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军独立支队西北进藏亲历记(回忆录)
1951年12月1日,拉萨风和日丽,阳光明媚。一大早,历时3个多月、艰苦跋涉3600多里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西北独立支队一行,按进城序列,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各色彩旗手、军乐队、连夜组装起来(拆散零部件由骡马运输)的小型吉普车为先导,支队首长、警卫营、各大队、文工队以及随军入藏的班禅行辕官员、职员共1000多人,有秩序地经过噶厦政府设立的欢迎帐篷前,接受献哈达献青稞酒的欢迎礼仪。部队人员一律着呢制戎装背枪跨马,矫健英武。队伍从城东河巴林人城,经老街和八廓南街,过琉璃桥,再到布达拉官前,绕布达拉宫后山,然后按单位分别折回到已经规划分配好的各自的住处。
中央代表张经武将军、十八军军长张国华将军、政委谭冠三将军检阅了人城部队。十八军各级指挥官以及拉萨驻军、噶厦政府的各级僧俗官员、三大寺住持、僧人法号队和众多僧人、各族群众参观了入城式。这天,场面壮观,规格极高,街道两旁、窗前房顶人头攒动,影响巨大。事后得知,那天,拉萨几乎是万人空巷,对一小撮分裂分子也进一步起到了震慑作用。
此时,战无不胜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各部队已经胜利进驻到西藏的各主要城镇和边关要塞,祖国的西南边陲——西藏真正回到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怀抱,五星红旗在雪域高原高高飘扬,其伟大的历史意义不可估量。18军及其独立支队,几乎同时从昌都和香日德向拉萨进军。除了与严酷的自然环境做艰苦斗争外,未发一枪一弹,还受到沿途各阶层藏族群众的友好和热烈欢迎,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和平进军!
中央代表和十八军首长为独立支队的住处考虑得极周到,他们先期到达拉萨一个多月,指令后勤部门配合独立支队先遣队人员与当地上层协商购得了几座大宅院,如宇拓大院、车门大院、桑多仓大院、松柏宅、尧西大院等等。
整个队伍安顿下来后,主要是抓紧整理好内务(即彻底打扫个人卫生)、拆洗棉衣皮裤。还要到拉萨大沼泽地西侧背运带根草皮(别小看干草皮,西藏的陶器制品都是用草皮烧制的)做燃料。每天晨操。期间布置了两件事,一是由组织调派和志愿报名参加去阿里的工作队,我也曾积极报名,后因中央决定由新疆军区派出而作罢;第二是估计今后粮油供应困难,到拉萨后恢复了体力的驮畜,由原班饲养员驾驭原路返回青海,继续运粮。此时,后勤上一时发不出路上用的御寒物品,尤其行路所穿的鞋子。我积极响应号召,捐出了刚拆洗干净的军被、棉袄、皮裤、皮帽、皮手套、风镜以及仅有的一双半新的回力牌球鞋。不过,到开荒生产时,我吃的苦头就多了,因为鞋子捐了出去,我穿着的鞋子坏了,只好打着赤脚踩铁锹。
当时的住房是很拥挤的,我们团委17人住了约15平方米的一间屋子,除一位蒙古族的团委宣传部副部长够资格睡床外,其余每个人的地铺面积只有50公分左右,不得不在夜间喊“一、二、三”同时翻身。每天起床后卷起铺盖,就地开会、学习、记笔记。平时散步就在外边的过道、房顶和楼下场院。大院里住着近200人,所谓散步就是到外边打几个转而已,无公事不得外出,有公差三人以上同行,女同志有必要外出时必须有两个以上男同志同行。当时既无书报又无邮件,更没有广播。偶尔捡到一张包东西带来的旧报纸,哪怕是报纸的一角,大家也都会争相一字不漏地传阅。
到拉萨后最大的问题是粮食和燃料,尤其是粮食。一路行军下来,所带的粮食所剩无几,当地粮食都掌握在大寺庙、大贵族和藏政府的手里。反动上层一再扬言要“饿走汉人”。所以,我们刚到拉萨吃了几天饱饭后就开始喝糊糊,一天两顿。西藏不产煤,燃料奇缺,牛粪仅够当地人生活,迫不得已只能烧干草皮,且只能烧慢火,能供应每天两顿稀饭就算不错了。从这时开始,一日两餐制一直沿用到1959年旧西藏地方政府垮台。
当然,随着开展大生产,粮食问题也就逐渐有所好转,内地又通过海运把粮食运到印度,再用火车运到中锡边境,最后骡帮运至西藏。后来从印度也能进口些粮食了。
1951年12月20日,在布达拉宫前的广场上隆重召开了十八军机关与独立支队会师大会,中央代表张经武及各首长检阅了会师部队,各首长的讲话强调要在党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加强军队内部、军民和各民族之间的团结,认真贯彻“17条协议”,为巩固国防和建设边疆而奋斗。
1952年1月10日,中央决定撤销原西南西藏工委和西北西藏工委,统一组成新的中共西藏工委,张经武为***,张国华、谭冠三、范明为副***。1952年2月10日经中央***批准,成立西藏军区,张国华为司令员,谭冠三为政委,范明、王其梅为副政委,李觉为参谋长,刘振国为政治部主任。从此,西藏工作在西藏工委和西藏军区领导下,团结西藏上层反帝爱国人士及广大劳动群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为认真贯彻和积极执行“十七条协议”,开始了新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