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正秋后代 第9节:我国儿童电影的代表——郑正秋与郑小秋

2017-08-2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我国儿童电影的代表--郑正秋与郑小秋 郑正秋原名郑芳泽,号伯常,祖籍广东潮阳,1889年生于上海的一个富裕家庭.在上海这个开风气之先的都市,

我国儿童电影的代表——郑正秋与郑小秋 郑正秋原名郑芳泽,号伯常,祖籍广东潮阳,1889年生于上海的一个富裕家庭。在上海这个开风气之先的都市,他在读中学时就接触到新文化,对刚刚传入上海的新剧产生浓厚的兴趣。

1913年他与张石川一起编导了电影《患难夫妻》,成为我国拍摄的第一部故事片。此后,他创办新民、大中华等剧社,在上海、武汉等地演出,积极推进新剧活动。还与张石川一起创办明星电影公司,由他编、导、演的影片达到50多部。

他的儿子郑小秋,原名郑鸿彬,生于1910年。1922年其父郑正秋导演《劳动与爱情》时,需要几个孩童在一个水果摊前跑跑跳跳,小秋就被选中。这次演出虽然没有一句台词,却成了他进入电影界的敲门砖。

1923年正当明星公司陷于困境时,郑正秋和张石川编导了一部儿童影片《孤儿救祖记》,由郑小秋担任主角,饰演一个12岁的儿童余璞。他不负众望,将一个纯朴、机敏的儿童表演得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公演时不仅他的表演赢得了观众的赞誉,也为明星电影公司赢得了丰厚的利润。

因此当年有“《孤儿》救(明星)公司,《孤儿》救(中国)电影”之说。从此,他的艺名郑小秋就替代了郑鸿彬,成为电影界的一颗童星了。 《孤儿救祖记》的成功,也鼓舞了郑正秋。

从1923年至1926年,他又相继摄制了12部儿童影片。其中的《小朋友》、《好哥哥》、《一个小工人》、《苦儿弱女》等都是由郑小秋主演的。因而郑氏父子被誉为我国早期儿童电影的代表性人物。

随着年龄的增长,郑小秋开始介入成人角色。从20世纪30年代初,他相继主演了《火烧红莲寺》、《空谷兰》、《碎琴楼》、《红泪影》、《啼笑因缘》等影片。他还与著名影星胡蝶、宣景琳联袂主演了影片《姐妹花》。

在这部影片中他塑造的农村木匠桃哥的形象,质朴、忠厚,给观众留下极深刻的印象。1933年夏衍加盟明星公司之后,郑小秋主演了夏衍根据茅盾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影片《春蚕》,他的演技得到进一步提高,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勇于向封建观念挑战的农村青年的形象,受到观众的普遍好评,他的表演水平也达到了新的境界。

1935年7月郑正秋病故后,郑小秋子承父业,开始担任导演。他起初作为张石川导演的助手,导演了《压岁钱》、《女权》等影片,这是他导演生涯的处女作。

抗战爆发后,明星影片公司毁于战火,他无力重振父业,但作为长子,只得承担起全家的生活重担。他相继受聘于国华影业公司、金星影片公司为导演,拍摄了《碧玉簪》、《夜明珠》、《新美人计》、《花溅泪》等影片。

在日寇统治下,艰难度日,维持全家的生计。抗战胜利后,他为大中华和大同等电影公司导演了影片《秋水伊人》、《弱者,你的名字是女人》(与洪深联合)、《欢天喜地》、《热血》、《梨园英烈》等影片。

他导演的这些影片思想健康,体恤民生,敢于揭露社会的黑暗面;同时在艺术上很注重在脉络清晰的故事结构中,创造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新中国成立后,他被分配到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担任导演。

他开始致力于科教片的导演工作。我国的电影界没有制作科教片的经验,但经过郑小秋的积极探索,摸索出一套宝贵的制作经验。他先后导演了40多部科教片。其中的《水土保持》(与方徨合作)获得威尼斯电影节奖;《中国武术》获得第一届《大众电影》百花奖;《保养耕牛》、《粮仓典范》等科教片获得国家文化部颁发的为农业服务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