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和平院士的妻子 校长谢和平院士在大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论坛上的主题报告

2017-09-0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关于文化的重要地位,六中全会作了非常深刻的论述,指出:"物质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就不可能实

关于文化的重要地位,六中全会作了非常深刻的论述,指出:“物质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就不可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社会发展进程来看,国际经验已经告诉我们,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以上时,人们的文化消费会迅速增长,而物质消费开始逐渐下降。

按照世界银行人均GDP标准,目前,我国人均GDP已经突破3000美元,人民生活已经从温饱进入小康,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突出、越来越强烈。

因此,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中指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刘延东国务委员也有一段十分精辟的阐述,她指出:“文化就是经济,文化就是政治,文化就是为人民服务。”可见,文化的繁荣发展对我们国家的发展、社会的和谐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一个没有文化的GDP强国,绝不等于一个真正的强国;缺乏文化自觉的GDP发展,绝不是科学的发展。俄罗斯作家柯察金曾说过:“如果一种经济没有思想和意义,那这种经济注定要使一个国家停滞不前、衰退甚至毁掉。”所以,中国要成为真正的强国,不仅是GDP的增长、物质财富的增加,更要取决于文化层面的普遍认同和普遍向往。

文化是社会道德的核心要素,文化的匮乏必然导致社会伦理和价值观的失序和混乱。2011年8月以来,英国伦敦发生了街头暴力骚乱事件。很多参与骚乱的英国青少年都普遍认为“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做”,以这种人生态度思考问题。

特别是,一位参与了骚乱的伦敦奥运会形象大使说:“这是最美好的一天。可以让警察和有钱人看看,我们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这些言论引起了英国民众的思考。首相卡梅伦在一次演讲里说,英国的社会道德在逐渐沦丧,人性中最恶的部分被纵容,甚至得到鼓励。

父母不敢管孩子,社会不敢要求青少年,缺乏对年轻人价值观的培养,是造成此次骚乱事件的重要原因。一些西方学者也开始质疑,被媒体称为“英国病人”的参与骚乱的青少年们,为何不能由历经五千年风雨考验的“东方神医”来医治。

他们认为,东方的伦理道德文化,更多讲求的是集体和责任,强调的是要把个人权利与集体利益结合起来。所以,我们应当通过加强文化建设来重建社会道德体系。

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标志,已经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过去,我们总是强调国土边界、国土版图。现在,有人已经提出了“文化边界”、“文化版图”和“文化主权”的说法。实际上,这就反映出文化已经越来越成为国家的竞争力和软实力、对外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可以说,谁占据了文化的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现在,一些西方国家正打着文化开放、交流的幌子,通过大量输出文化产品,大肆宣扬其所谓的自由、民主的价值观。对此,我们必须保持高度警惕,掌握思想文化领域内国际竞争的主动权。

二、大学在推进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中的引领作用

大学之大,最重要的是大学有精神,大学有文化。大学文化不同于世俗文化、不同于企业文化、更不同于政府文化,它的根本特性就在于具有先进性和引领性。因此,大学应当具有其他社会实体所不具备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纵观古今中外,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不仅是传承和创造优秀文化的主要场所,更已经成为文化发展繁荣的重要阵地、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主要引领者。

在西方,被誉为“欧洲大学之母”的博洛尼亚大学,最早设立了法学、文学等人文学科,不仅开创了人文教育的先河,并培养了但丁、哥白尼等大批人文主义学者,更创造了当时最先进的人文主义文化;在19世纪初,德国的洪堡创办了著名的柏林大学,最先提出了大学不仅传授知识,更须创造新知。

这种“学术自由、教研结合”的洪堡精神,就是我们现在讲的科技文化,引领了人类的科技文明;近代以来,美国以斯坦福大学为中心,汇聚了雅虎、惠普等数千家高科技企业,不仅创建了“硅谷”这一世界性高新产业中心,更形成了以“鼓励创新”为核心的“硅谷文化”,成为创新文化的发源地。

