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念群再造病人 《再造“病人”》杨念群著

2018-03-2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再造"病人">并不能说是全然创新的著作,但是在新的研究旨趣与新的写作手法上,它能够以比较成熟.相对完整而又具备充分篇幅的面貌呈现,这就决定

《再造"病人"》并不能说是全然创新的著作,但是在新的研究旨趣与新的写作手法上,它能够以比较成熟、相对完整而又具备充分篇幅的面貌呈现,这就决定了它将同时获得作为界标和作为典范的双重肯定。

粗略地说来,历史著作可以分成两大类别,一类是叙事(narrativ e ) ,一类是论说(argum ent ) .19世纪中期以来,无论是在西洋还是在东方,论说型的历史著作成为史学界的主流,被排挤到边缘的叙事型史书通常被认为只具普及性价值,只是学术圈外的大众读物而已。

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欧洲相继兴起了"新史学"及"新文化史"运动,其与传统史学的对立主要表现为"社会史VS政治史"、"微观史VS宏观史"、"叙事史VS论说史"这几组矛盾。在这次"史学洗礼"之后,新的叙事史占据了史坛的显赫位置。

"新史学"这一欧洲史学潮流在中文世界中确立地位的清晰标志是1990年《新史学》杂志在台湾的创刊。在此之前,尽管作为一种史学理论的动向,它早已为汉语学人所了解,但作为一种史学实践的指针,它还没有广泛地发挥其影响。

也就是说,首先将欧洲"新史学"的因子注入中国史研究的,其实是台湾学人。而在大陆,历史工作者的叙事能力似乎已麻痹得太久,讲不出什么故事来了,这或许也解释了为什么反而是文学界的跨学科研究者更早地顺应了这股潮流。

直到2006年,《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 832-1985)》出现了,我们终于可以说,在经历了初识、尝试与积淀之后,狭义的"新史学"在中国内地开花结果了。同葛兆光的思想史写作、赵园的士大夫研究、扬之水的以文学为基本对象的名物考证一样,杨念群的《再造"病人"》并不能说是全然创新的著作,但是在新的研究旨趣与新的写作手法上,它能够以比较成熟、相对完整而又具备充分篇幅的面貌呈现,这就决定了它将同时获得作为界标和作为典范的双重肯定。

即便是在中国医疗史的狭小领域中,我们也很难认为《再造"病人"》是一部在具体问题上有极大突破的作品。以台湾的李建民、雷祥麟、梁其姿,大陆的余新忠为代表的医学史、疾病史学者,在杨念群这部大著面世之前已取得了出色的成果,而且,他们的专著或论文与杨念群的研究对象有相当部分的重合或交叉。

然而,像《再造"病人"》这样将新颖、成熟、完整、庞大等几大要素集于一身而又能与当代话题相契合的中国社会史专著,毕竟还是前所未有的。2006年,中医中药的科学性与合法性问题居然变成街谈巷议的话头,使得《再造"病人"》在其受容过程中得以体验到"空间政治"的独特况味。

每一次理论转型都会带来新的理论范畴,《再造"病人"》再次证实了这一点:在杨念群的大著中,一些传统的社会史范畴(如阶级)

已消失殆尽,而一些远非不言自明的新范畴(如身体、空间)成为理论架构的基本配件。另一方面,叙事史的取向,令作者在写作方式上采用了有时几乎达到刻板程度的"讲故事"手法,比如该书全部九个章节及最后的结论部分,都是以一个故事开头的,有的甚至直接来自虚构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