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卓少将的儿子 尹卓少将:我是一个合格的军人

2018-04-1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他与父亲一武一文,是新中国不多见的父子将军;他曾是新中国第一批被派往西方发达国家的留学生;他为中国海军信息化发展奋斗了几十年;他就是尹卓少将

他与父亲一武一文,是新中国不多见的父子将军;他曾是新中国第一批被派往西方发达国家的留学生;他为中国海军信息化发展奋斗了几十年;他就是尹卓少将。

我们的东西一分一毫都不许被夺走。———尹卓

成长于军人家庭

1945年8月15日,中国抗战取得了最终胜利。一个月后,尹卓在中国"红都"延安出生。他的父亲尹明亮,1929年6月开始参加革命活动,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61年晋升少将军衔。母亲张今楠是1938年参加革命的老红军。革命家庭使尹卓从小就对部队充满了感情。

1952年,尹卓进入南京石钟路小学就读,校址在南京市广州路西端的清凉山脚下。由于小学离军事学院较远,因此,小小年纪的尹卓只好住校。住惯家里的他感到很不开心,经常逃学。

二年级的下学期,尹卓开始收心了。除了年龄增长的因素外,还要归功于一个老兵。当时,学校教务处的黄主任,是从朝鲜战场下来的老兵。每次到山上找到学生,他就说:"来,给你们讲个故事吧。"小孩子都愿意听故事,所以就都围拢上来听他讲。黄老师喜欢回忆战争岁月,尤其是朝鲜战争的事情,尹卓在他那里第一次听到了黄继光、邱少云的故事,从此理解了责任和纪律的深刻含义。

到五年级下学期,父亲调到北京工作,尹家也搬到了北京的白广路附近。但尹卓和哥哥还要在南京继续学业。1958年,已经小学六年级的尹卓二次进京,在十一小学上了半年课后,参加小升初考试。最终,以数学100、语文99的成绩考入北京师大附中读初中。在被保送升入师大附中高中后不久,尹卓还在北京市数学、物理竞赛中获奖,当时为他们颁奖的都是钱学森、钱三强、华罗庚等大师级的科学家。

尹卓认为这是自己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因为这次获奖让此前一直单纯向往部队的他,有了更具体的方向———做一名献身国防科研的军人。

不愿留学却最终赴法

1964年1月,尹卓即将参加高考,出身军人家庭的他最大的理想就是成为一名军人。

因此,在这场决定命运的人生转折点上,他亳不犹豫地填报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招生组和所选专业的系领导来到北师大附中面试过尹卓后,亲口表示只要成绩没问题,一定收。

然而,没过两天,班主任突然把尹卓叫到了办公室,宣布学校决定推荐他公派留学。这在其他学生眼中的大好事,在尹卓心里却结成了疙瘩。他一直惦记着哈军工,所以任凭老师怎么劝,就是不愿意去。甚至其他人都体检完了,他还没领报名表。时任校长刘超曾3次找尹卓谈话。

在最后一次谈话中,刘校长严肃地表示,如果不去,就被视为不服从分配,可能影响团籍。尹卓感到不能理解,考哈军工不也是报效国家吗?满心委屈的他跑到福州军区找父母出主意。可父亲一听,直接坐了起来,连说:留洋好啊,一定要去!你哥已经考上军队院校,我希望你出国。父亲的表态让尹卓"特别失望"。但经过反复思考,他最终决定服从组织安排。

1964年10月底,新中国首批公派赴法留学的21名进修生和8名大学留学生分批乘坐国际列车经莫斯科赴法。他们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派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公派学生,被称为64届公派留学生。

1967年1月18日,教育部、外交部联名通知我驻外机构,指示在外留学生于2月10日前回国参加运动。尹卓只得抱憾提前结束了留法的学习历程。

参军、参军、参军

1968年初,当尹卓听说有军训团招兵时,不顾有关部门"只能当义务兵,没有分配一说"的告诫,毅然到团中央转出了关系。最终他被分配到福建,成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8军的一名战士。那年尹卓22岁,是连里年龄最大的士兵,也是唯一的大学生。

在部队,尹卓被连里派到了炊事班。1969年2月,尹卓在炊事班入了党,入党介绍人就是炊事班的正副班长。此后,尹卓历任班长、排长、连代指导员、军作训处参谋等职。尹卓回忆说:"在连队里,要想让战士听你的,你先得在训练场上做到最好。你要是打一个及格,让别人打优秀,人家是不会听你的。我当时各项目都是优秀,我们排一直是训练先行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