在我国历史上,也有包括太学、国子监等官方教育机构和众多民间私人书院的最高教育体系。比如,成立于1794年的我们川大的前身锦江书院等,直至近代意义上的新式学堂。它们一直延续着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传承中华文明的文化中心。

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在危难之际,也正是大学文化照亮了人们的思想,引领了社会前进的方向。比如,“五·四”时期,北京大学最早在我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倡导“科学、民主”思想,不仅扛起了新文化运动的大旗,更揭开了中国现代史的开端。

抗战时期,在办学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西南联合大学弘扬“爱国、民主、科学”的精神,不仅培养了大批民族精英,更巩固了中华文化的根基,支撑起了整个民族当时的精神家园。

在新的历史时期,大学应该更加坚定不移地担当起保存、传承和创造优秀文化的重要使命,更加坚定不移地担当起引领人类文化发展、推进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历史重任。我想,主要就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大学是文化育人的主要阵地

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大学培养的每个学生首先应该是一个文化人。大学通过人才培养,真正把每个大学人都培养成为文化人,不仅有知识,更要有文化;不仅有智慧,更要有责任;不仅有技能,更要有精神。

(二)大学是传承创新文化的重要源泉

科学研究是大学传承创新文化的主要途径。大学在人文社科领域具有学科、科研、人才等方面的优势,拥有追求真理、学术自由的文化氛围和学术环境,有利于积极开展文化研究,深入挖掘和弘扬传统文化,真正成为研究、传播和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学术重镇,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术精品和学术力作。

(三)大学是社会先进文化的主要引领者

古今中外,大学始终是神圣的学术殿堂,更是整个社会的精神家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的社会可能会现实、可能会世俗,但我们的大学应该更加理性、更具有前瞻性,我们每个大学人的观点言行、道德品质、精神风貌和生活方式,都能有形或者无形地影响和辐射整个社会,始终引领社会主流文化的发展方向。

(四)大学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

大学历来是多元文化的汇聚之地、人文交流的关键领域。大学通过广泛开展国际学术和文化交流活动,增进不同国家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了解,推动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与融合;大学的专家、学者通过广泛参与国际事务、积极开展跨文化研究,在国际学术领域表达自己的声音和观点,推动中华优秀文化走向世界、影响世界,提升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和软实力。

(五)大学推进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为我们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树立文化自信,肩负起推进文化发展繁荣的重任,提供了重要机遇。但是,在发挥文化传承创新职能过程中,我们大学还面临着很多挑战,我想,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在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在,我们经济快速发展,但财富的增长并没有带来良好的社会道德,反而造成了一些领域伦理道德的下滑、人们思想的迷茫和社会公信力的下降。比如,最近一个时期,社会上连续发生了“毒奶粉”、“地沟油”、“瘦肉精”等一系列重大食品安全事件,这些都反映出个别企业的见利忘义,以及我们社会的急功近利。

同时,一些政府机构虚报、捏造统计数据的情况接连出现,“学生被就业”、“工资被增长”,引发了严重的诚信危机。

《China Daily》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我们民众当中对政府统计数据的信任度降低了近12个百分点。最近,“广东佛山女童被两车碾压没人救助”、“老人倒地无人敢扶”等事件连续发生,以至于有很多大学校长在网上发布“撑腰体”,支持学生的见义勇为行动。

这些都无疑反映了人们对社会道德的期望,更说明了现在社会良知的缺失。此外,在大学里,有个别教授、学者为了追求个人名利,学术造假、抄袭剽窃现象屡禁不止。

根据《科学网》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回答“你认为当前学术不端行为状况如何”的时候,66.7%的人认为“已经比较严重”;在回答“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态度”时,竟然有8.3%的人认为“值得同情”。

