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化塔是释迦牟尼真身舍利宝塔

2017-08-1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1987年5月5日,农历的四月初八是佛祖释迦牟尼诞辰.考古人员在陕西省扶凤县法门寺宝塔地宫中发现了释迦牟尼的第一枚指骨舍利,5月9日.5月1

1987年5月5日,农历的四月初八是佛祖释迦牟尼诞辰。考古人员在陕西省扶凤县法门寺宝塔地宫中发现了释迦牟尼的第一枚指骨舍利,5月9日、5月10日和5月12日又陆续发现了另外三枚佛指舍利。在这四枚佛指舍利中,有一枚是释迦牟尼的真身指骨舍利,称作灵骨;另外三枚是复制品称作影骨。

之后,国内的佛学专家经过仔细考证和科学分析,发现在中国古代有十九座和法门寺真身宝塔相似的释迦牟尼真身舍利宝塔,分布在全国各地,超化寺塔就是其中的一座(见法门寺博物馆馆长韩金科先生编著的《法门寺文化史》图8:中国古代十九座释迦牟尼佛真身舍利宝塔分布图)。

为什么说超化寺塔就是释迦牟尼佛真身舍利宝塔呢?这座宝塔最初应当建在什么时代?本文将就有关的问题作一个简单的探讨,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要解开佛祖真身舍利宝塔这谜,就必须首先了解什么是舍利?释迦牟尼的真身舍利是如何从遥远的印度传到中国来的?舍利是梵语(古印度语)Sarira的音译。《实用佛学辞典中》对它的解释是:
舍利:佛之骨也。

又总名死尸。是以戒定慧之熏修所致也……又云灵骨。有三种色,白色骨舍利,黑色发舍利,赤色肉舍利。
公元前485年2月15日,布法传道49年的释迦牟尼已经80岁,他在弟子阿难和伽叶的奉伴下前往拘尸揭罗城继续传道,子夜时分,当他走到该城郊外时,不幸身染重病,最后在两棵裟罗树中间园寂。

他的弟子们将他的遗体放在用香木搭起的葬台上火化。火化后,弟子在收拾骨灰时惊奇的发现:伴随着没有烧化的一节手指、四枚牙齿和一片头盖骨及数根头发外,在释迦牟尼的真身遗物中还出现了星星点点呈现出白、黑、红三种颜色的圆柱状结晶体,玲珑剔透。

白色的是骨质,黑色的是发质,红色的是肉质,弟子们就把这些遗物称作“舍利”。
释迦牟尼的真身舍利是佛教界的最高圣物,当时印度摩揭陀国的国王、释迦牟尼的家乡、迦毗罗卫国的国王都派人来要求将释迦牟尼的真身舍利安奉在他们国内。

经过协商,最后决定将释迦牟尼的真身舍利分作八份,分别在八个国家建塔安奉,这就是后人所说的“八王分舍利”。
释迦牟尼生前对自己的言论教义并没有留下只言片语。圆寂后的当年秋,古印度各国的比丘僧团推选出500名高僧大德,在摩揭陀国的京城王舍城郊外的毗裟罗山上的七叶岩下,召开了首次佛教高僧交流大会。

在这次大会上,由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阿难等将他的人生经历以及他生前所做的各种演讲和对佛教各种理论所作的阐述分门别类进行了整理、编撰和修订,并分成经、律、论三个部分,共1460部经典、4250卷,总称为《三藏》。

经指的是佛教教义,律指的是各种戒律,论为佛祖的论述。这些经典有对人生博大精深的初探、有对生命大彻大悟的圆觉,从静观人生到见性成佛,如同一盏不灭的智慧明灯,照亮了众生迷茫的航程。释迦牟尼佛祖去世110多年后,700多名佛教徒在吠舍离国的首都吠舍城举行了第二次集结。公元前253年,即佛祖去世230多年后,佛教徒又在摩揭陀国首都华氏城鸡园寺举行了第三次集结。

