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学军:推动宜昌发展新跨越的认识和思考

2018-02-2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勇担新使命,推动新跨越,加快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是市第五次党代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葛洲坝工程兴建,推动宜昌实现从峡江小城向

勇担新使命,推动新跨越,加快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是市第五次党代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葛洲坝工程兴建,推动宜昌实现从峡江小城向中等城市跨越。三峡工程建设,推动宜昌实现从中等城市到大城市演进。

随着全省“一主两副”战略深入推进和宜昌工业化、城市化步伐进一步加快,宜昌正处在由大城市向特大城市跨越的重要历史阶段。深刻认识和把握宜昌发展新跨越的科学内涵、历史背景、现实基础和实现路径,对于全面学习贯彻市第五次党代会精神,更好地担负起时代和人民赋予的神圣职责,加快推进宜昌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宜昌发展新跨越的科学内涵

跨越式发展是指在一定发展阶段和环境条件下,充分挖掘和发挥自身优势,借鉴吸纳外地发展成果和经验,以较短的时间、较少的环节和较低的代价,加速历史发展进程的特殊发展形式。小平同志曾经讲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若干个发展速度比较快、效益比较好的阶段,是必要的,也是能够办到的。

省委书记李鸿忠同志明确指出,“宜昌现在到了跨越式发展的阶段,到了跨越式发展的时候”。推动宜昌发展新跨越,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包括经济总量、城市发展、发展方式、社会建设等方方面面,核心是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动力是改革开放创新,根本目的是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总体概括为“三个统一”:

(一)经济发展:量的跨越与质的跨越相统一。量的增长与质的提升是辩证统一的。没有一定量的积累和相当的经济规模,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就会失去依托;质的提升是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质量效益上不去,最终速度难以维持,总量也将无法做大。

宜昌发展新跨越是一个量的增长和质的提升有机统一的目标,是一个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目标。首先体现在总体目标上。市第五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经济总量新跨越,四年翻一番、连续翻三番;全面推进发展方式新跨越,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既有速度总量目标,又有质量效益要求,辩证统一,协调共进。其次体现在战略要点上。开放引领、沿江突破、创新驱动、绿色繁荣四大战略要点,紧紧抓住了事关宜昌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全局的关键因素,充分体现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要求。

第三体现在战略部署上。市第五次党代会将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全面提升综合竞争力放在未来五年工作部署的首位,把全面推进转型发展作为重中之重,明确提出坚持在转型中谋跨越,在跨越中促转型,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布局,推进科技创新,建设生态文明,实现更高层次、更好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

力争到2016年生产总值突破5000亿这个目标,是在市委历次全会、“十二五”规划提出的保底目标、工作目标的基础上,着眼全省大局,经过科学测算,提出的一个“跳起来摘桃子”、积极进取、催人奋进的目标。

随着5000亿目标的最终实现,宜昌经济总量占全省的比重将达到15%左右,在全省3个三分之一区域经济布局中将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二)城市发展:规模跨越与功能跨越相统一。推动发展新跨越,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是重要支撑。现代化特大城市的建设过程,是产业与城市协调互动的过程,是城市规模与功能同步提升的过程。首先要准确认识宜昌城市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

联合国一般按照城市聚居人口多少来划分城市规模大小,2万人是城市的下限,10万人是大城市的下限,100万人是划定特大城市的下限。根据我国城市等级划分标准,城市人口100万以上为特大城市,50万至100万为大城市,20万至50万为中等城市,20万以下为小城市。

无论是城市聚居人口还是城市人口,100万是特大城市的一个重要标志。随着2011年宜昌城区人口达到123万,我们已经进入特大城市建设阶段。

目前,河南、湖南、江西、安徽等周边省份已经将洛阳、南阳、岳阳、常德、赣州、芜湖等18座宜昌同等城市定位为特大城市,正在加快发展。其次要全面把握特大城市的涵盖范围。宜昌特大城市是包括2.1万平方公里、415万宜昌人民和13个县市区在内的全域城市体系。

