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边有个孔子学堂

2017-09-0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9月19日上午,记者来到解放桥东侧的天心阁,大运河孔子学堂就坐落在这里.    在孔子学堂,记者还没走进教室,耳边就传来孩子们朗朗的

    9月19日上午,记者来到解放桥东侧的天心阁,大运河孔子学堂就坐落在这里。

    在孔子学堂,记者还没走进教室,耳边就传来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走近一看,只见孩子们正捧读着竖排版的国学书籍,认真诵读。教室后面的墙壁上贴着扬善录和成贤榜,每个孩子名下都有数量不等的小红花,学生园地里还有孩子们画的国画以及描红的汉字字帖。

    大运河孔子学堂现有60个孩子,他们年龄在3到13岁之间,孩子们在孔子学堂接受着完全不同于大多数孩子的基础教育,每天诵读经典,学习礼乐,习劳干活儿……全日制学习国学,他们没有做不完的作业,也没有应试教育的压力。

    大运河孔子学堂的创办者曹舒立告诉记者,在孔子学堂,孩子们基本上是读半天经、学半天艺,上午主要是经典诵读,下午会学习武术、书法、音乐等,除此以外,就是学礼和习劳。学礼就是学习中国传统的礼仪,习劳就是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学习做家务。习劳是孩子们每天的必修课,在这里,10来岁的孩子刷锅、洗碗、扫地、倒垃圾、刷厕所……样样都能做。小学一到三年级,都是这样的课程。从四年级开始,逐渐加入语、数、外等小学课程,以便于孩子们能参加小升初的考试。

    在孔子学堂,孩子们每天都会留一份孝亲作业,为爸爸妈妈倒水、捶背、拿拖鞋……从这些小事做起,践行《弟子规》,入则孝,出则悌,孝亲尊师,知恩报恩。

    童蒙养正,从国学中汲取营养

    在大运河孔子学堂,今年6岁的男孩施粟升对记者说:“我现在已经会背《大学》《孝经》《弟子规》《百家姓》了。我们还学了五步拳、罗汉拳……”

    今年11岁的韩景奇,如果不上私塾的话,暑假开学后,他应该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了。说到孔子学堂的学习生活,他说:“我喜欢在这儿学习!”

    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争相说起上孔子学堂的感受:“这里作业少!”“我们还去远足呢!从清风楼走到名人植物园……”“我们还会去开心农场干农活,边干活边学习,可开心了。”每逢端午节、中秋节、腊八节等传统节日,孩子们还包粽子、做月饼、送腊八粥,潜移默化中学习中国的传统礼乐和文化。

    现在的很多中小学的孩子整天埋头于书山题海、假期忙着补课、作业永远也做不完,还要参加形形色色的培训班,而培养出的孩子有的缺乏基本生活能力,有的不知怎样与他人相处,还有的表现出自私、任性的品性……曹舒立说,“应该反思一下我们的教育了。启蒙阶段的任务是养正。用什么养?要用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教育的本义是教书育人,教给孩子怎么做人,比单纯的知识能力培养更重要。孔子学堂的教育理念就是教人伦,顺人性,终身受益。我们教育的目标首先是把他们培养成为好男孩、好女孩,将来做一个好父亲、好母亲。”

    孔子学堂还有一个特色就是,孩子在孔子学堂学习国学,家长也要上家长课堂。每周三次家长课堂,家长们可以依自己的时间至少安排上其中一堂课。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学习国学经典,共同成长,传承中华传统的家道家风。“上安亲心,下教儿女,传承中华家道,再造书香门第”是大运河孔子学堂每个家庭的宗旨。

    教育孩子不能等,家长们的艰难抉择

    说起把孩子从普通小学转到大运河孔子学堂,刘红芹和很多家长一样曾犹豫、担心,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心路历程。

    刘红芹说,儿子今年11岁,在学校期间学习还不错,每门课平均成绩都在90分以上,但孩子不太自信,从来不爱回答老师的提问。去年暑假,她为儿子报名参加了大运河孔子学堂举办的暑期夏令营,孩子在这里学习《论语》《弟子规》等国学经典,还在武师的指导下练习八极拳、五步拳等,我也参加了这里举办的公益读经班,我们一起学国学,收获很大。参加完这个夏令营,儿子就发生了一些转变,再去上学,听老师说他主动举手到讲台前给班上的学生讲故事,变得自信了很多。后来寒假,我又给孩子报了冬令营,这期间孩子在大运河孔子学堂学习生活都很快乐,变得彬彬有礼,爱做家务了。当时,我开始犹豫,要不要把孩子转到孔子学堂,但也担心孩子将来升学怎么办?直到今年孩子参加了夏令营,我发觉以前对电脑游戏很痴迷的他也可以自觉地不玩了,看到儿子这些可喜的转变,我想孩子成长很快,教育孩子不能等,今年9月开学,我正式把孩子送到了大运河孔子学堂。

    孙女士把3岁半的孩子送到孔子学堂,她对记者说:“有一次我到朋友家串门,看到他的孩子非常懂礼貌,全家都读书,家庭氛围特别好,很羡慕。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孩子很自私,作为父母,我也很苦恼。听了朋友的建议,我决定把孩子送来孔子学堂。说实话,来之前我们很矛盾,也很纠结。让孩子学会礼让、恭敬,以后会不会在社会上吃亏?后来我想,读国学最起码能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根基,能做到这点,就够了。”她和丈夫还计划好了孩子的未来求学之路:幼儿时期读孔子学堂,小学阶段在校园度过,寒暑假和周末参加孔子学堂的公益读经班。

    优秀传统文化回归,坚守着摸索着

    曹舒立告诉记者,去年暑假,大运河孔子学堂成立。他们不做广告,也不对外招生,这里的孩子都是家长们口口相传主动送来的。现在,他们与60个热衷传统文化教育的家庭组成教育共同体,大运河孔子学堂可以称之为家庭教育学习互助合作社,各个家庭一同制订孩子的,也是家庭的和学堂的成长计划,把中华优秀教育思想落实到生活中,期待共同走出一条崭新的教育之路。

    孔子学堂更像传统的家庭教育、私塾教育,私塾这种教育形式的回归,在全国也是新事物,还有很多值得探索的地方。但曹舒立觉得大方向没错。

    但是现阶段,孔子学堂毕竟游离于现行的教育体制外,绝大多数学生还是选择在普通的学校就读。对此,沧州师范学院教育系主任苟增强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当下国内一股传统文化的热潮催生了很多的孔子学堂或课堂,对促进传承、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表明,渐行渐远的中国传统文化正在回归。它的兴起对于促进文化的繁荣和自由、社会的和谐发展、反思道德缺失,尤其是青少年道德修养建设方面有着积极的意义。

    家长看重国学对孩子修身养性和道德教育的影响是无可厚非的,但是,目前现实的情况是,这种私塾性质的孔子学堂很难与现行教育体制融合,特别是高考。所以我们在国学教育上应该把握好“度”,要考虑从什么角度切入,学生能接受到什么程度,“止于至善”。不能急功近利,要把经典融入到生命中,学生才会受益。在复杂的社会大环境下传承发扬传统文化应该给予鼓励,但需精心设计、谨慎操作。

    也有专家提出在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和现阶段教育中,可以考虑把私塾教育与现行教育体制两者结合起来做一个新的尝试,真正走出一条现代开放性的教育模式,是值得我们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