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必武朱德 嘿朱德 董必武服了 朱德与董必武比长寿(下)

2017-08-0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随着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我国从2005年就进入了老龄化国家,引发了一个我们今天必须要关注的问题,那就是我们该怎么养老?本期我们综合养老问题专家的一些研究,为您提供16种养老模式,可供您根据自身的情况和需求,对这些养老模式进行比较.分析,以便做出合适的-在杭嘉湖名镇南浔,"久安老年中心"是一家占地一百多亩,集公寓.俱乐部.医院.宾馆,文化乐园为一体的新型敬老院.它没花国家一分钱,由荣获"共和国的脊梁"世纪之星称号的朱倍得自筹资金花十多年建起来的.升迁之际,他辞去了公职

随着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我国从2005年就进入了老龄化国家,引发了一个我们今天必须要关注的问题,那就是我们该怎么养老?本期我们综合养老问题专家的一些研究,为您提供16种养老模式,可供您根据自身的情况和需求,对这些养老模式进行比较、分析,以便做出合适的…

在杭嘉湖名镇南浔,“久安老年中心”是一家占地一百多亩,集公寓、俱乐部、医院、宾馆,文化乐园为一体的新型敬老院。它没花国家一分钱,由荣获“共和国的脊梁”世纪之星称号的朱倍得自筹资金花十多年建起来的。升迁之际,他辞去了公职1996年3月,刚满51岁的朱倍…

从被放逐的“右派”到位居文化部部长,王蒙的人生大起大落,这也为他的文学创作带来了不少素材。他的人生其实很繁华,因为他经历了那么多大事,他笔下那些疯狂年代的故事也让今天的读者感觉恍如隔世……文学:影响着每一个人在王蒙的文学世界里,时代和政治始终是其中的…

“民以食为天”―普通大众如此,对于身处中南海的领袖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殊不知,他们在餐桌旁依然别有一番风采!透过著名作家权延赤的笔端,我们仿佛看到了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陈云、邓小平等领袖们,以不同的风采走进中南海,走到会议或宴会桌旁…… 朱德与董必武性格有一致之处。

他们一样的话少,可以半天不做一声,他们一样的谦虚和蔼,对所有同志都是笑脸迎送。工作人员从来没有见过他们发脾气,甚至从来也没听见他们大声嚷过一嗓子。

他们也同样地受到人民群众的真心尊重。 (一) 但也有不同。 朱德喜欢野外,喜欢大自然,天天都要外出,风雨无阻。他拄着手杖,迈着缓慢的步子,或爬山,或徜徉于田野草丛中。人们常常看到他或蹲或跪在树荫下,甚至匍匍于草丛中,戴着一副老花镜,仔细欣赏那大自然创造的精品,创造的无穷无尽的美的化身。

那是一幅“大地与儿子”的画图,他是怎样热恋着母亲大地啊…… 董必武只是在院子里进行一点必要的散步,他基本是将自己关在书房里练大字,甚至整天不出门一步。

练大字无疑是一种气功,是一种修养,可以培养出常人没有的忍耐和海涵。 一次,政治局会议结束后,董必武退场回家。那是在颐年堂,门玻璃擦得太净了,透明得就像九十点钟的空气。

董必武心里想着事,见空儿就走,而且是头伸在前边。 砰!一声响亮,全场怔愣,董必武没喊没叫,已经一屁股坐在地上。 七八十岁的老人撞这么一头可不是小事,又坐在那里不动了。服务员惶恐到什么程度便可想而知。

纷纷跑上前,呼唤的,搀扶的,道歉的,乱成一团。他听到服务员一个劲儿表白自责失职,摇了摇头,温和地笑道:“自找的,自找的,不关大家的事。” 说罢,用手抚一遍玻璃,松口气:“还好,玻璃没碎。

要是碰碎了我还没带钱呢……” (二) 董老在从化不出门,朱德不免担心,便去看望。 两位老人见了面,也没什么多余的客套,朱德开门见山地说:“老进士,你不行啊。生命在于运动,可你不出门。” “老总,你怎么知道我不运动?”董必武举举手中的毛笔:“我一刻也没闲。

