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必武家乡钟日新 董必武的家训家风

2018-10-1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董必武是湖北黄安(今红安)人,红安董氏以"朴诚"为家训,上世纪20年代董必武在家乡创办私立武汉中学时,增加了"勇毅"二字,定为校训.可以说,董必武一生都在践行着"朴.诚.勇.毅"的家训,这也是他立德立身,对子女.家人言传身教的品格.董必武家乡钟日新 董必武的家训家风董必武在世人眼中是无产阶级革命家,一生从不计较个人得失,高风亮节.亲人眼中的他,身居高位,却从不自视特殊,严格要求自己和亲属.他的子女回忆,"他不许浪费一张纸,一把牙刷.一条

董必武是湖北黄安(今红安)人,红安董氏以“朴诚”为家训,上世纪20年代董必武在家乡创办私立武汉中学时,增加了“勇毅”二字,定为校训。可以说,董必武一生都在践行着“朴、诚、勇、毅”的家训,这也是他立德立身,对子女、家人言传身教的品格。

董必武家乡钟日新 董必武的家训家风

董必武在世人眼中是无产阶级革命家,一生从不计较个人得失,高风亮节。亲人眼中的他,身居高位,却从不自视特殊,严格要求自己和亲属。他的子女回忆,“他不许浪费一张纸,一把牙刷、一条毛巾都非用到不能再用的时候才更换”;“要我们做自食其力的老实人”;“为人处世要吃得亏”;要学会“跑龙套”;“做人要有规矩”。

董必武家乡钟日新 董必武的家训家风

在给家乡子侄辈的信中,董必武写道:“别人在星期六下午、星期日一般不办公,夜晚只有我们党内少数人办公,夜晚办公的,白天往往不办公。

我呢,早晨总是七点多钟起床,晚上总是两点多钟才睡觉,无所谓星期六下午,无所谓星期日……革命工作是为人民服务,是不讲报酬的。”一页页家书手迹也印证了这一点:信纸上的字刚劲工整,但并不都在线框之内——一张张信笺书写得满满当当。

董必武家乡钟日新 董必武的家训家风

家人回忆董必武所用的毛笔笔头脱落,也不买新的,只是去院子里找棵松树,然后想办法用松树上的松胶把笔头粘回去。为这事,他曾这样解释:“毛笔虽然不贵,但是修修不影响使用,还是可以用的。

因为你节省了一支笔,会有更多人有机会用毛笔。”如此勤俭节约,与当时的国家经济状况有很大关系。同样,对于身穿打着补丁的衣服,他的说法是:衣服虽然有补丁,但是只要干净整洁,别人同样会尊重你。

在董必武写给子女们的家书中,良好的家风渗透在字里行间。在1957年12月24日致董良翚、董良翮的信中董必武写道:“妈妈要良翚用钱记账,不简单是怕你多花了钱,而是要你胸中有数,并借以了解物品在市场上的价格。这样做,养成习惯,你将来为国家、为人民服务,要用钱的时候,就会从实际出发,不至于专从需要方面着想而要顾及可能了。”

董必武给女儿董良翚的信中有这样一段内容:“你为着补考期课的事,一句话也不交代就走了,到北京写信也不提这桩事,这是什么态度呢?对父母可以这样吗?对朋友可以这样吗?我当时讲那两句话是就你做出的那件事说的,并不是说你从来就没有把我当父亲待、当朋友待的意思……”原来董良翚上中学时,有一年放假向父母隐瞒了要补考的事情,并跟随他们去了外地,临近补考才偷偷溜回北京,董必武知悉真相后在信中对她谆谆告诫:他不仅是女儿的父亲,更是朋友,对朋友要以诚相待;他因女儿没有像对待朋友一样对待他而生气。

董必武要求子女在暑假里抄写列宁的《青年团的任务》一文,他自己也用毛笔小楷抄写了一遍。在对待家人的思想教育方面,董必武以身作则,教导子女做人、做事以及学习方面,都是“朴诚”家训的真实实践。

一个人真正的修养,更多地体现在他面对社会地位比自己低的人时的态度。董必武在给妻子何连芝的家书中,每每在通报自己的近况、交代一些事情之外,都会把随他外出的每位工作人员的情况告诉妻子,并且也一定会问候留守家中的所有工作人员。在他看来,他们如同他的家人一般,别无二致。

遇到有的家乡亲朋请求借助其影响力来谋得更好的工作和待遇,董必武在家书中这样回复:“现在想凭借私人力量,以介绍方式去找工作,那是直接违反中央的政策……革命是为人民谋利益,决不应该把革命作为谋个人利益的手段……参加革命团体是为了学习革命工作,一切革命工作都是为人民大众谋利益,人民大众的利益问题解决了,革命者个人利益的问题也就在其中解决了。假使参加革命而以解决个人利益为目的,那是绝对错误的。”

董必武曾有诗云:“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古云‘此日足可惜’,吾辈更应惜秒阴。”惜时的观念在他给子女的信中俯拾皆是,他每每都会提及要珍惜时间,并且告诫子女学习的方法:“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各个人禀赋也不同,门门都学,很难门门都学好……你应当缩短战线打歼灭战,这是毛主席军事学中战术原则之一……我想还是我以前告诉你们学习的那个方法,即聚精会神地听讲课。

”他甚至为子女写下座右铭:“学要有恒,尤要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