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拢慢捻粤韵生辉:访著名琵琶演奏家李灿祥

2017-05-0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人物简介李灿祥,出生于1940年,广东音乐的领军人物,中国当代著名琵琶演奏家,中国音乐家协会琵琶研究会理事.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员.广东省音

人物简介李灿祥,出生于1940年,广东音乐的领军人物,中国当代著名琵琶演奏家,中国音乐家协会琵琶研究会理事、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员、广东省音乐家协会会员;先后担任过广州乐团民族乐团副团长、演出经理,广东歌舞剧院舞剧团演出经理,广东民族乐团艺术总监,广东歌舞艺术团团长等职。


他于1959年受聘为华南歌舞团专职乐师,先后师从刘德海、卫仲乐、秦鹏章、孙裕德等名家,形成他汇南北琵琶艺术于一身,文武兼修,刚柔相济,韵味独特的艺术风格,早在上世纪60年代已是广东乐坛上极为出色的演奏家,曾多次应邀赴香港、澳门、台湾及马来西亚等地演出。

他于乐界40多年生涯中,授徒甚众,著述亦丰,专辑有《李灿祥琵琶独奏/粤乐名曲》、《中国琵琶独奏/彝族舞曲》及《粤乐名曲选辑》、《广东音乐五架头名曲集/春郊试马》等,此外,他还著有《琵琶基础技巧演奏法》等专业书籍。


大凡三四十岁以上的广东人,应该对《欢乐的羊城》、《平湖秋月》、《春郊试马》、《狮子滚球》等广东音乐比较熟悉,其实,这些脍炙人口的乐曲很大一部分就是李灿祥创作或者改编的。4月3日,《对话侨乡文化名人》采访组到广州采访,记者见到李灿祥老师并受到了他的盛情接待。

年近七旬的李灿祥老师一派学者风范,他天南地北、侃侃而谈,而他的热情和细心更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学乐器无师自通
记者(以下简称记):琵琶是我国传统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明珠,但很多人都说,琵琶难学,能谈谈您为什么喜欢上琵琶吗?
李灿祥(以下简称李):我出生于台山三合镇温泉墟的一个普通家庭,上面有两个哥哥。

台山是著名的“曲艺之乡”,我小时候,乡村里经常有曲艺表演。我的大哥李灿富就是一个曲艺爱好者,他那时经常演戏,在粤剧《梁山伯祝英台》中扮演梁山伯,那时,我是他的跟班,跟在后面帮他拿衣服、道具,跟随观摩演出。

耳濡目染,我很自然地对音乐,尤其是广东音乐产生了兴趣,而我学习民族器乐如秦琴、二胡、笛子等可以说是无师自通,我从小就利用大人们演奏的空隙偷着练习,到了读书年龄的时候,已经基本上能够进行完整的演奏了。上初中期间又跟音乐课的陈品豪老师学习了琵琶基本指法,为后来的器乐演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研制出“小鸟”牌琵琶钢弦
记:无师自通实属难得,又是什么样的机缘令您走上专业琵琶演奏的道路呢?
李:由于弹得一手好琵琶,1959年春天,当时在台山工农大学攻读兽医的我被华南歌舞团录取,从此开始了琵琶弹奏的音乐之路。


1960年,华南歌舞团推荐我到上海音乐学院随国乐大师卫仲乐及孙裕德习艺。一年后,又转送到中央音乐学院师从名家刘德海、秦鹏章。那时,刘德海搞琵琶改革,试图以钢弦取代古老的丝弦,我协助刘德海的这项研究,多次跑到北京琴弦厂,与师傅共同磋商,反复实验,终于成功研制出“小鸟”牌(后改为“红旗”牌)琵琶钢弦。


数年后,我回到广东。从此,在各类型的歌舞音乐晚会上,少不了我的琵琶独奏,曲目有《十面埋伏》、《高山流水》,现代乐曲《彝族舞曲》、《赶花会》、《纺织姑娘》和《月光变奏曲》等古今中外名曲。


曾为周总理和外国元首奏乐
记:上世纪60年代,您已经是广东乐坛上极为出色的演奏家,请问您有哪些难忘的经历?
李:上世纪60年代,我那时20多岁,已经先后多次在国内外演出了。在所有的演出中,一次为外宾的演出令我终身难忘。