” 朱德不信董必武的运动,摇着头说:“写字和运动怎么能一样?还得出去走。外面空气好,一走路,百病全消。散步是最好的运动。” 董必武争论说:“你的兰花不如我的墨香,外面的空气也不一定比我书房的鲜。

我开着窗户,外面的空气我这里有,我这里的空气你在外面闻不着。” “难怪是老进士,你活不过我。” “老总,我很可能比你活得长。” “你不运动,你不行。

” “写大字是最好的运动,我说你别不信。” “唉,看来我得给你送花圈喽。”朱德泄气地连连摇头。 “我比你大一岁呢。”董必武说。 “我怕你活不到九十岁。” “我们比一比嘛。” “比不比没用,你活不过我。

”朱德摇着头告辞走了。 董必武送客回来,又抓起了笔,晃动着身体写大字。停笔时,认真望着身边的工作人员陈良顺说:“他们那些运动都不行,我这是全身用劲!” 朱德每天吹他的口哨,董必武每天练他的大字。1975年4月2日,董必武逝世,享年90岁。

1976年7月6日,朱德逝世,享年也是90岁。朱德确如他所言,为董必武送了花圈。董必武也确如他所言,比朱德大一岁。他们一个吹口哨,一个练大字,比赛的结果,都活了90岁,平手。

(三) 朱德和董必武被疏散到广州的那段时间,虽然都已80多岁,陈良顺却从来不会想象过他们会离开。他们活得那么朝气蓬勃。 有次陈良顺去看望董必武。董必武仍在练大字,他的老伴何莲芝陪坐在一旁,正在纳鞋底。

何莲芝首先发现陈良顺,将鞋底、锥子、针线放入笸箩,拍拍身上的麻屑迎上来招呼。 董必武坚持写完最后一个大字,也搁笔笑眯眯地迎过来握手,一边问候一边让座。何莲芝沏茶,董必武去橱子里取来几个梨。

“来来来,尝个梨。”董必武笑得那么甜。 “不不,董老,我不吃……” “要吃的,一定要吃。”董必武将脸凑近一点,上面闪烁着幸福、骄傲,又略带几分神秘的笑容:“这梨你肯定没吃过。” “是雪花梨吧?吃过。

” “这种梨你肯定没吃过。” 陈良顺动摇了:“这是什么梨?” 董老放低了声音,像说悄悄话:“我儿子种的梨。怎么样,没吃过吧?” 陈良顺笑了,和董老一样发自内心地笑了,连连点头:“没吃过,这一定要吃,一定要吃。”

“民以食为天”―普通大众如此,对于身处中南海的领袖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殊不知,他们在餐桌旁依然别有一番风采!透过著名作家权延赤的笔端,我们仿佛看到了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陈云、邓小平等领袖们,以不同的风采走进中南海,走到会议或宴会桌旁……朱德…

一个盲人要在河里游泳,其难度可想而知。但张绍文却克服困难,在妻子和冬泳爱好者的鼓励下,天天坚持游泳,渐渐走出了失明的阴影。前不久,四川绵阳市冬泳协会在市三水厂游泳池开展游泳比赛,来自绵阳市的冬泳爱好者,齐聚在碧波荡漾的泳池边,现场传递着“我游泳、我健…

在北京有这样一个老年群体,他们为着亲情团聚、为着助落脚城市的子女一臂之力,为了各种各样的目的,拖着年迈之躯从异乡来到这个陌生的国际化大都市,人们习惯地称其为“北漂老人”。据一项专门针对北京流动老年人口的调查显示,有60%以上多的老年人到北京来是为给子…

1995年5月12日下午,山西省高平市永录乡永录村62岁的李珠孩与其19岁的儿子李有金像往常一样,在自家梨园里平整田地。李珠孩锄着锄着,一节尸骨出现在他的锄下。再往深刨,越来越多的尸骨出现了。尸骨叠压交错,形态各异。一具还算完整的尸骨上,一枚生锈的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