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海敏金锁记 演出京剧《金锁记》 魏海敏设计华丽而苍凉手势

2017-11-2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获得许多崇高荣誉的台湾京剧花旦魏海敏,将在滨海艺术中心的"艺满中秋"登场.她明亮醇厚的嗓音,雍容绝美的扮相,对极致美感的追求,曾让京剧行家和门外汉都深深震撼.更让人惊叹的是她在传统与现代艺术之间的游走,既能诠释传统京剧段子,也能演出罗伯特·威尔逊的前卫戏剧.演出根据张爱玲小说改编的<金锁记>,魏海敏创造了新的程式,设计了一个"华丽而苍凉"的手势,来表达人物的孤绝境地.图为不着戏装的魏海敏.在京剧舞台上,台湾花旦魏海敏备受华人推崇,曾获得纽约市"

获得许多崇高荣誉的台湾京剧花旦魏海敏,将在滨海艺术中心的“艺满中秋”登场。她明亮醇厚的嗓音,雍容绝美的扮相,对极致美感的追求,曾让京剧行家和门外汉都深深震撼。更让人惊叹的是她在传统与现代艺术之间的游走,既能诠释传统京剧段子,也能演出罗伯特·威尔逊的前卫戏剧。演出根据张爱玲小说改编的《金锁记》,魏海敏创造了新的程式,设计了一个“华丽而苍凉”的手势,来表达人物的孤绝境地。

图为不着戏装的魏海敏。

在京剧舞台上,台湾花旦魏海敏备受华人推崇,曾获得纽约市“亚洲最杰出艺人奖”、 “世界十大杰出青年奖”,也是台湾获得中国大陆“梅花奖”的第一人。

她明亮醇厚的嗓音,雍容绝美的扮相,让许多对京剧一窍不通的人,都对她力求极致美的艺术表演而莫名的撼动。然而,许多人更惊叹的是,魏海敏在传统与现代艺术之间的游走;她既能诠释传统的京剧段子,也能演出罗伯特·威尔逊充满现代意识的前卫戏剧作品《欧兰朵》。

在9月中由滨海艺术中心举办的“艺满中秋”中,魏海敏将与台湾国光京剧团联合演出,呈献两出风格截然不同的京剧演出,一是张爱玲的《金锁记》,另一出是取材自《红楼梦》故事的《王熙凤》。

从《王熙凤》到《金锁记》,魏海敏走了一条与传统京剧演员不同的奇特艺术路。但对她而言,京剧的传承和创新,又是如此自然地衔接在一起,毫无矛盾。

身在台湾的魏海敏接受记者越洋访问,她说:“京剧向来与观众有一层距离感,它演的是古代故事,强调的是戏曲美感,但在现代环境中,我们不能够只是把老艺术家的艺术传承下来,遵从老派戏曲程式,有一些时候,我们还需要一些创造。”

拜梅葆玖为师从头学戏

今年53岁的魏海敏,似乎生来就是为了走上舞台。她生长于京剧炽盛风靡的时代,加上她父亲又是个戏迷,因此奠下将她送入剧校学戏的契机。

魏海敏10岁进入台湾“海光剧校”苦练,十几岁便成为学校里最闪亮的明星,自此一路走红至今。本名“魏敏”的她,为此也在名字中嵌入海光的“海”字,表示她从海光剧校开始展开不一样的人生,与戏剧结下最深厚的缘。

中国戏曲文化博大精深,戏曲流派也多,但在众多流派中,魏海敏唯独钟情于梅兰芳发展出来的“梅派表演”,因为她觉得梅兰芳不仅塑造了完美的青衣角色,也塑造了具有崇高的京剧价值观。

她说:“很多人看戏其实是在发泄,去乱吼的。梅派真正的精神,就在于有这样的艺术观念和道德勇气,去抗衡当时戏曲界视为常态的现象,将京戏拉高到一定的层次。这是我对梅派觉得最敬畏的部分。”

