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新江教授讲课评价 陈桂生:如何看待讲课的成败——从钱理群教授在中学讲课的评价谈起

2017-12-2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如何看待讲课的成败 --从钱理群教授在中学讲课的评价谈起                      □ 陈桂生    <教育时报·管理周刊>

如何看待讲课的成败 ——从钱理群教授在中学讲课的评价谈起

                      □ 陈桂生  

  《教育时报·管理周刊》(2007年10月10日)发表了我的一篇短作《中国校长为何“今不如昔”》。不过,这个标题容易引起误解,仿佛本人已经肯定中国校长“今不如昔”,再来道其缘由。因为中国校长是否“今不如昔”,并非此文议论的话题,暂且不谈。

  在同一期报纸上,还载有许锡良君的大作《从钱理群的失败看教育变革》。我同钱理群教授有过不多的交往和一次偶然的合作,并且恰好今天还收到一位朋友寄来的钱理群在南京讲课的记录。主要是讲鲁迅《野草》中蕴涵的哲理,非常精彩。我以往也曾不止一次读过《野草》,总觉得莫名其妙。经他这么一讲,才豁然开朗。在当今中国,这样的课实在难得,怎么竟同“失败”联系起来?

  我同锡良也有过不多的交往。他的这篇大作是听了两位教师的闲聊后有感而发的。道听途说毕竟不可靠,说什么“大学教授不一定能在中学里当好教师”。其实,钱理群在贵州的一所中学当过多年语文教师。他更不是“自以为了不起”的人。锡良说得好:“他是在给中国的教育做一个仰望天空的示范。”

  对钱理群到中学讲课的评价,委实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它反映出,如今教师讲课,到底什么才是“成功”,什么才是“失败”,究竟以什么标准衡量课的成败,已经成为问题。有些人甚至到了颠倒对错的地步。自然,这个标准并不是一般人可以随意确定的。

多年来,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不是一直提倡素质教育吗?何曾赞成过单以升学率论教学的成败?按照锡良的说法,“在现实社会里,有这样的人,有这样的行动,足以让我们看到教育的希望”。怎能反而以“失败”论之呢?

  我国教育在急剧变革的过程中,不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问题之大,莫过于对错的颠倒。如果竟然放任对错的颠倒,那只能说“是中国教育的失败”了。有关钱理群在中学讲课争议的典型意义正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