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一个漂泊的灵魂 贾冬婷

2017-07-2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萧红:一个漂泊的灵魂主笔:贾冬婷1936年11月19日,萧红在给萧军的信里写:窗上洒满着白月的当儿,我愿意关了灯,坐下来沉默一些时候,就在这沉默中,忽然像有警钟似的来到我的心上:这不就是我的黄金时代吗?此刻.那个时候,萧红身在日本,正试图用出走来逃离与萧军的情感困局,同时也想给自己找一个安静的写作空间.漂泊了那么久,终于可以停下来感叹一句.不久后,萧红就不得不踏上了更加颠沛流离的悲剧之路.如今去回望萧红对黄金时代的感叹,实在是饱含凄凉的.她在文学中找到了个人价值和心灵自由,像大鹏金翅鸟一样飞翔,

萧红:一个漂泊的灵魂主笔:贾冬婷1936年11月19日,萧红在给萧军的信里写:窗上洒满着白月的当儿,我愿意关了灯,坐下来沉默一些时候,就在这沉默中,忽然像有警钟似的来到我的心上:这不就是我的黄金时代吗?此刻。


那个时候,萧红身在日本,正试图用出走来逃离与萧军的情感困局,同时也想给自己找一个安静的写作空间。漂泊了那么久,终于可以停下来感叹一句。不久后,萧红就不得不踏上了更加颠沛流离的悲剧之路。如今去回望萧红对黄金时代的感叹,实在是饱含凄凉的。


她在文学中找到了个人价值和心灵自由,像大鹏金翅鸟一样飞翔,而在人生际遇上则颠沛流离,终于跌入奴隶的死所。在她身后,作为一个作家,一个有着女性和穷人双重视角的女作家,萧红是游离于主流文学而被长期忽略的。

而作为一个女人,她与不同男人之间漂泊的感情经历为人长久窥视。
将近百年过后,萧红为什么这么红?除了她小说般爱情的戏剧性,还不可忽视她身处的大时代背景,曾造就了一个群体性文学上的黄金时代,而萧红作为其中一个女性个体,置身其中不同寻常的道路选择又构成一重戏剧张力。


中山大学教授艾晓明将萧红写作的时代与弗吉尼亚伍尔夫分析的英国18世纪之前相比较,英国的历史是男性的历史,不是女性的历史。她认为,只有当我们知道了一般妇女的平均生活条件她子女的数目、是否有自己的钱财、是否帮助赡养家庭、是否承担部分家务劳动只有当我们能够估计普通妇女可能有的生活方式与生活经验时,我们才能说明,那非凡的妇女,以一位作家而论,究竟是成功还是失败。

伍尔夫的推理是,只有在法律、风俗、习惯诸方面都发生无数变化的时代,才有妇女写的小说出现。在15世纪,当一位妇女违抗父母之命,拒绝嫁给他们为她选定的配偶时,她很可能会挨打,并且在房间里被拖来拖去,那种精神上的气氛,是不利于艺术品的创作的。

以伍尔夫的分析来看萧红,她是一个创作的奇迹。
萧红的一生都在漂泊,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如果从她1933年逃婚出走故乡呼兰算起,到她1942年客死香港为止,短短8年间,她的轨迹遍布各地:呼兰、哈尔滨、北平、哈尔滨、青岛、上海、日本、武汉、临汾、西安、重庆、香港。而且,几乎每一个地方,她都经历了多次搬家。

我们辗转走访下来,不禁感佩萧红在短短8年的颠沛流离中的高产,她留下100多万字的作品,其中包括两部诗性悲剧《生死场》和《呼兰河传》、一部讽刺喜剧《马伯乐》,这在和平年代尚且不易,何况是战乱年代了。
萧红出生于辛亥革命爆发的1911年,死于抗战烽火中的1942年,正值一个风起云涌的大时代。

在当时主流文化阵营纷纷奔赴延安的时代洪流中,萧红公开提出作家不属于某个阶级,作家是属于人类的,她选择了自由写作,想象中的左翼女作家标签因此对她并不适宜。

萧红研究开创者、汉学家葛浩文评价:萧红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并不是一种理想化的、充满爱国热情的浪漫的战争图景,而是她对日常生活中真实的人们身上产生的孤独的、极端的个人化的影响。


萧红曾对好友聂绀弩说: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不错,我要飞。但同时觉得我要掉下来。现实中,她的确为这份情感和生活方式的再选择,在兵荒马乱中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至今仍备受争议,这怎么是黄金时代呢?许鞍华在电影《黄金时代》里借萧红之口回答:我不能选择怎么生怎么死,但我能选择怎么爱怎么活,这就是我的黄金时代。

这样来看,每个人都可能有自己的黄金时代。
(有删改)
1.文章开头引用萧红给萧军的书信有什么作用?(4分)
2.

文章以整段的内容写了弗吉尼亚伍尔夫对18世纪之前英国的分析,作者这样安排有何用意?(4分)
3.本文题为一个漂泊的灵魂从文章内容看,漂泊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4分)
4.试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画线句子的含义,并结合全文谈一谈这句话给你的启示。(6分)
我不能选择怎么生怎么死,但我能选择怎么爱怎么活,这就是我的黄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