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从洲将军的人生经历

2017-12-0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他17岁独自步行数百里报考杨虎城部队的教导队,从此开始军旅生涯,参加了北伐战争.1936年,他已升任少将旅长兼西安城防司令,成为杨虎城最信赖的助手之一.在"西安

他17岁独自步行数百里报考杨虎城部队的教导队,从此开始军旅生涯,参加了北伐战争。1936年,他已升任少将旅长兼西安城防司令,成为杨虎城最信赖的助手之一。在"西安事变"中,他奉命指挥部队解除了蒋介石嫡系卫队的武装。

抗战爆发后,他率部与日本侵略军鏖战中条山,亲自指挥了"永济血战",杀伤日军千余人。1946年5月15日,在蒋介石彻底分化队伍的阴谋即将实行的危急时刻,时任国民党军队中将副师长的孔从洲率部在河南巩县起义,回到了人民的怀抱。

这一年的夏天,中共中央决定重建三十八军,孔从洲任军长,自此他正式成为人民解放军的将领,并由毛泽东亲自批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三十八军隶属晋冀鲁豫野战军,由刘伯承、邓小平直接领导,随后孔从洲在刘邓领导下率部突破黄河天险,挺进豫西,解放郑州,接着又参加渡江战役,进军大西南,直到全国解放。孔从洲被任命为西南军区炮兵司令员,1955年被授以中将军衔。

孔从洲将军一生戎马倥偬,可他对教育情有独钟,不仅在家乡创办了两所小学,还在1955年担任了沈阳高级炮校的校长,1960年他开始组建炮兵工程学院,并担任院长直至1964年。1966年,根据中央和军委的决定,炮兵工程学院退出军队建制,转为地方编制,归属国防科委后又易名华东工学院,直到1993年正式定名为南京理工大学。

经过近50年的发展,南京理工大学培养出了包括全国最年轻科学院院士之一卢柯在内的6名院士,成为建国后培养院士最多的大学之一。

两次搬迁三地教学

1953年,陈赓大将创建了著名的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简称哈军工。它是一所集中了各军兵种的综合性工程技术大学,为加速我国军事尖端技术和常规武器的发展,培养国防现代化所需的各类工程技术人才作出了重要贡献。1959年,院长陈赓提议将学院中的炮兵工程系、装甲兵工程系、工程兵工程系、防化兵专业和空军、海军系五个专科移交给有关军兵种,单独成立工程学院,以扩大培养规模。

于是,中央军委于1959年12月31日决定,以武昌高级军械学校为基础,与哈军工的炮兵工程系合并组建成新的炮兵工程学院。

军队作风向来雷厉风行,要求1960年上半年完成组建任务,当年招生,9月即开学。1960年3月初,炮兵政委李聚奎、司令邱创成亲自挂帅成立了炮兵工程学院筹备委员会,并点将孔从洲出任院长。

对这项任命,孔从洲既喜悦又感到有压力。他深知一所工程技术大学对于改变骡马炮兵、建设现代化军队的重要意义,但是要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建立一所大学谈何容易:一千多师生与几千吨物资千里搬迁,两校人员合并后重组机构,按照大学的要求配备师资与干部,两校的正常教学秩序要维持,在组建的同时就要招收新生……因武昌校园面积狭小,无法满足需要,筹备委员会决定一方面将哈军工炮兵工程系的高年级学生先搬迁到武昌,一方面另外选址建设新校园。

孔从洲陪同邱创成司令员到保定、成都、西安等地勘察选址,历时一个多月,最后确定在西安市以南的花园村建设校园,随后就快马加鞭地展开了营建工作。

1961年,学校扩大招生规模,招收了1014名新生,比前一年多出一倍以上。在哈军工完成基础课学习的炮兵工程系低年级学生也来到武昌,武昌校址一时人满为患。孔从洲与学院领导商定,一至三年级的学生暂时迁往沈阳,借用沈阳炮兵政治干部学校进行基础课程的学习,61级新生中399名基础较差的学生则转到南京炮兵文化预校进行预科学习,武昌本部只留有四、五年级的学生。