参加这次集结的僧众有1000多人,集会由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资助并主持。这次集会的一个重大决定就是开启了佛祖八个舍利塔中的第七塔,取出佛祖舍利,在他推行佛教的国家和地区广建佛塔,供奉舍利。《阿育王传》中写道:
王……取所藏四升之舍利,又悉取它处所埋之舍利,造八万四千宝匣、八万四千宝盖、八万四千匹采,为之庄严,以建八万四千宝塔。


也就是说将这部分佛祖舍利分成八万四千份,派出教徒和僧众,持舍利和佛经到国内外去弘扬佛法并建塔供奉佛祖舍利。

当然,是不是真有八万四千塔就不必去叫真了。
佛祖真身舍利是怎么传人中国的呢?
唐法琳在《对傅奕废佛僧事》一文中曾提到秦始皇时有外国僧众来华的事。

文中说:“释道安、朱士行等《经录》中云:始皇之时,由外国沙门释利防等一十八贤者赍持佛经来化始皇。始皇弗从,乃囚防等。夜有金刚丈六人来破狱出之。始皇惊怖,稽首谢焉。后人可能是根据这段记载描述了中国历史上佛教第一次失败的弘法活动:公元前243年,即秦始皇登基后的第四年,西域沙门僧释利房等一行18人,带着佛经和佛祖卖身舍利历时四年,穿越36国,踏上了中国印土地。

这些僧人来到当时的秦都碎阳。由于秦始皇及其大臣们对佛教不了解,对这些甲域僧人也不放心,不仅没有辅他们,反侄要把他们抓起来。

这些僧人手捧盛装19份释迦牟尼真身舍利的宝匣流落民间秘密传法。
韩金科先生在《法门寺文化》一书中对上述说法持肯定态度。

文中说:
金刚破狱自是神话。秦始皇当政时间是公元前246年-210年,而印度阿育王在位时间是公元前273-232年,时间相距不远,阿育王派出大批僧侣去周边国家弘法,西域在其布道范围之内。不排除西域与秦国民间交流的可能性,释利防等十八人便是最早的弘法使者,不怕危险布化“千古一帝”。

释迦牟尼真身舍利塔的修建

第一次弘法活动虽然失败,但并没有阻挡住佛教以后向中国内地的传播。任继愈先生在他所著的《中国佛教史》一书中说:佛教在西汉末年和东汉初年传到我国内地。另据三国魏人鱼豢在《魏略·西戎》一书中也说,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大月氏王派遣使者伊存向汉博士弟子景卢口授《浮屠经》也就是佛经。

这是史学界公认的佛教东传中国汉地最早记载。出·于政治的需要,东汉的皇帝对佛教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据《四十二章经序》中记载:汉明帝刘庄梦见神人,身披光辉、飞升殿前欣然悦之。

次日询问群臣:“此为何神?”有个叫傅奕的大臣回答说:“臣闻天竺有得道者号之曰‘佛’,飞行虚空,身有日光,殆将其神也”。明帝就派了12位使者去大月氏求法。

永平十年即公元67年,这些使者在大月氏遇见正要来东土弘法的印度僧人摄摩腾和竺法兰。这年秋天摄摩腾和竺法兰用白马驮着佛经,抵达洛阳郊外,汉明帝刘庄亲自出城迎接并将两位印度僧人安置在洛阳郊外的鸿胪寺。鸿胪寺是朝廷举行祭祀和礼仪的地方。

俩位高僧亲自为明帝讲法,并在这里翻译了著名的佛教经典《四十二章经》,这是我国第一部汉译佛教经典。为了牢记白马驮经之功,明帝下诏将俩位高僧居住的鸿胪寺仿印度祈园精舍(释迦牟尼布道的一个地方)重建并改名为白马寺,成为我国最早的佛教寺院。

