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少华肌肉 林少华谈村上春树印象 娃娃头 肌肉结实

2017-12-0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林少华:我本人很喜欢他的作品,如果我不喜欢,而是出于工作需要,甚至在性格和文体上都不合拍的话,对我会是一种痛苦,而这种痛苦又怎会坚持22年?

林少华:我本人很喜欢他的作品,如果我不喜欢,而是出于工作需要,甚至在性格和文体上都不合拍的话,对我会是一种痛苦,而这种痛苦又怎会坚持22年?

记者:您在翻译过程中如何把握语义?

林少华:字斟句酌,因为翻译作品不允许有太多的败笔,除了要理解词义,还要把握语境、作者的思想感情等等,但事实上还是会有败笔,任何一个翻译都不是十全十美的。

记者:听说您在翻译《爵士乐群英谱》被折磨了不少?

林少华:的确,我当时碰到的最大的难题就是怎么也查不到西方音乐尤其爵士乐方面的乐队名、歌名和歌手名,那是我的心虚之处。而村上又特别喜欢炫耀他这方面的博学,有时气得我恨不得一巴掌把书打到地上去,这种时候当然只有痛苦没有快乐了。之前也出过不少笑话,后来,我请教了一些音乐家,他们看完给我来信,告诉我应该怎么翻译,还列个表给我,这让我受益匪浅。

记者:您在翻译村上作品的时候,如何拿捏原著精神?

林少华:我的译文之所以为无数读者朋友所肯定和欣赏,主要得益于两点。一是我在精神上碰巧同村上有相通之处,如对日常景物和人际关系的感受,如对无限追求物质生活的现代社会的思考和忧虑,如对孤独情境的体察等等;二是我非常热爱中文,始终留意中文表现方式的可能性、尤其微妙语感的传达方式。我为汉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感到惊讶和自豪。这使我在翻译时得心应手。记者齐书勤

译者心得

翻译家的发挥有限

“其实,翻译家终究受制于人,受制于原作,自己发挥的余地是很有限的。翻译家不同于作家,作家的笔下是自己熟悉的东西,不熟悉的可以不写,而翻译家笔下是别人熟悉的,不容回避。对此我也曾半开玩笑地说过自己的译文92%是原作者的,8%是自己的。 ”

翻译家也讲究艺术

“翻译是艺术活动,属于‘二次创造’,同时需要主观创造性,不过不管怎么避免主观能动性介入其中,实际上也是要介入的,比如语言风格。这是一个原著者和译者之间相妥协、相融合的一个过程。两者之间要找到一个平衡点,要相得益彰。否则翻译可以成全一个外国作家,也可以毁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