这样,炮兵工程学院出现了"三地教学"的局面。因西安新校址仍在建设,炮兵工程学院这时是"四处为家"。

就在奔赴各地的师生翘首盼望西安基建早日完成之时,1961年6月,时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的张爱萍上将在视察西安校址时,认为学院院址和建筑规划不符合军委"山、散、洞"的要求,主张停止修建。这一下大家的希望落了空,正愁眉不展之际,时任总参谋长的罗瑞卿大将到学院视察来了,他听取孔从洲的汇报后说:"南京高射炮学校的校舍很多,用不了……我看你们学院和高射炮学校对调一下校址,既不影响他们办学,又可解决你们的问题。

这件事等我回北京后同炮兵领导同志商量。"

不久,事情出现了令人惊喜的转机。1962年2月,军委炮兵部作出决定:炮兵工程学院与高射炮校互换校址。经过周密准备,从8月份开始,炮兵工程学院分散在武昌、西安、沈阳三地的大队人马陆续向南京集中,9月份胜利会师,从此结束了四处为家的艰难局面。

南京孝陵卫地处东郊,炮兵工程学院进驻的这块地方,明朝时就是驻守军队的营地,以后清朝军队、国民党陆军大学、日本侵略军都曾在这个营地驻扎过,建国后又先后是解放军华东军政大学、总高级步兵学校、高射炮兵学校的校园,地盘广大,环境优美。炮兵工程学院进入了稳步发展时期。

深入群众知人善任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法宝,孔从洲将军特别善于运用这个工作方法。他经常深入到师生中去了解情况,倾听大家的想法,所以对于学校的大事小事都心中有数。不过,他多听多了解情况,却从不干预具体负责的干部们的工作,而是对他们充分信任,大胆放手,鼎力支持,同时勇于承担责任。时隔多年之后,当时承担教学管理工作的苏广义在回忆孔从洲院长时,对他这种领导风格依然感佩万分。

1960年建院时,邱创成司令员就提出过要求,在教学工作上要把军工的一套东西带来,而具体负责这项工作的主要是祝榆生、苏广义与沈正功三人。孔从洲也特别信任和依靠他们。作为中国第三代主战坦克的总设计师,祝榆生在2005年获得了兵器工业科技发展终身成就奖。

从1958年调哈军工炮兵工程系后到1976年,他一直在炮工工作,炮兵工程学院组建时任副教育长兼训练部部长,后任副院长,主抓教学与科研工作。他善于学习,勤于钻研,是一位知识广博而又富于想象力与创造力的领导,在教师中有着很高的威信。他有主见,有魄力,在学院组建扩充专业时力主开设了许多国内首创的专业,有些甚至是十分前沿的专业。

苏广义、沈正功与祝榆生都特别重视基础课的教学,都强调严格教育。苏广义具体负责教学计划与大纲的组织实施,沈正功则负责教师的进修培养等。他们根据教育发展规律,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抵制了很多极左路线的做法,保证了教学秩序与质量,是炮工稳定发展的关键。

爱护学员视如己出

孔从洲带兵打仗时爱兵如手足,当了大学校长后,对学生也是视同己出。

1961年6月的一天凌晨,四年级的王毓秀等十几名学生在科研实验中发生了爆炸事故,做实验的玻璃器皿碎片四处飞溅,王毓秀双眼受创,他的同学李伟民与张德才一个左眼一个右眼受伤,其他在场同学也不同程度地受了轻伤。

王毓秀、李伟民、张德才他们三个人很快接受了手术,但手术进行得十分艰难,因为扎入他们眼中的都是玻璃碎片,在眼球的玻璃体中很难找到。给王毓秀的手术进行了一个上午,武汉军区总院有一台当时很先进的仪器,可以观察眼中的异物,手术医生耐心细致地反复查找,直到实在找不到异物时才结束了手术。

孔从洲听说后十分着急,他说:年纪轻轻的,眼睛非常重要,怎么能坏了呢?赶紧送到北京,到解放军总医院去救治!并指示由校医院的一位医生陪同他们立即坐飞机去,同时联系炮兵司令部,请他们接机并安排好医院。