由于皇帝对佛法的尊崇和支持,佛教迅速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发芽。
佛教刚传人东土时还没有建造舍利塔。东汉桓帝刘志建和二年即公元148年,西域安息国(今伊朗一带)的高僧安世高、月氏国高僧支娄迦浅、康居国僧人(今吉尔吉斯一带)康僧铠、康僧会相继来到洛阳。

《高僧传》中说:
安清,字世高,安息国太子也。讽持禅经,备尽其妙,游方弘化,遍历诸国。以汉桓之初,始到中夏。才悟机敏,一闻能达。至止未久,即通习华言。于是宣译要经,改梵为汉,先后所出经论,凡三十九部。


汉桓帝将安世高留在宫中,为自己说法并以礼相待。安世高等高僧在洛阳翻译了大量佛经,成为佛教经典大规模传译于中国的开端。
据说,安世高在翻译佛经的同时还发现了释利防等高僧散落在民间的佛骨舍利,他就向桓帝建议:将这些撒落民间的十九份佛骨舍利建塔供奉,使天下芸芸众生视灵骨如见佛陀,闻经卷之音如受佛陀精神,这样民心相向,政局自稳社稷可安。

桓帝采纳了安世高的建议,拨出官银,命白马寺高僧静安法师与安世高一道在全国各地建造佛塔寺院,瘗埋佛骨舍利。于是在全国各地就陆续出现了十九座释迦牟尼佛真舍利宝塔,这也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佛祖真身舍利宝塔。在洛阳附近就有三座:洛州西塔、沁阳妙乐寺塔、和超化寺塔。


安世高建真身舍利宝塔只是传说,并无官方史料作证,所以许多学者都并不认可,但是这也并非空穴来风。许多资料证明汉明帝时确实已经出现了佛塔。
《后汉书,桓帝纪》中说:
设华盖以祠浮图、老子。
浮图指的就是塔。塔这种建筑是从印度随着佛教而传人的。塔的梵文是坟冢的意思。

当塔传到中国的时候印度的塔已经经过了较长的发展时期,除了坟冢以外,还有灵庙石窟内建造或雕刻的塔。塔有20多个中文译名,常用的有:佛图、浮图、浮屠,姚兴后秦时,也就是公元400年前后,翻译佛经的人才另外造出一个“塔”字来。


《后汉书·襄楷传》中说:
楷谏桓帝疏曰:闻宫中立黄、老浮图之祠,此道清虚,贵尚无为,好生恶杀,省欲去奢。
《释氏稽古略》中称:
桓帝永兴二年,帝铸黄金浮图、老子像,复以百宝盖,宫中身奉祠之,世人以金银做佛像,自此始也。


《扶风县志》在“大事记”中也有如下记载:
汉永平十年(公元67年),美阳县建阿育王塔(今法门寺塔)藏佛指骨。
桓帝建和元年至灵帝中平六年间(公元(147—189年),建阿育王寺(今法门寺),称塔“圣冢”。


就中国古代这十九座释迦牟尼真身舍利宝塔史料中也有不少记载。《魏书·释老志》中写道:
灵骨分碎……今洛阳、彭城、姑苏、临淄皆由阿育王寺,盖乘其遗迹焉。
唐《法苑珠林》更具体的指明了中国十九座阿育王塔以及其分布。

它们是:
西晋会稽贸县塔、东晋金陵长干塔、后赵青州东城塔、姚秦河东蒲板塔又周岐州岐山南塔(法门寺塔)、周瓜州城东古塔、周沙州城内大乘寺塔、周洛州故都西塔、周凉州姑苏故塔、周甘州删丹县故塔、周晋州霍山南塔、齐代州城东古塔、隋益州福感恩寺塔、嘶州妙乐寺靴隋密州超化寺塔、隋并州净明寺塔、隋并州榆社县塔、隋魏州临黄县塔、隋益州晋源县塔。