从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间,魏海敏已凭着精湛的表演,连续四年获得台湾的“国军文艺金像奖最佳旦角奖”,以及“国家文艺奖”,是台湾京剧界期待的明日之星。然而在声望如日中天本当大显身手之际,魏海敏却自愿于1991年到北京拜京剧大师梅兰芳之子,亦为其嫡传弟子的梅葆玖为师,从头学起。这事在当年戏曲界引起不小的波澜。

魏海敏表示,当时许多人认为她没必要从头学戏,但她觉得自己的表演还在学戏模仿阶段,对梅派艺术精髓未有深刻认识,也未对自己的发声与唱腔进行彻底磨练改造。“直到我见了梅葆玖老师,才对我当时的表演进行整理,一遍又一遍心领神会梅派自然优雅的表演风格,并不断在舞台实现。”

她坦言,像她这样经历的京剧演员应该不多。 “我在创新,同时也在传统,这两条路看似矛盾,但我始终在这两条路上走。”

活在今天 王熙凤是出色女总裁

“艺满中秋”中,由魏海敏主演的两出戏——《王熙凤》和《金锁记》,都是魏海敏近10年的表演作品。

《王熙凤》是童芷苓改编自曹雪芹名著《红楼梦》的剧本,描写王熙凤如何机关算尽,一边哄骗尤二姐搬进荣府共住以便照应,另一边又差人向老祖宗告状, 把在宁国府闹得鸡犬不宁,从而捍卫自己的地位……

这是一台充满戏剧张力的舞台演出,以温柔、泼辣、严厉、阴狠等人物性格,精彩诠释《红楼梦》中的王熙凤的戏弄与假扮。

问起魏海敏为何选择演绎王熙凤这角色,她表示,“王熙凤” 是《红楼梦》里最具戏剧性也最世俗的角色。

她说:“王熙凤很入世,突破了传统女子三从四德的形象。如果王熙凤活在今天这个年代,她将是一个很捧的公司女总裁。可惜她活在清朝,只能在荣府里翻云覆雨,成为许多人眼中的坏女子。”

魏海敏曾在1993年的《楼兰女》和1986年《欲望城国》演出中饰演强烈欲望的女子形象。对她来说,王熙凤这类很有心计,用不同手段达到目的的女子角色,反而让她觉得得心应手,甚至她扮演的这些“坏女人”形象,还让她得了个“恶女达人”的绰号。她说:“我很喜欢王熙凤这类角色,里头有很多小细节,能把人物立体化呈献。叫我演《霸王别姬》、《贵妃敬酒》这类雍容华贵角色,我会觉得不满足。”

隐喻:什么都握不住的手

《王熙凤》改编自《红楼梦》,而魏海敏带来的另一作品《金锁记》,则由台湾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编剧王安祈根据张爱玲小说《金锁记》和《怨女》改编而成。这出戏中,魏海敏将演绎既可恨却又令人怜惜的曹七巧,首度以京剧形式呈现现代化的新美学思维。

《金锁记》主要描述麻油西施曹七巧,为了金钱,舍弃所爱而嫁给盲眼瘫子豪门子弟姜二爷。丈夫的残突出了七巧心灵的缺,深锁在豪门内,她转而寄情姜三爷,一个谁也留不住的风似的男人。结果30年时光过去,被“金锁”和“情锁”所困的七巧,心中积压了不能言喻的怨与恨,她惟有紧紧握住金钱弥补心灵的缺口,让生命的磨难与痛苦依旧牵绊着她的一生。

要把张爱玲小说搬上舞台并非易事,因为张爱玲小说是跳跃式的,而且用了电影手法淡进淡出。戏剧则必须有实际过程,才能把故事连接上。如何将张爱玲《金锁记》中细腻刻薄的文辞如“三十年前的月亮”,“酸梅汤沿着桌子一滴一滴朝下滴,像迟迟的夜漏”、“晴天的风像一群白鸽子钻进他的纺绸褂里去”转化为准确生动的舞台形象,成了京剧《金锁记》一大难题。