二是一些社会成员的人生观、价值观扭曲。当前,社会上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蔓延,特别是造成了主流文化价值观的严重缺失。比如,社会上,一些世俗化的人们普遍把金钱、名利作为判断个人成功的唯一标准。

我们说一个人是否成功,应该体现在他对社会贡献的大小。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贝娄曾经说过:“人生的价值在于一个人的尊严,而非生活中的胜利。”而现在,一些人对“成功”的评价只看重“能不能赚钱”、“会不会出名”,以此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凤凰网一项调查显示,在回答“上大学的目的”时,24.2%的学生选择“为了找一份好工作赚钱”,21.7%的学生选择“为了满足个人追求”,很少有学生选择“为社会服务、承担社会责任”。

此外,还有一些青年学生完全以自我为中心,主流价值观念淡薄。根据一项调查显示,某市大学生中认同中国传统价值观的仅占53.4%,38.2%的学生更加认同西方所谓的自由、民主,49.2%的学生对美国生活方式感到向往。

另外,有些教授、学者在价值追求上也出现了迷失,对学校的工作敷衍应付,甚至把本职工作当成第二职业,打着学校的牌子擅自到校外去兼职、去赚钱;还有一些学者只盯着个人名利、不谈论教书育人,不认真上好课、教好书,无法承担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责任。

三是社会文化自觉的缺失。现在,社会上不同程度地缺乏一种高度的文化责任和强烈的一种文化担当。比如,某些媒体只“强调赚取利润、忽视文化责任”,以调侃文化经典、戏说革命历史来吸引眼球,靠着传播庸俗、低俗文化哗众取宠,不仅扰乱了社会文化主流,更误导和扭曲了人们的价值观念。

在不少大学里面,“重理轻文”现象仍然比较严重,由于受到文革的影响, 所谓“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思想根深蒂固。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长期分离、缺乏交叉融合,使得很多学生接受的是一种缺失的教育,学文科的学生缺少科学思维,学理工医的学生缺少文化修养。

此外,还有个别学者,常常以“愤青式”的态度,来看待和认识问题,依靠偏激的观点和消极的态度,甚至通过歪曲历史、以局部的个别现象来批判整个社会主流,来吸引别人的注意力,来炒作自己,不仅扰乱了社会主流文化,更动摇了青年的价值理念和价值认同,后果十分严重。

四是社会文化自信的严重不足。现在,主要存在着两种倾向:一种是自卑自弃,对待自己的传统文化认识弱化,并不认同;另一种是自大自傲,对待外来文化全面排斥。比如,我们的一些学生、甚至是部分学者,只要谈到先进文化,就言必称美国,言必称西方,对传统文化的认同程度严重弱化。

有些学生不知道我国唐宋以前的朝代顺序,有的学生很少阅读古代经典名著。《华夏时报》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回答“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时,近70%的学生表示“没有兴趣”,只有20%的学生对传统文化能“感到自豪”。

同时,还有一些干部师生缺乏对学校的认同和自信,盲目地出现自卑自弃的心理,缺少一种作为大学人的身价和气质。最近,一位同学在川大论坛上发了一篇帖子质疑我们为什么总是缺乏作为名校生应有的自信,为什么谈到自己的学校就会缺少一种自豪感。

实际上,这就反映出我们一些师生、包括干部,总是自己瞧不起自己,认为别人就比自己好,缺少应有的文化自豪感和自信感。

此外,还有一些大学和学者,缺乏开放包容的胸怀和开阔的国际视野,盲目自我封闭,总是觉得自己最好,瞧不起别人,只会欣赏自己。有的学校和学者不愿意去积极参与重大国际事务、不愿意主动去研究世界所共同关注的问题,仍然不能在国际社会上主动去表达自己的声音和观点,不去体现自己的活跃度和知名度。

