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可桢浙大任期 老校长竺可桢——在任13年 浙大变成了“东方剑桥”

2018-12-1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知往鉴今,意在未来.都市快报与浙江省档案馆合作,在快报"漫阅读"周刊开设"档案时空"新栏目,梳理珍贵的馆藏档案,寻找浙江大地上的历史印记,发掘档案背后风云际会的历史事实.古人云:"抚今追昔,究论兴衰治乱之由."视历史为包袱,则举步维艰;视历史为镜鉴,则智慧生发,耳聪目明,可观照现实,以照亮前路.竺可桢浙大任期 老校长竺可桢--在任13年 浙大变成了"东方剑桥"有一个人,舍弃了自己最爱的科研领域和最可能出成果的时间,把人生最饱满

知往鉴今,意在未来。都市快报与浙江省档案馆合作,在快报“漫阅读”周刊开设“档案时空”新栏目,梳理珍贵的馆藏档案,寻找浙江大地上的历史印记,发掘档案背后风云际会的历史事实。古人云:“抚今追昔,究论兴衰治乱之由。”视历史为包袱,则举步维艰;视历史为镜鉴,则智慧生发,耳聪目明,可观照现实,以照亮前路。

竺可桢浙大任期 老校长竺可桢——在任13年 浙大变成了“东方剑桥”

有一个人,舍弃了自己最爱的科研领域和最可能出成果的时间,把人生最饱满的十三年奉献给了大学行政事业;有一个人,带领一所大学西迁2500多公里,历经9年,却在这个过程中把这所大学办成了令国内外都刮目相看的“东方剑桥”;有一个人,为了保护故乡的珍贵文物图书,几经周折,数封书信,义正辞严与政府官员据理力争……

竺可桢浙大任期 老校长竺可桢——在任13年 浙大变成了“东方剑桥”

这个人就是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如今,他的铜像屹立在浙江大学图书馆门口,继续用慈爱的目光看着他钟爱的莘莘学子。

浙江省档案馆馆藏的档案表明,他的大半生和浙大、和故乡紧密相连,他的爱一点一滴渗透在里面。

竺可桢浙大任期 老校长竺可桢——在任13年 浙大变成了“东方剑桥”

档案索引

浙江大学的前身是1897年于杭州创办的求是书院,1928年4月改称浙江大学,7月冠以“国立”两字。1936年至1949年竺可桢任校长期间,该校取得最突出的发展,奠定其成为名校的基础。竺可桢到处招贤纳才,因抗日战争爆发带领全校师生西迁到贵州、重庆等地,在西迁途中丝毫没有影响学生学业和教师科研水平,许多教授最辉煌的学术成就都在西迁途中取得,被来参观的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称为“东方剑桥”。

浙江省档案馆馆藏国立浙江大学全宗档案共4394卷,起止时间为1922年至1953年。档案包括综合类的学校各类会议记录、规章、校刊等;人事类的学生名册、教职员工名录、学生调查表等;总务财会类的各种移交、接收清册;教务类的教员专题研究、学期课程总表、选送中央研究院院士等;其他类的包括蔡元培等亲笔信、学生运动材料,浙江大学“于子三事件”材料,竺可桢校长办公室的公函来往以及亲笔信等,资料非常详实。

教育不受党政干涉

竺可桢(1890.3.7-1974.2.7),又名绍荣,字藕舫,浙江省绍兴县东关镇人(今属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东关街道)。1909年考入唐山路矿学堂(现西南交通大学)学习土木工程,学习成绩居全班第一。1910年公费留美入伊利诺伊大学农学院学习。

1913年夏毕业后转入哈佛大学研究院地理系专攻气象,获得博士学位。1921年他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地学系,1929年到1936年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

1936年初,经陈布雷力荐,蒋介石邀请竺可桢担任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在与蔡元培商讨过之后,向蒋介石提出了三个条件:一是财政须源源接济;二是校长有全权,不受党政之干涉;三是时间以半年为限。

在省档案馆馆藏文史资料里,竺可桢的学生陈训慈记载说,竺接到邀请后,也曾犹豫过。他在1936年2月21日与蒋介石见面后,曾有半个月的犹豫踌躇时间。主要原因是他当时担任气象研究所所长一职,对气象领域的研究一片钟爱。如果去当校长,势必减少科研时间。另外,他对当时的高校教育不太看好。

妻子张侠魂曾对陈训慈等几位同学说:“你们的老师说现在政治混乱,书生气的人,校长不易做得好。而我说正因为当今教育情况不好,好人更应出来,才有改进希望。”竺可桢在日记里也提到因为有“振兴浙江省文化教育事业”的考虑,决定出任校长,并在就任后,一再为了学生为了学校延长自己的任期,最后竟在浙大工作了13年。

打破成见寻觅名师

竺可桢出任校长后,深知好教授是一所大学的灵魂。于是他四处寻觅名师,且任人唯贤,不带成见。

在浙江省档案馆的文史资料里,曾任浙大生物系教授的谈家桢回忆说,教会学校出身的他,1936年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后,想为发展祖国科学事业而奋斗,希望能到一所国立大学去,扎扎实实搞一些科学教育和研究工作。但当时派系林立,壁垒森严,一个教会学校出身的大学生,想进国立大学任教,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但竺可桢校长就因为胡刚复先生的推荐,给他寄来了聘书,聘他为浙大生物系正教授,每月薪金300元。这样高的职位和优厚的待遇,对一个年仅28岁的回国留学生来说,确实难得。

后来,沪江大学出身的涂长望教授和燕京大学来的谭其骧教授,也被竺可桢聘来浙大,并给以重用。可见,他在聘任教授方面,特别敢冲破壁垒,任人唯贤。在省档案馆的民国档案中,存有多份竺可桢当年聘任教授聘书,可见当初他对人才的渴求。

正因为他这份重用和厚待,许多浙大教授都特别尊重竺可桢,他交待的事,大家都一定办到。曾任浙大数学系主任的苏步青教授回忆说,当年竺可桢让他当很难干的训导长,他是二话不说就答应了。至于补课代课,更是不在话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