当时,越南、柬埔寨的元首来中国访问,周总理陪同观看了我们的演出,我演奏了两首不同国家风格的琵琶独奏曲,赢得外宾和观众的热烈掌声,那时候的心情,真的是非常激动。
振兴粤乐琵琶
记:由于琵琶的演奏技艺复杂高深、乐器制作繁难,因而琵琶艺术不易在群众中流行,特别是在高胡的崛起中,粤乐琵琶的地位岌岌可危,为此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您致力于粤乐琵琶的振兴,并卓有成效,近日,您把您在上世纪70年代改编的广东音乐名曲《平湖秋月》总谱公开发表,相信这是您引以为傲的事。


李:因琵琶有悠久的历史,又具有独特的表现力,近代流传的琵琶派别众多。上世纪60年代,外省琵琶艺术已飞跃发展,新曲目、新技法不断出现,而广东粤乐琵琶艺术却停滞不前,只在乐队合奏或间奏中出现。为此,我融入南北琵琶的技法、借鉴西方音乐某些手法,改编了一批新、旧广东音乐《纺织姑娘》,《雨打芭蕉》等曲,丰富了粤乐琵琶的演奏,开创了粤乐琵琶以独奏、协奏形式登上音乐会的先河。


《纺织姑娘》再现工业生产过程
记:根据杨绍斌的《纺出彩虹***长》改编而成的琵琶独奏曲《纺织姑娘》,奠定了您优秀演奏家的地位。请问您在其中进行了哪些大胆的尝试?
李:一直以来,以音乐表现工业题材,是有相当难度的,这是由音乐的特征所决定的。

由于声音不具有形状和色彩等可视性,工业生产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所以单纯用乐音(特别是器乐作品)来再现工业生产过程是非常困难的。我改编和演奏的《纺织姑娘》,就是通过音乐的艺术特征,不是直接描写生产场面和生产过程,而是巧妙地抓住一个主要的方面——人的心态和感情,并巧妙地通过人的情感来达到反映生产的目的。


在乐曲的开头部分,以流畅的旋律,小块板的节奏,描写了纺织姑娘在生产过程中的欢快心情。

接着,乐曲在琵琶的高音把位上,用摭分指法轻巧地弹奏出一段连续进行的八分音符,巧妙地模拟了纺织机的律动节奏,展现了纺织姑娘的工作环境。随即,琵琶与乐队进行联奏,以切分节奏同前面规整的节奏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逐步将乐曲的感情展开。

第二乐段,以甜美的音色,运用左手推、拉、吟等琵琶特有的指法,模拟粤胡的歌唱性旋律演奏,使乐曲表现出姑娘们的喜悦心情与紧张的劳动情景。最后乐段,再现第一乐段的主题音调,但旋律与演奏手法有了很大的变化,独奏部分的曲调以模进、移位和分解和弦的十六分音符快速进行,配以扫轮、扫拂等琵琶特有的指法,形成了更为热烈的气氛。

整首乐曲以情写景,情景交融,始终贯穿着一股积极向上和热烈欢快的情绪,较好地塑造了纺织女工的群体形象,使听众置身于特定的审美环境之中。
标注指法,创建粤乐琵琶体系

记:上世纪70年代开始,您逐步将一些传统和现代的广东音乐改编为琵琶独奏谱,并标注指法,初步创建了粤乐琵琶的曲目体系。请给我们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李:在粤乐的传统曲目中,虽然有些名为琵琶谱,但均无标注指法和演奏记号,没有形成固定的琵琶演奏曲谱,演奏者只能在演奏中随意发挥,难以使琵琶的演奏水平提高和准确表现乐曲的思想感情。因为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曲谱也无法成为音响材料保留下来,后人无从了解乐谱的演奏技法,为此,我在所改编的琵琶曲中,均详细地注明了左右手的演奏指法,目的便于演奏和流传。

记:您除了演奏外,还创作了一大批优秀音乐作品,在国内外的许多专业乐团都曾演奏过您的作品,能介绍一下吗?

李:我创作、改编的乐曲有:民族管弦乐合奏《喜报迎春》、唢呐独奏《欢乐的羊城》、木琴与小乐队《水乡之春》、广东音乐《珠江两岸稻花香》、民乐合奏《环球响彻东方红》(为祝贺我国首次人造卫星上天而作)、高胡与乐队《平湖秋月》、琵琶与管弦乐《纺织姑娘》、琵琶与乐队《春郊试马》、《雨打芭蕉》等数十首作品,其中有些作品分别由中国唱片广州公司、新时代影音公司、珠江音像公司等出版发行,部分优秀作品在国内外多次上演,如广东、上海、北京、香港、澳门、台湾、新加波、东南亚等地的民乐团都有演出。

记:1996年5月中旬,您与陈添寿等5位著名演奏家组成粤乐“五架头”,应邀先后赴香港和台湾等地举办专场演出,不仅观众反应热烈,好评如潮,乐评界更赞誉你们演奏的粤乐“原汁原味,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能描述一下那时候的情景吗?

