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海敏访谈 梅葆玖大弟子魏海敏谈京剧创新:和人生一样 京剧不进则退

2017-10-1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新华网上海3月10日电(记者 郭慕清)如今京剧市场面临式微的现状,京剧如何吸引年轻人的目光,成为京剧传承过程中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日前,梅葆玖大弟子.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千变青衣"的魏海敏,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与戏迷分享了她在京剧传承和创新时的心路历程."1986年,我在英国国家剧院主演根据莎士比亚<麦克白>改编的京剧<欲望城国>,从那一刻起,我就跟传统演员不太一样了,学传统戏的感受也有些不同.对于大多数演员来说,学传统戏就是

新华网上海3月10日电(记者 郭慕清)如今京剧市场面临式微的现状,京剧如何吸引年轻人的目光,成为京剧传承过程中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日前,梅葆玖大弟子、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千变青衣”的魏海敏,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与戏迷分享了她在京剧传承和创新时的心路历程。

“1986年,我在英国国家剧院主演根据莎士比亚《麦克白》改编的京剧《欲望城国》,从那一刻起,我就跟传统演员不太一样了,学传统戏的感受也有些不同。对于大多数演员来说,学传统戏就是模仿,就像练习书法时,很多人都要临摹不同的书法家的作品,去体会‘颜筋柳骨’的不同,希望自己能学得像。”

“但是,我更希望在表演中有自己的底蕴,我的一生都在追寻一种更好的表演手法,希望将现代人的情感、思想、理念融入到传统戏中,这不件容易的事情。因为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美学,也有每个时代所面临的困境,在学老戏、学经典曲目时,创新也关重要,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常葆京剧艺术的魅力。”魏海敏说。

魏海敏(右)与梅葆玖(左)合影

从受父亲的影响,魏海敏10岁开始学习京剧,初学刀马旦,后来演习青衣,1982年,魏海敏在香港看到梅葆玖的演出,为其着迷,追随其学习梅派艺术十年,是梅葆玖的第一位关门弟子。因梅葆玖是梅兰芳的儿子,收徒一直持极为谨慎的态度,据了解,当时收魏海敏为徒,在圈内外轰动不小,有人说,受关注度“不亚于梅葆玖在八十年代初的复出”。

魏海敏的艺术生涯始终践行着一个字“变”,她的创新谱系清晰明了,很多在文学史、戏剧史上性格鲜明的女性形象,如王熙凤、曹七巧、孟小冬、杜金芳等,都被她搬上了京剧舞台。多年来,她以每年一部新戏的速度不断挖掘女性形象表达的多样性。

“创造一个角色需要不断钻研,我从拿到剧本的那一刻起,就开始研究念白、唱腔等,往往脑子里都是戏。这时候,我发现,在新戏创作中,没有一个地方是省心的,没有一个地方是可以从传统戏里直接搬来的,都需要创新。”魏海敏打比方说,“不过,当演过新戏,再回头去演老戏,会发现演老戏就如同往银行里存钱,存得越多,能吸收越多的传统养分,塑造新的角色时就越自如。”

不过,在谈及如何演绎京剧经典剧目时,魏海敏也提到,“在演老戏的时候,不可能把老戏变成新戏来演,还是要演他的老味,比如说演梅派,需研究为什么梅兰芳、梅葆玖老师这样演,要研究他们的唱腔和动作,需要不断探索,不断挖掘,才能够把老戏唱得更好。”

但是,魏海敏并不赞同一味“拟古”,她认为,“京剧不进则退,这和人生的道理是一样的。到了今天,京剧应该以何种方式进入下一个时代,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很多表演艺术,如果你不再创作的时候,其实就已经在对付,不管老戏,还是新戏,都要有创作的心。特别是在演出老戏时,如果艺术家不带有一种研究和探索的心去演老戏,不能重复一种程式化的表演。”

“更何况,对于很多戏迷来说,很多老戏,就比如梅派经典曲目《贵妃醉酒》等,他们已经看过很多遍了,也看过不同艺术家的演出,如果你在表演时,没有一定的内涵,就很难让观众感动。如果你演的都和别人演的一样,你还有什么资格指望观众到剧场看你的戏呢?所以,在演出中,一定重新塑造那些经典的戏剧人物形象,要自立、自强、自省,演出自己的特点,才能与你所饰演的角色相遇,越走越近,才能走进观众的心中。”魏海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