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伯谦之死 什么是方伯谦的冤死之谜

2017-12-1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济远"退回旅顺确未得到旗舰"定远"的首肯,但在当时的情况下,战场"炮烟迷漫,各船难以分清".何况在海战伊始,"定远"桅杆便被打断,无法指挥

“济远”退回旅顺确未得到旗舰“定远”的首肯,但在当时的情况下,战场“炮烟迷漫,各船难以分清”。何况

在海战伊始,“定远”桅杆便被打断,无法指挥其他军舰,遑论联络。在“济远”受重伤后,方伯谦面临两个选择:一是严守“战场纪律”,继续留在战场,由于既无自卫能力,又无攻击力,所以“济远”最多只能向“致远”一样,以撞击日舰,无论怎样最后终不免舰毁人亡。

其结果是光荣战死的方伯谦可以留芳千古。二是根据已变化了的战况,临机处置,撤出战斗,保全了一部分有生力量以待来日。此举的后果是方伯谦可能招来杀身之祸,而北洋海军则保全一条主力舰和数百名技术熟练又有实战经验的老兵,这对于北洋海军日后继续争夺制海权意义重大。

可见,方伯谦在“济远”丧失战斗力后,退回旅顺,这不是逃走,也不是临阵退缩,在当时情况下此举无可非议。 方伯谦临阵退缩的罪名已不成立。以现有人们掌握的史料来看,丁汝昌另外还冠于“济远”牵乱船阵、撞沉“扬威”的两项罪名也断难立足。

“牵乱船阵”这条罪状更站不住脚。首先,北洋水师的各舰舰速不一,却混编,“超勇”、“扬威”二舰未开战已形同脱队,结果一旦接战即陷入孤立,为日第一游击队集火击破。第二,两舰队尚距6000米,清旗舰“定远”即以305毫米巨炮射击,不但无效,而且因舰桥年久失修,开炮时竟然震踏舰桥,指挥旗落地,司令官摔伤,北洋水师丧失统一指挥,因此乱阵。

第三,日军的本队、游击队夹击战术,以吉野等四艘快速巡洋舰遍为游击队,横掠过北洋水师两巨舰,痛击其右翼各舰,击破超、扬后,迂回至清舰侧后,集火攻击致远、经远,因为此时北洋水师指挥失灵,各舰各自为战,在日军的灵活夹击战术下,前后不能相顾,导致阵形大乱。

综合上述,北洋舰队阵形混乱,并非“济远”脱离队列所导致,方的此罪不能成立。 至于“济远”撞沉“扬威”之事纯为子虚乌有。开战时“扬威”处北洋舰队阵列右翼最外端,“济远”列左翼最

外端。“扬威”中弹起火后,被迫于2时23分左右向战场东北方向驶避救火,搁浅于大鹿岛附近,管带林履中投海自尽。“济远”最早是在“致远”沉没后即下午3时30分离开战场,即“扬威”离开战场一个多小时后才向西驶回旅顺基地。两舰离开战场时间相隔颇久,航向南辕北辙,根本不可能相撞。 “济远”既非临阵退缩,又未牵乱船阵、撞沉“扬威”,方伯谦是被冤杀殆无可疑。那么,究竟又是谁翻造了这起冤案呢?

方伯谦作为北洋海军的高级军官,事发后,未经详细调查和审讯便迅速被斩首,有悖常情。关于方伯谦仓促被杀的原因,有人认为,一是由于光绪急于振作前线将士的士气,他要杀一儆百。二是在黄海海战中,北洋舰队损失惨重,朝野哗然,为转移视线,李鸿章也急于寻找替罪羊来巩固自己的权位。

可除了光绪帝和李鸿章之外,还有谁最希望方伯谦被杀?谁能够从中获得最大的利益?从方伯谦被责为临阵脱逃、牵乱船阵、撞沉“扬威”的罪名来看,显然不能忽略丁汝昌在方伯谦案中的影响。

在黄海海战中,北洋舰队被沉四舰,自毁一舰,剩余皆伤,“已不能军”。付出这么沉重的代价,日本联合舰队却一舰未沉,连622吨的小炮舰“赤城”号,铁骨木皮的“比睿”号都逃脱了覆灭的厄运。如此代价,如此战果,丁汝昌难辞其咎。

方伯谦之所以被李鸿章、丁汝昌选为替罪羊,并非偶然。在丰岛海战之后,初时清廷、李鸿章尚对方伯谦大加褒扬。数周之后,关于方伯谦在丰岛海战中的传说开始扭转他的形象。说“济远”在丰岛海战中不仅不救“操江”、“高升”,不同“广乙”并肩作战,反向日舰挂白旗示降。

传说“方伯谦牙山之役敌炮开时躲入舱内,仅大、二副在天桥站立,请令开炮,尚迟不发。此间中西人传为笑谈,流言布满都下”。所以,早在黄海海战前,方伯谦就已被目为一个畏死贪生、谎报称功的小人。

在黄海海战中,“丰岛逃兵”又先回旅顺,自然又是循丰岛故事。在李鸿章、丁汝昌等都在寻找替罪羊时,方伯谦顺理成章地成为最佳人选。李鸿章接丁汝昌第一封海战电报后,即问“何以方伯谦先回?”丁汝昌等人的《海战详细情形》秉承李鸿章的暗示,选择了方伯谦来承担黄海海战北洋舰队失败的责任,大肆宣扬如果不是方伯谦乱了阵脚,北洋舰队不仅不会败,还能全歼日本舰队。

泰莱所说的“方氏因此及前此相类之事丧其颅”那句话,可谓一语道破天机。

从以上的论述中可见,方伯谦被杀案是一场阴谋,光绪帝、李鸿章、丁汝昌乃至微不足道的泰莱都或多或少、自觉不自觉地卷入了这场阴谋。丁汝昌转嫁罪祸,泰莱落井下石;光绪帝杀鸡儆猴,李鸿章借以保位。在方伯谦案中,丁汝昌扮演了并不光彩的角色,方伯谦的死,丁汝昌应负主要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