李:广东音乐“五架头”是由五件不同乐器组合演奏,这种组合的特色在于各个乐器演奏者不仅需要技巧熟练圆滑,在演奏及加花时更需要注意整体的协调、配合、均衡。

我们5个演奏家是地道的广东人,分操吹管、弓弦、扬琴和弹拨乐器。早在上世纪60年代,我们就在当时的华南歌舞团作演奏员,合作时间长达35年之久,配合十分默契,演奏起来挥洒自如。

1996年5月19日,能容纳近500人的台北市音乐厅座无虚席,鸦雀无声。我们除表演“五架头”外,还有小合奏、高胡、大阮、椰胡、琵琶、扬琴和喉管独奏,曲目有《赛龙夺锦》、《鸟投林》、《狮子滚球》等22首。

当演奏完最后一首后,场内顿时掌声雷动,观众一齐起立,高喊“再来一个!”于是,我们又加奏,奏罢,观众高喊“再来一个!”一而再再而三,观众才肯罢休。据说,这种热烈、轰动的场面在这个高级的音乐厅从未出现过。

晚会结束后,不少台湾同胞纷纷走到台前,与我们亲切握手,索取签名和合照留念。

记:近年来,您退而不休,除了编写《琵琶常用指法弹奏法》、《琵琶基训教材》、《粤乐琵琶曲集》等专业书籍外,还创办艺术团,还经常回到家乡台山和江门,进行广东音乐演奏的指导和排练,请问促使您这样做的动机是什么?

李:我搞了几十年民族音乐,从演奏到创作,经历了很多困难和波折,深深地知道爱好音乐的人学习音乐的艰辛,所以希望能够将自己学到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大家,让那些音乐爱好者少走一些弯路,能更快地提高。我是五邑台山人,关心家乡的文化艺术发展是义不容辞的事,台山的“台山广东音乐”被中央评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台山人的骄傲。

获得这些殊荣,和台山市政府领导对当地文艺的重视关怀和支持是分不开的。“台山广东音乐团”去年底应邀赴广州星海音乐厅作为特邀节目,演出了广东音乐《欢乐的羊城》,深受广州观众的热烈欢迎,这是“台山广东音乐团”多年坚持努力的成果。

通过与社团的合作,使我深受感动,如“江门管弦乐团”数年如一日,坚持认真的排练和严格的培训,将一台大型的管弦乐晚会于2007的新年奉献给江门市广大观众,这在广东来说是罕见的。由于江门市委宣传部领导的重视,群众的积极参加,群众文化活动就推向到新的高潮。更值得关注的是江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的领导吴多鹏、林北源、伍永德等亲身带头参予,进一步使乐团的发展走向新的台阶。

记:您的外孙曾德霖是弹古筝的,今年才10岁就获了很多大奖,古筝大师王中山听其演奏后感叹“中国古筝后继有人”。能介绍一下情况吗?近年来,民乐处于比较尴尬的地位,受到现在的年轻人的冷落,您认为民乐如何从传统走向当代?

李:曾德霖也可算是半个台山人了。他在广州铁路一小读四年级,六岁开始跟母亲李冬梅(“国际优秀导师奖”获得者)学习古筝,八岁就在北京、香港分别荣获全国、亚洲和国际少儿古筝大赛十多项金奖。今年3月份中国唱片广州公司出版发行他的古筝独奏专辑,开创了我国民族音乐史上的先例,是历史上最年轻的古筝演奏家的独奏专辑。

他应香港演艺制作中心邀请,于5月中旬赴香港举行专场独奏音乐会,这也是大陆赴港举行古筝独奏音乐会的最年轻演奏家第一人。

他的古筝专辑从录音到封面设计、监制,都汇集了广东省最顶级的制作人,如李廷辉、陈新胜、李汉恩、李冬梅、林仲伟等名家,他们为造就新秀而甘当绿叶,可见民乐的魅力。现在很多都是“快餐”文化,年轻人可能没那个耐心去慢慢聆听、品味民乐、曲艺这些传统的东西,这是由社会现实所决定的,但是,传统音乐有很多优秀的沉淀。

据我所知,有不少学校就开办民乐训练班,很多孩子学习古筝、二胡等乐器,这是好事。就像曾德霖那样,他对音乐的感悟力很强,而且练筝非常刻苦,如果发现了好苗子,就要刻意多加引导,只要有识之士共同努力,民族音乐就一定能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