为此魏海敏决定别出心裁,从掌握张爱玲的总体意象氛围——华丽、苍凉入手,运用新的舞台方法重新创造。在表演的诠释上,她也尝试从念白、唱腔和动作着手,表现现代题材和戏剧纠葛。

她说:“京剧是程式化,但这个戏没办法以旧有程式来呈献,我必须创造新的程式,表达张爱玲笔下人物的孤绝境地。”她设计了一个“华丽而苍凉”的手势—— 右手从左手掌中将丝巾抽开,只剩下半空中,一只什么都握不住的左手。

通过这样的的隐喻,魏海敏呼应了张爱玲的原著,表现曹七巧什么都想留,却又什么都留不住的命运。

她说:“这是一个静止不动的煽情姿态,也是最好看的张爱玲的手势。”

与威尔逊合作后想法有大改变

《金锁记》并非魏海敏唯一的现代京剧实验,早在90年代与吴兴国的当代传奇剧场合作时期,她已演出了多出实验剧情。前年在台湾两厅院的旗舰制作中,魏海敏还与当代戏剧大师罗伯特·威尔逊(Robert Wilson)合作,演出知名作家吴尔芙的意识流小说《欧兰朵》(Orlando)。

谈起与威尔逊那次合作,魏海敏透露,威尔逊看了她的《穆桂英桂帅》惊为天人,素来喜欢京剧训练形式的威尔逊,特别欣赏她在《穆》剧的动作和力度表现,遂提出东方版《欧兰朵》的构想。

当初魏海敏也担心《欧兰朵》难演。因为它用独角戏方式,要求魏海敏独自在三小时演一个角色,这意味着她要横跨400年历史,还要变男变女。这出戏又涉及当代剧场与古典京戏的结合,极简主义的威尔森和吴尔芙魔幻小说的风格转换,及魏海敏京剧身段和声音的精巧变化。这一切让她问:这出戏,我该怎么演?

“我必须说服自己就是一个400年前的灵魂,我的过去是吉光片羽的一点一点出现。但400年无法巨细靡遗地说清楚,你必须一小块一小块地说清楚。”

将流行歌曲和传统戏曲结合

演出《欧兰朵》后魏海敏的想法改变了很多。“现代演员应该具备什么?我认为是创意。在跟威尔逊合作的过程中,我认识到,要成为一个好的艺术家,应该摆脱过去向前看,而不是重复过去的形式,这恰好跟京剧的传承形式相反。”

谈到京剧未来方向,虽然大环境困难重重,但魏海敏仍然笃定实践自己的方向。她表示自己真正想做的是传承,但这“传承”跟传统的意思不太一样,它不仅仅是技术上的继承,而是将戏曲艺术当作一个先驱。“年轻演员固然应练好唱念做打的基本功,有扎实功力,但他们也须学习梅兰芳的精神,不断实验创新。”

这些年,除了在传统戏曲和现代戏剧之间游走,魏海敏也朝多元方式发展,尝试把流行歌曲和传统戏曲结合起来。今年5月,她在台湾开了三场演唱会《花月忆时梦》,用独特的魏式唱法,融入流行歌曲的脉络,从蔡琴的经典之作《读我》,唱到周杰伦的《菊花台》。

魏海敏表示,希望让观众了解传统和流行音乐其实是可交相辉映的,京剧声腔也可有不同面貌。通过京剧通俗化的做法,她要让更多人听她歌唱或看她的戏曲表演。她也计划在年底演出京剧版本的百老汇音乐剧《日落大道》。

她笑说:“唱京剧唱久了,很多人还以为我已经是六七十岁的老人,所以我要跨界演出,不断挖掘自己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