根据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包括一个中心城区、一条长江城镇聚合带和香溪河、沮漳河、清江、渔洋河4条城镇生态廊道。第三要科学把握特大城市的深刻内涵。在规模上,提出了“两个200”的目标,即力争“十二五”末宜昌城区框架达到200平方公里、200万人口;在功能上,要求按照全国一流明星城市标准,高水平规划,精细化建设,高效能管理,全面推进城市骨架拓展、功能完善、品位提升和能级聚变。

同时,对现代化特大城市的发展前景作了描述,即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环境优美、社会和谐、人民幸福、宜居宜业宜旅、具有较强影响力带动力。

上述7个方面的发展前景以及城市发展的目标要求是相互联系的整体,是现代化特大城市规模与功能相统一的主要标志。

(三)社会发展:经济增长与民生幸福相统一。市第五次党代会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把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鲜明地提出了以民生幸福为根本,努力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两个同步”,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群众幸福指数良性互动、同步提升,充分体现了新跨越在经济建设与民生幸福上的一致性。

市第五次党代会在经济发展上,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始终突出发展第一要务;在民生幸福上,集中强调了民生改善、文化发展、公共服务提升、社会管理创新、民主法制建设五个重点。

就幸福而言,是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的统一,是“以人为本”共建和共享的统一,是个人幸福、他人幸福、社会幸福的统一。如果说经济建设是“做蛋糕”,那么民生幸福就是“分蛋糕”,两者紧密联系,相辅相成。

只有“蛋糕”做得又好又大,“幸福宜昌”才有良好的物质基础。只有将“蛋糕”分好,才能够进一步激发全市人民的聪明才智,凝心聚力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把“蛋糕”做的更好更大。归根结底,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是推动新跨越的重要内容,是全市人民的共同愿望,是经济建设与民生幸福和谐共进的集中体现。

二、宜昌发展新跨越的历史背景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阶段性演进的过程,每一个新阶段的开始,都是一个新的起点。宜昌的发展历程,正是这样分阶段不断向前推进的。从新的起点出发,推动宜昌发展新跨越,要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和阶段性特征,深刻认识历史背景。

(一)工业化进程中的必然选择。工业化水平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及其所处阶段的重要标志,工业化中后期往往正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加速期。目前国际国内对工业化发展阶段划分没有统一标准,采用比较集中的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钱纳里的标准工业化结构转换模式和西蒙的产业结构标准。

钱纳里1982年根据人均GDP水平将工业化阶段划分为初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根据1982年汇率和1982-2011年宜昌累计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换算,人均GDP1597-3193美元为工业化阶段初期,3193-6386美元为中期,6386-11974美元为后期。

宜昌2011年人均GDP52730元,折合8370美元,正处在工业化后期阶段。

根据经济学家西蒙提出的产业结构变动标准,当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到20%以下,第二产业比重大于第三产业产值比重时,为工业化中期阶段;当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小于10%,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大于第三产业时,则进入后期阶段。

2011年,宜昌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11.2:60.5:28.3,其中第二产业的比重持续上升,符合西蒙标准的工业化中期水平,接近后期水平。综合判断,宜昌正处在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或地区步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以后,将面临来自土地、劳动力、能源等要素制约和环境约束的更大挑战。

在此阶段大致有两种结局,一是不能妥善处理发展问题,经济停滞不前;二是快速顺利前进,进入更高发展阶段。显然,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速推进工业化,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进入更高水平的发展阶段,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二)城市化加速期的内在要求。城市化是一个综合、系统的社会变迁过程,代表着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从世界各国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城市化进程分为三个阶段:城市化率低于30%为起步阶段,30%-70%为加速阶段,70%以上为成熟阶段。

目前,宜昌城市化率达到50.76%,正处在城市化加速推进阶段。城市发展规律的“纳瑟姆曲线”表明,这一阶段以聚集效应为动力的发展特征十分显著,以城市为基础的国民经济进入聚集增长的累积循环过程,资本和劳动力加速向城市聚集流动,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城市规模迅速增大。

同时根据西方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比较数据模型,工业化与城市化呈明显的正相关性,即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越高、工业化水平越高,则城市化水平也越高。

城市化和工业化是现代化建设的两大推进器,我国由于传统城乡二元体制束缚,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互分离,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加速推进城市化,尽快达到与工业化相适应的水平,形成工业化、城市化双轮驱动的格局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从宜昌来讲,城市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工业化加速推进的强劲态势,共同形成了推进宜昌发展新跨越的“内生动力”。