在法门寺博物馆“历史文化陈列”展厅里,就悬挂着“中国古代十九座释迦牟尼佛真身舍利宝塔分布图”,清楚的标明了这十九座宝塔在今天分布的具体地点。

中国最早的十九座释迦牟尼真身舍利塔分布图

东汉首都洛阳周围的释迦牟尼真身舍利塔分布图:超化寺塔的位置

关于阿育王分舍利、造宝塔的事迹还见于晋代的《法显传》、唐代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广弘明集》、《集神州三宝感通录》等书籍及敦煌壁画中。从以上典籍可以证明,超化寺塔安奉的就是释迦牟尼的真身舍利。另外,超化寺塔有两座塔,大塔十三层建在塔坡,自古以采就叫“舍利塔”;小塔五层建在超化二寨,所以有“超化塔十八层”的民谣。

超化寺寺院安奉历代方丈、主持的塔林建在河西村,当然也没有一个方丈有资格建造十三层、高30多米的舍利塔。

由此也可以证明超化寺塔所以称作舍利塔也就只能是释迦牟尼的真身舍利宝塔了。
金代诗人王庭筠在《超化寺塔》一诗中写道:苍山亭亭如覆盎,佛塔东西屹相向。林头初日射重檐,黄金丹沙哗生光。中华此塔第十五,图说所传应不妄。

智慧熏成舍利灵,夜半奇芒时一放。想是当年阿育王,魔叱神工鞭鬼匠。“天龙围护夜叉守,山寺平安塔无恙,看起来,金代的诗人也是把超化寺当作阿育王谴鬼神来建造的释迦牟尼真身舍利宝塔。

新编的《密县志》中称:超化寺建于隋开皇元年即公元581年,分下寺、中寺和上寺;中寺唐塔又名舍利塔,建于唐开元二年即公元714年。笔者认为:超化寺塔与超化寺的修建年代不是隋唐而应当在北魏甚.至在东汉中期。

理由有二:
一、韩金科先生在《法门寺文化》一书中明确指出:
法门寺佛指舍利的瘗埋大概在两汉之后、周魏之前。
关于法门寺真身舍利宝塔与法门寺的修建年代,韩金科先生在《法门寺文化》一书中说:
法门寺创建于何时?较为可靠的说法是在北魏文成帝“初复佛法”之后,大约在五世经中叶。

这一说法为多数学者认同。北魏法门寺塔虽有史可考,但不能认定为“史无前例”。《大唐咸通启送岐阳真身志文》中言:“元魏二年(公元558年)岐守拓跋育初启塔基,肇申供养,”这说明北魏之前法门寺已有寺有塔,故拓跋育有“初启塔基”之举。


史料中称,拓跋育是北魏的皇室成员,以小冢宰之职任岐州牧。上任后他去游阿育王寺。当他看到寺院殿宇破旧,规模很小,和自己王室成员的身份、名望不相协调时,就大施功德、广行舍赐,组织修葺,在寺院原来的布局和规模上广建殿宇、高置围墙,加宽门厅,派遣僧人,使昔日冷冷清清的破败景像“旧貌换新颜”。

这是法门寺历史上的一重要转折点。同时也说明,在此之前这里就有了阿育王塔和阿育王寺。
韩金科先生根据以上史料认定:法门地区输入佛教之始不在北魏,应上溯到东汉至两晋时期。


从前面的分析得知,佛教传人中国汉地的时间是汉哀帝元寿元年即公元前2年,27年后西汉灭亡;中国汉地第一座佛教寺院一白马寺建于汉明帝刘庄永平十年即公元67年,此时已是东汉,首都洛阳成了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印度佛教也是由此向全国传播的;汉桓帝刘庄汉灵帝刘宏年间即公元148—189年间,西域高僧安世高、支娄迦谶、康僧铠康僧会等相继来到洛阳译经,同时开始仿造印度的形式修建宝塔,供奉释迦牟尼真身舍利。

