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尔顿与塞林格 我们都曾是塞林格笔下的霍尔顿

2017-09-0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不久前辞世的美国作家J.D.塞林格1951年推出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在半个多世纪里,一版再版,吸引了好几代读者,累计发行量达到6000万册之

不久前辞世的美国作家J.D。塞林格1951年推出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在半个多世纪里,一版再版,吸引了好几代读者,累计发行量达到6000万册之巨。塞林格这部十余万字的作品,成了一个意蕴丰富的文化符号,集中体现了上世纪50年代美国一代人的心声,而作品中的主人公,倒戴着红色鸭舌帽的霍尔顿·考尔菲德则成了无数人心仪的偶像。

关于霍尔顿,很多人将他视为美国文学最早出现的反英雄形象,他身上有着某种罕有的品质,正是这一品质使霍尔顿长年来葆有着他的魅力。

《麦田里的守望者》开篇第一句便定下了全书的基调:“你要是真想听我讲,你想要知道的第一件事可能是我在什么地方出生,我倒霉的童年是怎样度过,我父母在生我之前干些什么,以及诸如此类的大卫·科波菲尔式废话,可我老实告诉你,我无意告诉你这一切。

”从某种意义上说,此后的十余万字无非是这一主题句的延伸、生发、衍射、变调、重现。你能在这一长句中嗅到什么呢?愤懑、高傲、厌烦、一点点满不在乎、一点点挑衅。虽然他很弱小,尚未成年,除了较为富裕的家境外,一无所有,而且还是一个屡次被学校开除的问题少年,但他并不因之气恼、自卑。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每个人都曾是霍尔顿,只不过性格、环境、机缘、时代没有使我们像霍尔顿那样荒废学业,无所事事,东游西逛,玩个过瘾。我们谁不曾对学校的清规戒律充满憎厌之情,谁不曾畏惧繁重的课业,谁不曾鄙视师长和同辈的鸡鸣狗盗、平庸乏味,谁不曾对人生的意义产生过诸多惶惑,只是我们适时将青春期的反叛能量转移了,升华了,没有让它燃成不可收拾的熊熊大火。

在理想主义高涨的年代,青春的热情会酿成蔚为壮观的社会奇景,在上世纪60年代,霍尔顿的同道在欧美各大学校园掀起了轰轰烈烈的造反运动,他们的理想已不仅止于隐居、独善其身,而且是要改造世界。

时过境迁,理想主义的热潮已难觅踪影,而在当今拜金主义大行其道的社会中,新的一代人在重读《麦田里的守望者》之际,难保不产生强烈的共鸣。

共鸣之余,更多的是无奈。和上一代人相比,他们多了世故、谨慎和玩世不恭。历史上太多的悲剧和骗局让人们不敢轻易将心灵托付给一个简单明了的理想。尽管如此,我们在心中还是情不自禁地喜欢霍尔顿,认同他的方式,甚至还跃跃欲试地仿效一番。

那个“十分、十分奇怪的孩子”在哪里?塞林格的撒手西去并没有将他带离人世,它已在大地上扎下根来,它蛰伏、潜藏在我们每个人的心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