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存浩家族 滨州无棣籍科学家张存浩获国家最高科技奖

2017-07-2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摘要: 1月10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获奖的其中一位就是祖籍山东省无棣县的物理化学家张存浩院士.1月10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

 摘要: 1月10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获奖的其中一位就是祖籍山东省无棣县的物理化学家张存浩院士。

1月10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获奖的其中一位就是祖籍山东省无棣县的物理化学家张存浩院士。当日,记者来到张存浩的家乡——— 滨州市无棣县车王镇段家村进行了采访。


记者 刘金昌 陆继国 通讯员 蒋惠庆

帮助家乡人打吃水井
在段家村支部书记刘金国的家中,记者见到了张爱国。今年48岁的张爱国,是目前村里与张存浩血缘最近的,他的曾祖父跟张存浩的爷爷是亲兄弟。

论起辈分,张爱国是张存浩的世侄,目前做木材生意。张爱国兴奋地说,听到叔叔张存浩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的消息,全家人都激动万分。刘金国说:“别看张存浩院士不是在老家出生的,但这也是我们段家村的骄傲,更是无棣人民的骄傲。


“去年三月份我去北京看望老人,八十多岁高龄的老人依然坚持每天看书学习。”张爱国告诉记者,张存浩老人身体很好,虽然今年已经86岁了,耳朵一点也不聋,思维和谈吐非常清晰。

张存浩平日的生活比较朴素,一门心思都用在了学术研究上。
在张爱国的印象中,叔叔张存浩曾经回无棣老家四五次,最近的一次是在2002年的时候。

由于工作太忙,张存浩虽然没有太多的时间经常回祖籍地看看,但他一直与家乡人有难以割舍的感情。
“记得1997年的时候,村上要打一口吃水的井,当时由于无缝钢管比较难买,村上的负责人就直接去北京找我叔帮忙协调购买,在老人的积极帮助下,村里人买到了无缝钢管,并在当年如愿吃上了井水。

”张爱国告诉记者,张存浩对家乡的人非常热情。
在张爱国的家中珍藏着一本2000年修的《张氏族谱》,根据族谱记载,张存浩的爷爷张鸣歧生于1875年,曾任清末两广总督。

官位可谓显赫一时,但可惜的是,据史料记载,张鸣歧在为官从政方面少有可圈可点的成就(曾镇压黄花岗起义,拥戴袁世凯称帝),晚年感叹“宦海沉浮,为官不易,不易!

改朝换代,必受牵连,家有良田千顷,不如薄技在身”。
也许是受张鸣歧晚年这一认识的影响,他的儿孙多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其中次子张铸曾留学美国,任天津化工局高级工程师,三子张镈是著名建筑学家。


张铸的七男四女11名子女中,记载在家谱里的7个儿子中,包括张存浩在内,有5人是科学家或工程师,其中还有一人移居澳大利亚。


采访到最后,张爱国希望通过晨报向张存浩老人献上祝福,祝愿老人家身体健康,能继续为国家研发更多的高科技,为家乡人民争光。
当记者走在段家村大街上时,村里的许多村民在高兴地谈论着张存浩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的消息,为家乡出了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引以为荣。



回无棣为纪念馆题词
说起张存浩院士,原无棣县政协常委、文史办主任于长銮显得非常激动,他与张存浩及张存浩的叔叔张镈都曾有来往。


于长銮回忆,他先后曾有三次机会与张存浩院士见面。“张存浩的叔父张镈是我国1989年命名的中国十大建筑师之首,无棣家乡人民为了纪念他,1999年由我建议修建的张镈纪念馆开始筹备,2001年正式开馆。

”于长銮告诉记者,张镈老先生在开馆之前突然离世,没能等到开馆的那一天。“张镈老先生病故之后,我到北京八宝山参加了公祭,也是在那个时候我和张存浩院士有了第一次正面接触。


2002年,张存浩回到无棣老家,亲笔为其叔父纪念馆题名:张镈纪念馆。也是在这个时候,于长銮与张存浩院士有了第二次接触,从此以后,张存浩院士经常从北京给于长銮寄一些贺卡。


大约2004年的时候,张存浩院士从北京回无棣带回一些有关他的个人资料给于长銮,这也是他们至今为止的第三次见面,当时还留影留念。
在于长銮眼中,张存浩院士虽然在国内外享有非常高的声誉,却是一位非常谦虚的老人。


两会刮起低调风 简朴会风受欢迎
记者 季娜娜 报道
晨报滨州1月11日讯 滨州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即将召开之际,人大代表王保民对记者表示,“两会”期间展现出了不同以往的新风气,从会场布置到人员的安排,处处显示出节约、务实的良好作风。


王保民告诉记者:“以往的大会中,市直代表都安排住宿,参会的市直代表们纷纷提出,他们大多居住在城区内,会后回家十分方便,根本用不着专门安排住宿。

而此次大会并未对市直代表安排住宿,我们轻装上阵,会后直接回到家中,这样不仅降低了会议开支,还引领了节俭的风气,感觉非常好。

”此次会议刮起的“节俭风”,体现了锐意改革和节俭务实,彰显的是艰苦奋斗优良传统,是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的具体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