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海敏与梅派 梅派青衣魏海敏:京剧改编须在传统与创新之间悠然自得

2017-08-2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魏海敏(右)在<金锁记>中饰演"曹七巧"一角新华网上海3月10日电(记者 郭慕清)应上海第十届"名家名剧月"之邀,京剧表演艺术家.中国戏剧"

魏海敏(右)在《金锁记》中饰演“曹七巧”一角

新华网上海3月10日电(记者 郭慕清)应上海第十届“名家名剧月”之邀,京剧表演艺术家、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梅葆玖大弟子魏海敏,将于3月24日、26日携两出新编京剧《金锁记》与《王熙凤大闹宁国府》,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与观众见面。

其中,新编京剧《金锁记》改编自张爱玲同名小说,首演于2006年,这出戏运用意识流和蒙太奇的表现手法,展现了旧上海的华丽和苍凉。在剧中,魏海敏饰演的“曹七巧”一角,演技纯熟,身段优雅,唱音亮丽,备受戏迷喜爱,这部戏也开启了京剧新编的热潮。

很多人都读过张爱玲的《金锁记》,这个故事很有张力,非常经典,它将现代中国心理分析小说推向了极致,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魏海敏来说,在改编过程中,如何做到既要保持小说的原汁原味,又要用京剧的艺术表现形式演绎好“曹七巧”矛盾而悲剧的一生,是一个挑战。

“现在新戏传播难度大,很多剧团花了很多钱,请了很多人来排演新戏,往往是演过一次就不见了,导致老戏越来越经典,新戏越来越难出头。截至目前,《金锁记》已经演出20多场,作为一出新戏,能有如此高的演出频率,非常不易。”魏海敏不无感慨地说。

在排演时,魏海敏几乎无时不刻不再琢磨如何演好“曹七巧”,她说,“我很喜欢看人群,喜欢看小孩,我常常在很多人不注意的时候,去观看他们的临场的反应,比如说,下雨了,一个人要去拿一把伞、去打伞时,他是什么样子,我会认真地去捕捉那一瞬间他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的变化,我会把这些观察中的所得安插到‘曹七巧’的角色设计中,这些我都觉得很有乐趣。”

她认为,要演好曹七巧,关键在于能不能真正进入这个角色,将京剧的唱念做打与小说文本融合在一起,进行大胆创新,她举例说,“在这部戏,观众能第一次看到在京剧舞台上看到演员打麻将,这是以前没有的。”

“由于这出戏的对话特别多,念白该怎么展现又是一个问题,当时拿到剧本时,我是一个字一个字去抠、去琢磨怎么表演才能符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物性格,”魏海敏说,“这出戏用的是京白,不同于传统戏里的念白,这也是一个创新,改造过的念白抑扬顿挫,情绪的流传非常顺畅自然,在3个小时的演出,观众不会觉得拖沓和不耐烦。”

也正是因为这些创新,让自从这出戏自上演以来,一直存在一种质疑,有观众认为,这出戏更接近于话剧的表演手法,或者说更像是歌舞剧,从京剧的规范来说,似乎传统因素少了很多。

对此,魏海敏反驳说,“如果用‘话剧加唱’来概括这出戏,就抹杀了我们的努力,京剧传统‘唱念做打’的基本功虽是一种程式化的表演,但不是一个定律,要为角色服务,所有要因角色的不同而变化,因时代的变化而创新。”

“就拿《金锁记》来说,它之所以受到戏迷欢迎,是因为经过这些年的不断打磨,越来越有血有肉,才能越来越充满现代气息,为了吸引观众,我们必须在传统与创新之间悠然自得。”魏海敏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