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新江讲座 读荣新江《敦煌学十八讲》

2017-05-2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荣新江教授的<敦煌学十八讲>(注:荣新江<敦煌学十八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甫出版,笔者所在的中山大学历史系即把其定为敦煌学

荣新江教授的《敦煌学十八讲》(注:荣新江《敦煌学十八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甫出版,笔者所在的中山大学历史系即把其定为敦煌学的教材。全书由绪论、正文十八讲、后论、参考文献和后记五部分组成。

主体十八讲内容大致可分为六方面,一是敦煌简史(第一、二讲);二是敦煌藏经洞的发现和文物流散、研究的历史(第三至八讲);三是敦煌材料的史学研究问题(第九至十一讲),即各国敦煌学学术史的回顾与展望;四是各种敦煌文献及其价值的介绍(第十二至十五讲),分类概述各类敦煌文献及其对相关学科研究的贡献,包括政治史、社会史、宗教史、科技史、民族史、中外关系史、语言文学等方面;五是对敦煌石窟各个方面的概说(第十六讲),重在考古学和艺术史的研究;六是敦煌写本外观和辨伪问题(第十七、十八讲),是作者探讨敦煌学方法论的个案研究,其间特别提出敦煌写本辨伪的一般准则。

后附有参考书目及其简要解说。本书大体囊括了敦煌学的主要内容,而又突出历史学的问题。

诚如林悟殊教授所说:“时下流行的诸多教材,多以综合他人著作编成,荣新江教授的《敦煌学十八讲》则不然,乃系其个人多年研究成果付诸教学的结晶。书中内容吸收了百年来国际敦煌学之研究成果,更有诸多自己的补阙和新颖之见。表述深入浅出,内容系统完整。当今敦煌学的教材,恐无出其右者。”此言可谓持平之论,本文则择要述之。

敦煌写本以佛教经典为主,还包括佛典之外的道书、经史子集四部书和其它典籍,而且在佛经等卷子的背面、裱纸和备用纸上,也留存了丰富的公私文书,多为传世文献所未见。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这些文书现分藏于英、法、俄、中、日等国的公私收藏者手中,为学者的使用带来诸多不便。

虽然20世纪60年代公布了英国图书馆藏和北京图书馆藏的大部分文书缩微胶片,70年代末法国国立图书馆藏卷也全部公布,使学者全面掌握敦煌文书最主要的三大馆藏成为可能。

但是六、七十年代所制成的胶片和照片,清晰度十分有限,特别是法藏文书,由于原件上面包了一层薄纱,拍照效果很不理想,所以很多重要文书无法识读。而且由于编目工作的局限,许多正背面都有重要内容的文书非看原件无法进行研究。

从1985年开始,作者相继走访了各国大小收藏单位,包括英、法、俄及日本、德国、丹麦、瑞典、美国等较零散的单位,还有海峡两岸各个分藏单位,从而全面地接触大量写本原件,并在收集散见未刊文书及文书的整理和研究工作上做出很大努力,有不少补前人所阙之发见。

例如在第三讲《敦煌藏经洞文物的早期流散》中,作者从零碎的资料中辑出斯坦因到来以前藏经洞文物流散的情况,并认为1900年敦煌藏经洞开启以后到1907年斯坦因进洞以前,流散出来的敦煌绢画和经卷中不乏精品。

如原为廷栋旧藏、后经许承尧售出的卷子,现分藏于安徽省博物馆、中国国家图书馆(原北京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天津艺术博物馆、台北“中央”图书馆、台北中研院史语所、日本天理大学图书馆、美国弗利尔美术馆等处。

从已经发表的北大、上图、上博、天津艺术博物馆藏卷和作者经眼的台北“中央”图、天理图、弗利尔的许氏旧藏卷看,其中不乏精品。

(注:《敦煌学十八讲》,第57-60页。)作者还指出,尚未经敦煌学者仔细调查的安徽省博物馆藏卷,从《中国古代书画图录》发表的《本际经》和《书信》卷子来看,也是早期流散出来的重要典籍和文书。

(注:《敦煌学十八讲》,第59页。)再如,属于叶昌炽旧藏、现藏于美国华盛顿的弗利尔美术馆的《地藏菩萨像》,因其色彩过新,以致让研究者迟疑不定,而长期没有正式发表。1997年2月,作者有机会走访弗利尔美术馆,见到这幅学界寻觅已久的于阗公主供养《地藏菩萨像》,遂向馆方提供了其在入藏该馆前的流传情况和相关记载,在得到馆方许可后,予以发表,以便学人探讨。

(注:荣新江《叶昌炽--敦煌学的先行者》(Ye Changchi:Pioneer of Dunhuang Studies),《国际敦煌学项目通讯》(IDP NEWS)No.

7,Spring1997,第5页。)这些早期资料的收集鉴定,不仅有利于全面收集敦煌资料,亦为散藏敦煌写经的真伪辨别提供了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