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静脉炎严重吗 其症状及治疗方法介绍

2018-06-3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静脉炎是指静脉发炎,根据类型存在不同的危险程度.皮肤下可以看到的表面静脉炎没有危险倾向,通常不需要治疗.但表面静脉炎可能需要检查,以避免发展成深静脉炎或血栓性静脉炎.通常情况下,受深静脉炎影响的部位是腿部.症状包括疼痛和肿胀.一些人还会出现发烧,静脉附近部位皮肤发红等问题.腿部可能有肿块,如果患者达到深度静脉炎这个阶段,还会体验到气短等症状.而浅静脉炎症状比较轻,一般不容易被察觉,而深静脉炎则是病情继续发展的恶果.一旦在早期没有得到及时治疗,继续发展,病情到后期,症状明显,出现溃烂甚至肌肉萎缩,

静脉炎是指静脉发炎,根据类型存在不同的危险程度。皮肤下可以看到的表面静脉炎没有危险倾向,通常不需要治疗。但表面静脉炎可能需要检查,以避免发展成深静脉炎或血栓性静脉炎。通常情况下,受深静脉炎影响的部位是腿部。症状包括疼痛和肿胀。一些人还会出现发烧,静脉附近部位皮肤发红等问题。

腿部可能有肿块,如果患者达到深度静脉炎这个阶段,还会体验到气短等症状。而浅静脉炎症状比较轻,一般不容易被察觉,而深静脉炎则是病情继续发展的恶果。一旦在早期没有得到及时治疗,继续发展,病情到后期,症状明显,出现溃烂甚至肌肉萎缩,患者痛不欲生。

一般常见的静脉炎治疗方法有三种,对于细菌感染者可以采用局部治疗,而药物治疗对于菌类等,也能起到一定疗效,那手术治疗效果如何。

一般治疗:如合并细菌感染,可酌情予以抗生素。下肢病变在急性期需抬高患肢,避免久站、久坐等,同时可加用医用弹力袜,促进静脉血液回流。局部可采用热敷、物理治疗等促进炎症吸收,止痛。

药物治疗:外用类肝素软膏、抗炎药物软膏,内服促进静脉回流等活血化瘀药物。对于大腿根部及膝关节周围的病变,需要采用低分子肝素或普通肝素抗凝治疗。对合并细菌感染者,需根据感染细菌类型对应用抗生素。

手术治疗:局部血栓性静脉炎可在炎症期消退后,如仍有条索状硬物伴疼痛,就要考虑手术切除。如下肢静脉曲张合并血栓形成浅静脉炎,可以在炎症消退后行手术治疗。

以下的检查可以让患者更明确自己所患的静脉炎的患病程度,以及相对应的治疗方法。对患者日后的治疗有很大优势。那一起来看下吧!

血常规:根据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增高程度判断是否合并细菌感染。

多普勒超声:探测局部血流的变化,当有血栓性静脉炎时可表现为局部血流信号消失或部分缺失,加压后管腔不能压扁。检查可以发现约95%的近端深静脉血栓形成。

静脉造影:静脉注入造影剂,通过有无充盈缺损,判断有无血栓形成,同时可明确血栓的位置、范围、形态和侧支循环情况,为诊断标准。

放射性核素检查:原理为放射性标记的人体纤维蛋白原能被正在形成的血栓摄取。可通过观察某一部位放射量的增减,判断血栓形成及演变过程,对小腿静脉丛内血栓形成检出率比较高。

四肢血栓性浅静脉炎:四肢血栓性浅静脉炎表现为患肢局部红肿,疼痛,可触及痛性索状硬条或串珠样结节。累及深静脉,出现患肢凹陷性肿胀,行走时肿痛加重,静卧后减轻,皮肤呈暗红色,有广泛的静脉曲张以及毛细血管扩张;后期出现局部营养障碍性改变,伴有瘀积性皮炎、色素沉着或浅表性溃疡。

游走性血栓浅静脉炎:浅静脉炎症发生部位不定,具有间歇性、游走性和全身各处交替发作的特点,是人体浅静脉炎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合并女性生殖器官及胰腺肿瘤。

