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民间泥塑介绍(二)

2017-08-2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兔儿爷的历史 泥玩"兔儿爷"是老北京中秋节俗的标志之一,是一种人身兔面的泥玩具,说是"兔面",也不完全是兔脸,只有嘴是三叉形的兔唇,其它部位

兔儿爷的历史 泥玩“兔儿爷”是老北京中秋节俗的标志之一,是一种人身兔面的泥玩具,说是“兔面”,也不完全是兔脸,只有嘴是三叉形的兔唇,其它部位更象人脸。兔儿爷的起源已难考证,至少明代就已经流行了。明朝人纪坤在《花王阁賸稿》中云:“京师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

”清代此俗更盛,兔儿爷的品种也更多,一般形象都是金枪红袍,雄踞在黑虎、白象、麒麟等身上,讲究的还有张伞盖或背插纛(音“倒”)旗的,像戏台上的武将,猛一看,威风凛凛,细看却是以性情温顺见称的兔子,令人忍俊不止。

民间艺人别具慧心的创造,表现出北京人的浪漫心性和乐观幽默性格。而以兔儿爷为题材的歇后语,象兔儿爷拿大顶----窝犄角;兔儿爷掏耳朵----歪泥;兔儿爷着雨----一滩泥等等,更是表现出北京地方语言的诙谐特点。

620)this.style.width=610" pemousewheel="return RollImg(this)"> ·惠山泥人江苏无锡惠山泥人,相传已有四百多年历史,具有优良的传统和独特的风格。

惠山前期作品,主要是儿童耍货(玩具),如车老虎、大花猫、大阿福等。明代万历年间,昆曲流行无锡一带,惠山塑制戏剧人物。清代后期,京戏流行,丰富了泥制戏文的内容。往后逐渐分粗、细货生产,粗货是儿童耍货,细货是手捏戏文;前者主要畅销农村,后者主要销售城市。

1935年左右,上海“普益习艺所”艺人来惠山后,开始用石膏翻制泥塑品,从此惠山彩塑用泥和石膏两种原料进行生产。惠山彩塑清代最盛,著名艺人有王春林、丁阿金、周阿生等。

乾隆南巡,命王春林做泥孩五盘,很称意。丁阿金以捏塑昆曲戏文闻名苏州、无锡一带,传世作品如“借靴”、“寄柬”、“教歌”等。周阿生擅长塑制神仙故事,传世作品有“蟠桃大会”等(参阅《无锡惠山彩塑》)。当地流传有两句话:“要戏文,找阿金;要神仙,找阿生。

”两人在捏塑人物上都有卓越成就,各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惠山彩塑的特点:造型简朴、完整、单纯。创作上不追求细部的真实,着重突出主题部分。上彩具有浓厚的图案效果,“三分塑,七分彩”,可见画彩在惠山泥人中的重要作用。

著名的“大阿福”是惠山泥人中最具特色的传统作品,1979年荣获全国轻工业优质产品证书。现惠山泥人研究所和惠山泥人厂,集中600余人从事创作生产,曾先后到日本、美国、澳大利亚进行技艺表演,均获好评。


·惠山彩塑配色
“红要红得鲜,绿要绿得娇,白要白得净”,才能使人看了爽朗愉快。“红搭绿,一块玉”,指红色与绿色相间使用,色彩效果很好。“红搭紫,一堆死”指红与紫并用,很难产生好的色彩效果。

“远看颜色近看花”这是彩绘的总要求,既有大的色彩效果,又能细看;局部不能影响整体,纹样与底色须相互衬托,使之更美。
·惠山彩塑上彩技法
一般是“从上到下,先淡后浓,先白后黑,头发靴子最后”。

“头色不过四,身色勿过三”,是说上头部的彩色,只能涂四次,身上的颜色上三次已够。色多不仅效果不好,而且容易发裂。但上少了,也会显得玉气不厚。“落笔如飞,厚薄匀均”,指上彩时要画得快。笔发呆,上彩就死板。

后句指上色用的颜料厚度都应该相同。“先开相,后制花,描金带彩在后头”,是头部装銮的步骤。“六线要直,曲线要活”,是用笔的要领。
·惠山彩塑纹样运用
“满而不塞,繁中有简”。这是使用纹样时的规律。

“长脚寿”、“团寿”、“梅竹”适用于老年人的服饰。“百吉”、“蝙蝠”、“团球花”适用于小孩服饰。“云锦花”、“水浪花”、“五色云”适用于一般神仙中人物。“草花”、“芙蓉花”、“点点花”、“荷菊”等则是一般富贵人、美女服饰。上常用的纹样。

620)this.style.width=610" pemousewheel="return RollImg(this)"> 西藏的泥塑工艺历史久远,早在公元前二百多年以就产生了泥塑工艺。
一.泥塑材料、工具
泥塑的主要材料是塑泥;泥塑的工具藏语叫“代万”,可称作“抹子”。