(三)服务全省大局的重大责任。推动宜昌发展新跨越,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是省委、省政府的期望和重托。2011年4月,省委书记李鸿忠和省长王国生亲自带领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和省直相关部门领导在宜昌召开推进“一主两副”中心城市跨越式发展办公会;6月,省委、省政府专门制定出台《关于全面实施“一主两副”重大战略决策,加快推进宜昌市跨越式发展的决定》,要求把推进宜昌跨越式发展作为调整全省城市空间布局的重大突破口,作为实现全省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要求宜昌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核心城市、宜荆荆城市群中心城市的地位,实现从大城市向特大城市的新跨越,在各个方面当好排头兵,为全省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作贡献;8月,省委对宜昌领导体制进行重大调整,由省委、省政府领导兼任宜昌市委书记。

这一系列重大决策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前所未有的重视和支持,既给宜昌带来前所未有的重大历史机遇,同时也赋予了新的历史性重大责任和历史性艰巨任务。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紧紧围绕全省发展大局,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加快推动宜昌发展新跨越,在全省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大局中主动作为、多作贡献。(四)宜昌发展阶段的历史传承。宜昌自古以来就“上控巴蜀,下引荆襄”,是鄂西、湘西、渝东一带的物资集散地和交通要冲,是内陆通海的重要港埠。

新中国成立以后,宜昌的战略地位更加重要。20世纪60年代,国家把宜昌确定为三线地区,在宜昌兴建了066、403、404、612等一大批军工企业;宜昌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兴办了一大批工业企业,初步形成宜昌的工业基础,实现了由商埠城市向工业城市的转变。

20世纪70年代,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动工兴建,对宜昌的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城市建设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宜昌由一个小城市发展成为中等城市。

20世纪90年代,三峡工程兴建带动宜昌成为中国最大的水电基地,宜昌的知名度和战略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推动了宜昌经济社会的全面快速发展,宜昌由中等城市发展成为大城市。在此期间,生产总值等关键性指标不断跨越新的台阶。1965年宜昌GDP不到5亿,1978年11.

25亿,1993年首次突破百亿大关,2008年突破1000亿;1978年综合实力居全省第五,1996年上升到第四,2001年上升到第三,2004年起连续8年占据全省第二位;1982年,二产业比重首次超过一产业比重,三次产业结构由“一二三”演变为“二一三”,1995年,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一产业比重,三次产业结构升级为“二三一”。

透过宜昌发展的历史轨迹可以看出,正是由于抓住了葛洲坝工程和三峡工程兴建两次重大机遇,宜昌才完成了从小城市到中等城市,再从中等城市到大城市的两次跨越。

今天宜昌正面临着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这一新的重大历史机遇。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实现从大城市向特大城市的第三次跨越,既是宜昌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命题,也是传承宜昌发展精神的历史使命。

(五)应对区域竞争的现实需要。市第五次党代会指出,“以加快转型升级为重点的新一轮区域经济竞争日趋激烈”。根据这一判断,分析当前宜昌面临的区域竞争格局。首先,从综合实力的竞争看,“前有标兵、后有追兵”,要在长江沿线同等城市中继续保持发展前列,在中部地区同等城市中实现“保三进二争一”,任务艰巨。

其次,从战略定位的竞争看,为扩大城市规模及其吸纳要素资源的“极化效应”,长江沿线和中部地区许多城市确立了建设区域性中心的发展战略。比如,河南南阳提出要打造豫鄂陕毗邻地区的省际区域性中心城市,安徽芜湖提出建设长江流域具有重要影响的现代化大城市,湖北黄石提出建设长江中游与鄂东地区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

再次,从发展环境的竞争看,伴随新一轮产业和科技革命的加快推进,各地区之间为争取更加有利的发展条件和优势地位,围绕转型升级展开的竞争不仅仅局限在对市场、资源等生产要素的争夺上,已扩展到综合环境比较优势的各个方面。

综观当前形势,宜昌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不进则退,慢进亦退,唯有扬起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风帆,才能在新一轮区域经济竞争中破浪前行。