王毓秀说,那个年代能坐上飞机可不是简单的事。他们从武昌起飞飞行了四个小时到达北京,炮兵司令部的一位干部已经在机场迎候他们了,用的是炮兵政委陈仁麒的车。他们被直接送到了解放军总院,那里也有两位干部在病房迎接,并安排好了病房。

医院立即把他们送进眼科手术室,进行仔细检查。几天后,王毓秀的眼睛又疼痛起来,原来是炸入眼球深处的两粒碎玻璃被挤了出来,他又经历了一次手术。在北京的总院休整了半个多月后,他们先后出院了,而且全都重见光明!

王毓秀回到武昌后又投入到科研中,过了几天,孔从洲又特地到实验室来看望他。孔从洲仔细端详着他的眼睛,关切地问他伤得如何,现在怎样了?有什么要求吗?还说自己前几天到北京出差时还专门到医院去看他们,没想到他们已经出院了。这令王毓秀十分感动。

义正辞严保护干将

孔从洲在担当沈阳高级炮校校长时就深深体会到,要办好一个学校,必须拥有一支相当数量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但在那个突出政治的年代,军事院校尤其强调人员出身。1959年,林彪主持军队工作后更是突出政治,运动不断,政治审查极为严格,炮兵司令部也要求院校纯洁队伍,在此形势下,炮工政治部门查出了一名教师的政治问题,要安排他转业。

这名教师叫王璆,是复旦大学数学系的高材生。复旦数学系当时拥有苏步青、陈建功、谷超豪等一大批中国最顶尖的数学家,王璆因学业优秀,毕业后留校任教,1954年被调到哈军工,1956年开始担任主讲,很快受到学生的欢迎,并在校内有了声誉。

1960年,王璆随炮兵工程系到了炮兵工程学院,几乎承担了学院所有数学课的教学,可是政治部门认为王璆出身剥削阶级,是被清理的对象,要安排他转业。消息传到南京大学,他们就找上门来表示:你们不要,给我们,我们派小车来接。

孔从洲知道了这事,立即指示政治部门:王璆转业的事别提了,如果上级问起来,我负责好了。没想到事情并没有结束,不久,军委炮兵部的一位领导同志来到学院责问孔从洲:为什么不同意处理王璆?一向温厚的孔从洲硬生生地顶了起来,说:学校的教师好比是打仗第一线的指挥员,不问青红皂白就把指挥员撤下来,这个仗还打不打?别说学院的教师这么缺,就是比较多,也不能轻易处理,更何况像他这样有水平的教师。

把他处理走了,让我或是你们首长去给学生上课行吗?这样好的教师都不要,学校还怎么办?

就这样,孔从洲硬是顶回上级,留下了王璆。留在炮工的王璆一直到退休都在教书,多年来南京理工大学在国家、省级的各项大学生数学竞赛中成绩突出,王璆为此作出了不小的贡献。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首当其冲被"革命"的是分管与负责教学科研工作的副院长祝榆生、教务部部长苏广义与基础课部部长沈正功,他们被称作"华工三家村"(1964年,炮兵工程学院改为地方建制,学校一度易名为华东工程学院)。

造反派苦心孤诣地搜罗材料要把他们批臭,甚至到北京找到了孔从洲。孔从洲将军已经于1964年7月被任命为炮兵副司令兼炮兵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他对炮工来的人总是热情接待,有求必应,但对"造反派"却义正词严:"事情虽然是他们做的,但那时我是院长,我负责,没有我的认可,他们也不能做,所以所有的责任由我来承担,跟他们没有关系!要检讨,我跟你们去!"

在那个年代,"批评"往往会上纲上线成为"批判",一旦被"批判",不仅政治生命结束,甚至生理生命也会消亡。正是因为有孔从洲这个强大后盾,祝、苏、沈以及其他一大批有想法有干劲的干部都在为学校的健康发展而奋力拼搏。就如苏广义所说:"孔从洲院长是我们的中流砥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