它是一种铅笔状的木棍,两端各有一个平行的铲面,有的铲面刻有相互交叉的印槽,专门用于塑造像的泥壳,还有的铲面用于抹光塑像的泥壳。


二.泥塑制品及工艺
1.泥塑佛像,特别是泥塑大型佛像,首先,按一定比例做一个尺寸合适的木架(木模),周围缠绕上能粘附塑泥的禾秆;其次,用兰草绳和绵线把禾杆捆扎起来,做成毛坯;再次,在毛坯上涂抹覆盖上塑泥;最后,用扶子等工具,塑造出所要塑造的佛像的骨形、躯体、和衣饰,至此,佛像就算塑成。


2."擦擦"是藏语的译音,意思是"用模子挤压印制的泥塑"。这种泥塑大体分成两类:一类是佛陀、菩萨、神灵、上师及其象征供品等的浮雕,是用硬模挤压而成或用单面凹凸板模压成;另一类是小型的佛像和带有佛塔的"佛塔小山",是用在很大程度上类似于软模的一种模子做成。

620)this.style.width=610" pemousewheel="return RollImg(this)"> ·白沟泥塑·
河北高碑店市白沟镇是全国闻名的泥塑之乡,据传已有300余年的历史。

开始主要是塑泥人,俗称"泥娃娃",也叫"寸人",內容多喜慶吉祥,先上粉底,再施彩繪,線條簡練流暢。分吹響、斣O、手捏、印模等類。白沟泥人是用模子叩成素坯后,涂一层***底儿,用红、绿、黑、蓝、黄等着色、品种造型粗犷、质朴,色彩简练、鲜艳,富于民族特色。

工艺虽然简单,但形象生动,颇为有趣,泥人底部还装有苇笛或塑有口哨,价格低廉,很受农村儿童喜爱,销路甚广。它所用泥土幹後堅實不裂,造型古樸、粗獷,色彩濃重、艷麗,構思大膽,富於幻想。

还塑一些口哨、小鸡、小鸭之类的小玩艺儿。后来学艺人员增多,不断创新,发展到高达尺余的大泥人、佛像和飞禽走兽。白溝泥哨多取材於禽獸,亦有部分神話人物。造型注重突出頭部特徵,強調神似形略,誇張變形,哨體下部留回氣孔。

大可近尺,小者不足一寸。随着人们文化艺术水平的提高,开始塑造戏剧人物群像,如《穆桂英挂帅》、《三打白骨精》、《西游记》和《三国演义》人物等,并出现大量当代题材的塑品。这些艺术品经过粉白、上色加工,形象逼真,妙趣横生,畅销各地。

620)this.style.width=610" pemousewheel="return RollImg(this)"> 浚县泥塑的历史
河南浚县地方民间泥塑艺术。其产地集中在城关镇杨屯。传说当年瓦岗军打黎阳,在山上屯兵马。

在瓦岗军中,将士们为了悼念阵亡的战友,就用泥捏制成他们的模样,从此就流传下来这种习俗。农历正月十五和七月十五的庙会上,“泥沽沽”(中间圆,两头细尖,可吹出海螺号声的泥玩具)是农村大娘媳妇爱购的玩具。

她们赶会后坐船回家,岸上的孩子唱道:“给个沽沽鸡儿,生子又生孙儿”。妇女们便在笑声中把泥玩具撒上岸去给孩子们玩耍。这种活动意寓添子添孙的瑞祥吉兆。
浚县泥塑的品种
浚县泥塑有一百多种,分系列品种和单个品种两大类。

系列泥塑多取材于神话传说、戏曲故事。如八仙过海中的八仙,三国的刘关张和五虎将军,西天取经中的唐僧和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白龙马,杨家将、瓦岗寨中的程咬金、岳家军等,形象逼真,另外还有十二生肖等,既成系列,又可单个 看。

与著名的淮阳太昊伏羲陵庙会泥塑相比,浚县泥塑更接近现实生活,显得生动活泼,自然,通俗,幽默。
浚县泥塑的造型特点
单个泥塑的题材更为丰富。以鸟为最多,大的五寸许,一般两寸许,最小者二指大小。

鸟类以喜鹊和燕子为主。各类鸟相映成趣,以夸张的艺术手法突出其神态,或憨态,或狡黠顽皮。鸡在泥塑中也占有重要位置,着红色的公鸡最多,多为站立,母鸡则以卧为主,即俗语所称"公鸡打鸣,母鸡抱窝"。

单个泥塑中的连体形象亦具特色,如猪八戒背媳妇,胖墩儿骑鸡,胖墩儿骑鱼,小妞儿坐莲花盆,小猴儿抱蟋等。 在单个泥塑中,艺术形象最为奇特的是长颈马,马头和脖子比全身还要长两倍。此外还有小猪,猪头比身子大两倍。这种夸张的表现手法格外传神,体现出浚县泥塑的基本特点。

概述:泥泥狗 河南淮阳地方民间泥塑艺术。淮阳古为陈国,传说是上古伏羲和女娲结合,及女娲用泥造人的地方。至今淮阴泥塑中仍有形如“人祖”猴的作品。淮阳城北有座太昊陵,每年农历二月二民间举行太昊陵庙会。淮阳泥塑是庙会上引人注目的艺术品。