三、宜昌发展新跨越的现实基础

市第五次党代会指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是宜昌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黄金发展期。经过过去5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宜昌实现了经济发展从工程推动型向内生驱动型转变,交通区位从止点型向枢纽型转变,城市发展从大城市向特大城市迈进,具备了推动宜昌发展新跨越的坚实基础和良好条件。

(一)历史机遇给力新跨越。在新的形势下,推动宜昌发展新跨越,面临着许多难得的发展机遇。一是虽然宏观环境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但经济全球化仍然是时代潮流,特别是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重要时期,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更加稳定,为推动宜昌发展新跨越创造了总体向好的外部环境。

二是国家开放格局从沿海沿边开放转向对内对外全方位开放,沿海地区产业加速向内地转移,为推动宜昌发展新跨越进一步拓展了发展空间。三是扩大内需、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三峡工程后续工程规划等国家战略深入实施,为推动宜昌发展新跨越提供了重大战略契机。

四是省委、省政府以打造中部崛起重要战略支点为统领的湖北发展战略体系不断完善,特别是随着“两圈一带”总体战略、“一主两副”的中心城市带动战略深入推进,为推动宜昌发展新跨越带来了重大政策机遇。

仅2011年一年,宜昌先后与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住建厅、省教育厅等20多个省直部门建立合作、会商制度,形成了推动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的长效机制。

(二)坚实基础支撑新跨越。2011年宜昌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一年净增594亿,增幅居全省第一,工业总产值突破3000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000亿,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突破100亿;生产总值4年翻一番,工业总产值、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年翻两番,具备了持续稳定强劲增长的基础和态势。

一是产业支撑。电力、化工、食品医药产业不断壮大,装备制造业迅速崛起,四大支柱产业产值占全市工业的比重超过80%;今年化工和装备制造产值将分别突破1000亿;生物、新能源、纳米材料、磁电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农业六大特色产业做强做大,向六大百亿产业迈进;旅游业加速转型升级,金融、物流、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具有宜昌特色和比较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正在加快形成。

二是企业支撑。一批优强企业进入全国乃至世界同行业前列,2011年宜化集团年销售收入达到560亿,在中国企业500强中的位次不断提升;三峡全通成为全国最大的极薄涂镀板基地;兴发集团成为全国最大的磷精细化工企业;安琪集团成为全球第三、亚洲最大的酵母生产基地;稻花香进入全国新八大名酒行列;宜昌中国驰名商标达到19件,农产品地理标志数量占全省四分之一;7个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5个居亚洲第一,10个居全国第一。

随着全市“2211”工程深入推进,2016年全市将有两家企业年销售收入过1000亿,20家过100亿,10家以上过50亿,100家以上过10亿。三是项目支撑。三峡全通涂镀板、拓扑纳米新材料、联邦电缆、中兴汽车等一大批重大项目加快建设,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过去5年全市开工建设投资过5000万的重点项目692个,其中投资过10亿的82个,过百亿的8个,已有576个项目建成投产。目前在建工业项目全面建成达产后,将新增工业产值3000亿以上。

四是园区支撑。宜昌高新区成功进入国家级高新区行列,形成以“一区六园”为龙头,县市(区)开发区和百亿产业园区协调并进的强劲态势,经过3至5年努力,猇亭园区、深圳工业园、白洋工业园、生物产业园产值有望突破千亿,宜都、夷陵、当阳、枝江等县市区开发区分别过500亿,一批专业园区过百亿。

(三)综合优势成就新跨越。城市地位、交通区位、生态环境等竞争要素叠加聚集,形成了宜昌的综合比较优势,为推动发展新跨越创造了优越条件。一是日益提升的城市地位。在全省率先进入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行列,宜昌的城市知名度、影响力、竞争力显著提升,区域性科教文化中心、人才高地、金融中心正在加快形成。

二是日益凸显的交通区位。沪渝、荆宜、三峡翻坝高速和宜万铁路建成通车,宜巴、保宜高速和汉宜城际铁路等加紧建设,三峡机场一类口岸顺利开通,全市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392公里,铁路总里程440公里,港口年吞吐量4600万吨,1条黄金水道、3条铁路、5条高速和1个机场综合构成了宜昌通南达北、承东启西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格局。