可以设想,作为中国最早的舍利宝塔,一定会在当时的首都附近建造,不可能舍近求远,在距首都千里之外的关中西部即法门寺首先建塔。法门寺也只能称作“关中塔庙之祖”而不敢称自己是全国“塔庙之祖”。另外,除了洛州西塔外,在距洛阳不到200里的南北又各建了一座释迦牟尼真身舍利宝塔,即南边的超化寺塔和北边的沁阳妙乐寺塔。

而关中西部也仅有一座法门寺塔。原因就在于洛阳是当时全国弘扬佛教的中心。
韩金科先生在《法门寺文化史》中认为,“安奉佛舍利塔以孙权在建康建的阿育王塔为最早”。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并不准确。《南史·列传》卷28中说:
吴赤乌三年(240)康居僧会领徒至长干寺,致如来舍利,帝神其事,为置建初寺及阿育王塔,江南佛寺之始也。


这里说得很明确,这是江南最早的佛寺和舍利塔,并非中国最早的释迦牟尼真身舍利宝塔。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中国最早的释迦牟尼真身舍利宝塔应当建在当时的首都洛阳附近,建塔时间应当比法门寺塔要早或至少应在同一时代。

既然法门寺塔建在北魏以前,那么超化寺塔也应建在北魏之前、东汉中期以后即公元147-452年间。
二、明代袁弘道在《游超化寺》一文中写道:
寺在昔为胜概,今已废。背溪面山,左有古塔,石门上题名甚多……一碑没土中,见其首,知其为北朝制也。

掘之,字尚可识,齐河清二年置。白玉像碑阴有维那昙鸾名,是尝学于流支者也。
齐河清二年指的是北齐武成帝高湛河清二年即公元563年。这篇文章说明,早在明代就有人在超化寺发现了北齐时立的碑,背阴还刻有印度高僧昙鸾的名字。


另外,在新修的《密县志》中也提到在超化寺发现了两块北齐时的碑。共中一块是袁弘道所见到的这块“北齐造像碑”:为红色料石,雕刻25尊像。

碑文有“大齐河清二年二月”等字样,另有一尊白玉石佛像,高1.7米,刻有“南无药师琉璃光佛”字样。
另一通“北齐造像碑”在超化塔基中出土:高139厘米,宽93厘米,厚18厘米。碑额由四条盘龙组成,正、北各有佛龛一个,正面龛内有佛像3个,背面一个,佛像保存完整。

碑文18行,计206字,第一行为“大齐武平七年岁次丙申年三月十二日”字样。
这是北齐后主高纬武平七年即公元575年立的碑。这两块北齐碑,特别是从塔基中出土碑可以证明,超化寺塔至少在北齐以前就已经存在了。
据考证,法门寺真身舍利宝塔有一个演变过程。开始只是一个土塔,或者说是一个土冢,唐初修过两次,把土塔变成了四层木塔。

明嘉靖年间法门寺唐塔倒毁,明万历年间,前后历经三十年修成了八棱十三级砖塔。笔者认为,超化寺塔虽然不一定也是土塔变木塔再变砖塔,但是肯定也有一个演变过程。至于如何演变那就要有专家、学者去考证了。
金代诗人元好问在《重阳后过超化寺》一诗中写道:
“西风袅袅度僧窗,尽得诸山草木香。

却恨汴梁三日醉,不来此处度重阳”。从诗中可以看出当时的超化寺是何等的引人人胜。另据史料记载,历史上超化寺规模很大,分上、中、下三寺,下寺又名金钟寺,武则天时僧侣,达2000人以上。

东至东店、西到莪沟、南至山门沟、北到石羊岗,周围二十华里内大部分土地都是超化寺的“官地”。如果没有释迦牟尼真身舍利宝塔这样的特殊身份,很难想像超化寺会达到这样的规模。


大量资料显示,超化寺是中国最古老的寺院之一、超化塔是中国最古老的释加牟尼真身舍利宝塔之一。作为后人有责任、也有义务恢复超化寺与超化寺塔,使这一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历史遗迹焕发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