人们将之作为辟凶、纳吉求子的吉祥物。泥泥狗是淮阳泥塑中有特色的一种,其它的“草帽老虎”、“猴头燕尾”、“四不象”、“歪嘴斑鸠”、“甩尾连鱼”、“猴骑猫”等,其造型多古拙神奇。现在淮阳县城东北的金庄、盛庄、陈楼等村庄,仍有许多艺人在做泥塑。

620)this.style.width=610" pemousewheel="return RollImg(this)"> ·泥人张彩塑的历史
天津泥人张彩塑是清朝道光年间发展起来的一种民间艺术,自张明山先生创始,历经四代流传,至今已180年历史。

第二代张玉亭(1863一1954年)继承父业,善于从动态中表现人物,其作品更多反映劳动人民,讽刺揭露黑暗势力,艺术成就极高。张明山、张玉亭的作品曾获巴拿马赛会的金奖,巴拿马国际博览会的荣誉奖,并在南洋各地展览会上获得奖状、奖牌20余件。

“泥人张”第三代张景祜(1891一1967年)创作了不少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深入少数民族地区,创作反映少数民族生活的作品,为彩塑艺术开创了新的途径。

如今第五代传人张乃英以及彩塑专业人员的一些优秀作品已为国家收购和博物馆收藏定期陈列,部分作品并选送外国展览。日本芦屋市恩巴“中国近代美术馆”于1983年曾为“天津泥人张彩塑”建立了陈列专室,展出作品58件。


·泥人张彩塑的艺术风格
泥人张彩塑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艺术特色,能真实地刻画出人物性格、体态、追求解剖结构,夸张合理,取舍得当,用色敷彩,匠心独特,形成了独立的体系,达到了形神兼备,令人爱赏不已。

郭沫若、赵朴初、吴作人、徐悲鸿等大师都分别题词、著文予以颂扬。
·泥人张彩塑的工艺特点
泥人张彩塑属于室内陈列性雕塑,一般尺寸不大,高约40公分左右,可放在案头或架上,故又称为架上雕塑、彩塑艺术是一个涉及面极广,运用于各种环境装饰的艺术形式,有着服务社会、美化环境的重要作用。

它所用材料是含沙量低无杂质的纯净胶泥,经风化、打浆、过滤、脱水,加以棉絮反复砸柔而成“熟泥”,其特点是粘合性强。辅助材料还有木材、竹藤、铅丝、纸张绢花等。塑造好的作品应避免阳光直射或置于炉火周围,正确的晾干方法应是自然风干。

“泥人”彻底干燥后要入窑烘烧,温度要达700摄氏度左右,出窑后经打磨、整理即可着色。彩塑的用色,现在比过去有了很大的进步。过去的颜料为水粉色,覆盖力差容易爆裂、脱落、褪色,不能长久保存。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使用丙稀色,尽管价格较贵,但优点很多,覆盖力强,不爆裂、不脱落、不易褪色,干后不溶于水,因此可以用水冲洗,一件完整的作品一般需要30天左右。

620)this.style.width=610" pemousewheel="return RollImg(this)"> 嵊县泥塑
一、生产历史和现状
嵊县泥塑是嵊县传统的手工艺品,它以小巧玲珑、携带方便和浓郁的民族特色而驰名国内外,远销世界各地。

嵊县泥塑创制于民国前,当时该县城关镇东街设有菩萨店,艺人们用“手捏泥人”的方法,手工制作并出售出售观音、财神等泥塑产品。1978年,嵊县成立了泥塑厂并投入小批量生产,1979年正式投产。

目前该厂已有职工130多人,年产值60万元,泥塑产品销往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从1981年起销往美国、加拿大、德国、日本、法国等10多个国家,外贸收购额达20多万元。

1983年,嵊县泥塑获全国旅游内销工艺品大会表扬奖,获国家对外经济贸易部颁发的“出口产品,品质优良”的荣誉证书。1984年被评为省优产品。《乔太守》、《梁山好汉》获省玩具旅游产品一等奖。《少林武僧》、《京剧脸谱》、《钟馗》分别获省创作设计一、二等奖。


二、产品及工艺特色
嵊县泥塑造型简洁洗炼,讲究艺术趣味,强调姿态传神,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其外形精雅小巧,便于携带。最小的微型沁塑只有钢笔那么大,然而嘴眼分明,形态传神,生动细腻,在的也不过20厘米。

表现技法精炼,造型精美。 嵊县泥塑产品花色品种多,共有200多种。产品造型以夸张变形写意为主,情调文雅,题材广泛。有古典名著里人们喜闻乐观的人物;有神话,民间传说和人们向往的喜庆吉祥题材,也有戏曲、舞蹈、少数民族题材和各类动物等。


嵊县泥塑采用当地的特产乌黑泥为主要原料,经过轧泥、翻模、低温烧结(部分泥坯)绘彩、喷漆等工序加工而成。乌黑泥细腻洁净,砂子小,粘性好,可塑性极佳,资源储量丰富,为发展泥塑产品提供了优越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