三是一流的生态环境。城区空气质量二级以上优良天数始终保持在350天左右;境内99条河流水质全部保持三类以上,长江水质保持二类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58%。

(四)发展文化助推新跨越。宜昌是巴楚文化的发祥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探索精神、“开放开明、兼收并蓄”的胸襟气魄在改革发展的实践中与时俱进,逐渐形成了开放包容、务实创新、文明诚信的城市精神和以尊企重商、合作共赢为核心的发展文化。

“说的好,做的好,做的比说的更好;山好水好人更好”已成为宜昌对外开放的重要品牌,充分反映了企业家对宜昌“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良好环境的高度认同。2011年省委调研组将宜昌作为全省发展文化的样本进行研究,将宜昌发展文化总结为先行先试的创新文化、守信重诺的诚信文化、以人为本的人本文化、包容并蓄的开放文化、开拓进取的创业文化、实干执著的创优文化、团结共赢的合作文化、聚焦项目的产业文化、服务为先的重商文化等九个方面,认为宜昌发展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形成良性互动。

在推动宜昌发展新跨越中,先进的文化和理念将进一步激发全市人民干事创业的热情和动力,成为助推发展的重要“软资源”、“软实力”。

四、宜昌发展新跨越的方法路径

推动发展新跨越,加快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是时代和人民赋予我们的重大历史使命。我们必须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第五次党代会精神上来,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创新为动力,以民生幸福为根本,众志成城、凝心聚力推动宜昌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

(一)牢牢把握精神区位这个关键要素。新跨越蕴含着不甘落后、奋发有为的意志,代表着主动作为、积极作为的精神。在宏观形势、基础条件基本具备的前提下,能不能圆满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精神区位起着关键的决定性作用。

实现新跨越,就要更大力度地发掘、提升“精神”的能量和效率,以精神区位提升地理区位,以精神区位抢占发展先机。要始终保持昂扬向上、锐意进取的精神,树立一流的标准、一流的气魄,争创一流的环境、一流的效率、一流的业绩;要始终保持高度负责、勇于担当的精神,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善于抢抓机遇,敏锐捕捉机遇,勇于创造机遇,变不可能为可能,变蓝图为现实;要始终保持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精神,敢于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积极开动脑筋想办法,创造性地工作,一个一个突破,一步一步推进,不断开创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新局面。

(二)牢牢把握创新创造这个不竭动力。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是一个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创新创造是我们必须紧紧依靠的动力源泉。第一是敢创,要坚持不懈解放思想,创造条件与适应条件同步进行,以奋发有为、勇往直前的精神和意志推动城市建设、谋划重大项目、促进产业发展。

第二是善创,要深入推进理念观念创新、思维方式创新、工作思路创新、方式方法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创造性地开展招商引资、推进城乡统筹、提升服务环境、加强社会管理。第三是实创,想问题、作决策、干事情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实干促进发展、以实干成就事业、以实干凝聚人心、以实干统一思想、以实干树立形象,不断激发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动力与活力。

(三)牢牢把握统筹兼顾这个根本方法。抓统筹、抓重点、抓协调是宜昌改革发展实践的一条重要经验,在推动宜昌发展新跨越中要继续坚持和发扬。坚持统筹兼顾,就必须坚定不移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同步推进,产业竞争力与环境竞争力共同提升;坚持统筹兼顾,就必须始终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切实抓住牵动全局的重点工作和关键环节,着力打造沿江万亿经济走廊,坚持不懈引进大项目、培育大企业、发展大产业、建设大园区;坚持统筹兼顾,就必须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跨越式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关系和重大问题,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坚持统筹兼顾,就必须清醒认识当前影响制约跨越式发展的困难和问题,始终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务实创新,用发展的办法、市场的办法、创新的办法切实加以解决。

(四)牢牢把握民生幸福这个永恒主题。我们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人民。推动宜昌发展新跨越,是顺应全市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新期待的光荣事业,必须始终坚持执政为民理念,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凝聚强大动力;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重要位置,保障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集中起来,就是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共建共享宜昌人民的“幸福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