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弟子送别童庆炳 莫言余华等均到场

2017-09-2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摘要]在莫言心中,童庆炳老师一方面是非常严肃认真的学者,培养了很多学生;另一方面也是非常忠厚.仁慈的长者,对晚辈学生照顾很多.腾讯文化 张中江 发自北京18日

[摘要]在莫言心中,童庆炳老师一方面是非常严肃认真的学者,培养了很多学生;另一方面也是非常忠厚、仁慈的长者,对晚辈学生照顾很多。

腾讯文化 张中江 发自北京

18日上午,作家莫言到八宝山送别恩师童庆炳。颜良 摄

本月14日因病去世的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童庆炳的遗体告别仪式,18日上午在北京八宝山举行,包括莫言、余华等在内的数百师生到现场送老师最后一程。

阴霾了几天的北京,当天再次迎来充足的阳光。八点四十左右,现场已经聚集了数百名送别者,其中有不少是童庆炳教过的学生。

作家格非和余华(右)18日送别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童庆炳。

莫言到场引发小骚动

八点五十左右,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同时也是童庆炳学生莫言的出现,令现场发生一点小小的骚动。跟拍的记者涌入告别厅旁的休息室,纷纷将镜头对准莫言。

莫言表示,听到童老师去世的消息很突然,本来过两天还打算去见他谈谈文学方面的事。在莫言心中,童庆炳老师一方面是非常严肃认真的学者,培养了很多学生;另一方面也是非常忠厚、仁慈的长者,对晚辈学生照顾很多,大到创作方面,小到生活方面,都很关切。

“我们这些曾经受过他恩泽的学生,心里很沉重”。莫言说。

另一位当天作家班的学生,作家余华当时也在休息室中。与莫言这边受到众多媒体关注不同,他和张清华、格非等人站在房间的另一侧,几乎没被关注到。

余华表示,接到张清华的短信感到非常突然,“本来约了这周末去见童老师”。此前他和童老师基本每年见一次。

作家格非当年差一点读了童庆炳的博士。他透露当时其实已经被录取,后来考虑北京太远,最终在上海读书。但他和童庆炳从那时候就开始认识了,这么多年来交往也很多。

在格非眼中,童庆炳“是个非常谦和的人,为人、学养,都特别值得我学习。”

告别仪式开始后,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先后向童庆炳鞠躬致哀,莫言第三个向老师行礼,之后迅速离开现场。除了跟拍的媒体,还有一位当年和他同班的女同学。虽然她现在作家出版社,平时也很难联系到莫言,今天得到了老同学的邮箱。

近千人到八宝山送别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童庆炳。

陶东风:他参与了文学理论场域的重建

作为新时期以来文艺理论领域的泰斗级人物,童庆炳生前培养了一大批学科骨干。今天国内多所高校的文艺学带头人,都是他的弟子,因此童庆炳也被人称为这一领域的“教父”。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陶东风,就是其中之一。当天他回忆说,对老师印象最深的,还是当年自己刚入学的时候,老师和学生们一起买新书看的情景,“现在都不敢想象”。那时像苏珊朗格的《艺术问题》,阿恩海姆的《艺术与视知觉》,李泽厚的美学译文丛书,都是出一本买一本。“童老师给我们上完课,笔记本记了十几本。”

陶东风说,童老师上课特别民主,经常和学生一起讨论。“每次上课的时候都要我们向他提出质疑,他特别喜欢这样,我就老跟他唱反调。”这种师生的良好互动,一直到最近还在继续。“我最近还和他争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问题,很热闹,好多人都参与其中了。”

谈到恩师的学术贡献,陶东风说:“他涉猎很广,文学理论、文艺心理学、文体学、古代文论、文化诗学等。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他参与了新时期以来文学理论这个场域的重建。这个特别重要。他所起的领军作用表现在以她为首的团队,参与重新建构了比较健康的中国文艺学的学术场域,包括他的教材,他参加的活动。”

陶东风认为,所谓学科的领军人物,就是说他具有设定这个学科话题的能力,他提出的、涉猎的话题,会成为全国性的话题。不管是文化诗学、心理美学,还是文体学(都是这样),这就是领军人物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