胸腹壁血栓性浅静脉炎:胸壁、乳房、两肋缘及上腹壁浅静脉血栓形成,并同时有炎性病理改变。

如果患上了静脉炎患者最重要的护理就是清洁,要时刻保持皮肤的清洁度,但要尽量避免足部长期处于潮湿的状态,也要避免干燥等。

清洁:每天用温水和中性、刺激性较小的肥皂洗脚,用毛巾彻底擦干,尤其对趾缝间。擦拭动作要轻柔,以免擦伤皮肤,造成溃疡。

皮肤滋润:为尽量避免足部潮湿,应穿吸湿性好的棉织袜和透气性较好的鞋,并每日更换,忌穿容易使足部出汗的帆布鞋或胶鞋。如果在阳光下曝晒,涂一层含水分的润滑剂,避免使用含酒精或香料的润肤液。

足部皮肤检查:在采光良好的环境中,每日仔细观察,记录末梢皮肤有无红肿、水泡、胼胝体或小的破口,血管周围有无肿胀,红硬和疼痛。

如果在病情不是很严重时,可以采取适当治疗措施,多下肢静脉炎可以起到很好的疗效。另外一般在中医的指导调理下大部分都可以治愈的哦!

静脉炎是指静脉内腔的炎症并伴有血栓之疾患,中医属黄鳅痛,脉痹范畴。发病原因是由於血流缓慢、血液凝固性增高,静脉壁及内膜受到损害所致。诱因是长期卧床、妊娠、外伤、手术感染、下肢静脉曲张、内脏癌、胰腺体部癌及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多种因素。

传统医学治以温经通络,活血破瘀,多能治愈。可以使用敷药疗法处方:鲜丝瓜叶10片用法:将叶洗净,捣烂成糊状,沿静脉走向,贴敷患处,药厚0.3厘米,上盖一层塑料布固定,日换药2次疗效:敷药1天,炎症消除,用药2天,血管弹性恢复而愈。

一般治疗

1、以预防为主,病后及术后尽早进行肢体活动。

2、长期静脉输液者应定期更换注射静脉。

3、已发生血栓性静脉炎者,需卧床,抬高肢体30°疼痛及水肿消失。

药物治疗

1、抗凝治疗,局限性浅静脉炎者一般不需要抗凝治疗,只要进行性浅静脉炎及深静脉血栓应给予抗凝治疗。

2、疼痛严重者,给予止痛剂治疗。

3、有炎症者可给予抗生素治疗,化脓性血栓性静脉炎应给予大量抗生素治疗。

局部治疗

1、给予局部热敷、热疗等治疗。

2、慢性静脉淤滞引起水肿者可以穿弹性袜。

手术治疗

1、发生肺栓塞危险者可行近端静脉结扎。

2、出现肢体坏疽者需行截肢(趾)手术。

3、四肢有残留结节条状物而时常疼痛者,可以手术切除。

血流缓慢淤滞:肢体活动减少或活动受限,血流缓慢,凝血因子浓度增高,长期卧床,肌力降低,对血管壁支撑力减弱,血管受压,导致血液回流不畅而诱发。

血管壁损伤:机械损伤如长期反复静脉穿刺、置管,输注各种刺激性强的高渗性溶液。

血液高凝状态:手术外伤、烧伤、心肌梗死、输血、肿瘤等导致高凝可诱发。

血管壁弹性降低:如高龄、吸烟、糖尿病、肥胖、肢体水肿、心衰等也可诱发。

游走性浅静脉炎发生在身体的各个部位,以小腿和足部浅静脉炎为多见,发生于大腿和上肢比较少;沿浅静脉走行,突然发生红肿、灼热、疼痛或压痛,出现条索状物或硬结是其症状表现。全身有轻度发热,白细胞增高,血沉稍增快等反应,受病变累及的都是中小浅静脉,管腔内虽有血栓形成和堵塞,很少会阻碍静脉血液。

一般不会导致整个肢体肿胀;在肢体或躯干浅静脉附近,骤然出现多数散在红色结节,不化脓,不坏死,但有疼痛和触痛,并与周围有炎症的皮肤粘在一起,外形呈线状,可分批出现,但通常结节很快消退,线状物逐渐不明显,最终消失,但会留下局部棕色色素沉着。出现症状即使会消退,但会屡次反复发作,患病时间长,遗留的色素沉着和索状物可布满全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