像,再加上石阶下的洗药池和洞外的两棵古树,就形成了金木水火土五行矩阵。而药王像傍山而塑,在五行之外形成了一个天然的保护层,使整座山密而不漏,保佑这里风调雨顺、香火不断。

孙思邈在五台山去世后,后人为怀念他,从宋代开始在山上建庙,此后,金、元、明、清各代都有新建、扩建,山上庙宇层叠,香火延绵。现在,山上金元以来的古建筑群集,汉代起始的碑碣石刻遍山,遗址遗迹众多,医药、佛道、民俗和谐并存。北洞最有名的地方为太玄洞,洞里有孙思邈的泥塑,据说为明代所塑,是孙思邈距今年代最久远的雕像。

当年,孙思邈隐居此处,附近的老百姓都来找他看病。孙对于穷人不收钱不收礼,百姓送很多东西以表谢意,他都一一拒绝,却唯要杏子,因其可入药。百姓以为他喜欢吃,在药王住的周围全部栽上杏树,杏树渐多成林,后世把中医就叫杏林。

如今的孙塬村已是现代化养生基地,围绕药王主题规划实施了多项中医药产业项目。

铜川市中医药发展局局长石建国介绍,中医药和养生产业作为铜川市转型发展的一个新兴产业,近几年呈现出蒸蒸日上的发展态势。

现在我们依托孙思邈的口碑作为铜川市转型的突破口,在中医药的种植方面有较大的收获,黄芩、宜党这类中草药已经全面开花。不过石建国也说,由于大环境下人才的流失及脱节,关于其医药理论的应用还比较少。不少年轻医师只是掌握着大学时期的理论,对于孙思邈的药理研究和应用还不够。

陈中华说,铜川市在转型发展的道路中,要及时发现不足。首先,作为铜川研究药王文化的功夫还不够深,没有专门的机构,没有中医造诣很深的人;其次,对于孙思邈的成果运用不佳,基础性工作还不足;再次,中医药队伍的建设要与药王符号相符,特色没有形成。

对此,药王山管理局局长王耀根表示,打造药王这张名片,关键是要打造符合现代人养生需求的产品,让人们提到药王山就想到孙思邈。据了解,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已经在药王山命名,今后将有更多的学子在这里诵读大医精诚。

而一个更为宏大的规划正在实施当中,那就是以药王山为核心,打造20平方公里的药王山大景区。药王山景区副局长井小溪介绍,眼下他们正在山下建一个大型文化广场,同时,生态综合治理项目也正在推进,山下蓄水成湖。不久的将来,药王山将形成山水相连、水光山色辉映的自然风光。

让我们再回到公元681年,孙塬镇孙塬村。这年秋天,随着孙家老宅院子里的那棵槐树树叶凋零,年已140岁的孙思邈生命亦接近终点。他病倒了,并且再也未能起来,次年与世长辞。依照他死后薄葬于双亲侧的遗嘱,乡亲们把他安葬在故里孙家塬的孙氏先茔里。

当年,关中的瘟疫蔓延到北方各地,长安和洛阳一带尤为严重,杜甫有诗云: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而就在百姓最需要大医救死扶伤的时候,孙思邈却再也不能回到他们当中去了。就在他的弥留之际,还心生悲痛,不禁叹道:黎元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