 三、川大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面对当前新的形势,面对以上问题和挑战,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反复强调,“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进文化改革发展。”所以,我们大学要履行好文化传承创新职能,关键就在于应该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关于“文化自觉”,已故的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认为,“文化自觉,就是对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刘云山部长也指出,“文化自觉是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综观古今中外,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就表现在文化上的自觉;一个国家的强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自觉的程度。一个大学的强大,也首先体现在一个大学的文化自觉和自信。

所谓文化自信,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我个人认为,所谓“文化自信”,就是要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文化的问题,应当通过文化的交流和交融,既要吸收借鉴外来优秀文化,更要坚守自己的优秀文化;既要正确对待别人的文化,更要认真对待自己的文化。可以说,没有文化自信,就不可能实现文化自强,自信和自强是一体的。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大,离不开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同样,建成一流大学不仅要有一流的人才、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科研,更必须体现出一流大学的文化精神、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长期以来,我们川大始终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一直重视文化建设,大力推动文化传承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注重人文修养,确立了新的人才培养目标

2004年,学校就确立了培养具有“深厚人文底蕴、扎实专业知识、强烈创新意识、宽广国际视野”的国家栋梁和社会精英的新的人才培养目标。特别是把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放在人才培养目标的首位,努力使每个学生多一份人文气质、多一些人文修养,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培养的每一个学生首先要是一个文化人,要有知识更有文化,有智慧更有责任。

为此,我们构建了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从2005年开始,面向全校开设了《中华文化》等8大类、100余门文化素质教育公共选修课,形成了层次鲜明、结构合理、学科交叉融合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同时,开设了系列人文讲坛,精选出一批学术水平高、讲课效果好的老师,面向全体师生开设了“川大人文大讲堂”,打造了具有川大特色的文化品牌;此外,积极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活动,特别是以“5·12”地震等重大历史事件为契机,组织师生进行文艺创作、举行文艺演出,以抗震救灾精神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素材,开展爱心教育、感恩教育和社会责任感教育。

(二)明确了新老校区定位,构建了以人文教育为本的江安校区

2006年“双代会”,学校就明确了新老校区的定位,将江安校区定位为“以人文教育为本”的校区,把望江和华西校区定位为“以创新教育为主”的校区。我们坚持把文科学院整体搬迁到江安校区,要求文理工医大一、大二的学生全部在江安校区就读,真正使每个学生从进校开始就感受人文氛围、提高人文素质和境界,构建文化氛围浓郁的人文校园。

(三)营造文化校园,加强了人文环境建设

2006年,我们以110周年校庆为契机,从江安校区东门到图书馆修建了790米长的历史文化长廊,以台历形式把川大的历史、人文和精神完整地展示出来,使每位师生都能在无形中了解川大的历史、人文和精神,真正去感悟、热爱和奉献川大。

同时,川大的博物馆是全国高校博物馆中历史最悠久、藏品最丰富的博物馆之一,馆藏文物8万多件,其中,宋元明清至民国时期的书画精品2400余幅;学校图书馆珍藏了各类古籍30余万册、善本1000余种,其中,包括清乾隆初年由大学士董邦达以手工画形式绘制的四川军事图等珍贵历史文献资料;学校档案馆和校史馆有馆藏档案18万余卷,其中包括自1895年至今的珍贵历史档案1万余卷,特别是藏有创办四川中西学堂光绪皇帝的御批,以及朱德元帅、郭沫若、巴金、江竹筠烈士等在校求学的珍贵历史文献。

目前,由校史展览馆、历史博物馆、自然博物馆、美术馆和历史文化长廊组成的“四馆一廊”,已经成为学校人文教育的主要载体。此外,学校一直倡导“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的精神境界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胸怀,形成了“厚德博学,虚心从善”的文化氛围。

(四)突出人文优势,打造了高水平学科交叉平台

在“985工程”二期、三期建设过程中,学校充分发挥传统人文学科优势,一直把人文基地作为建设重点,特别是在三期建设中,我们专门建设了6大高水平人文创新平台。同时,学校还努力创造条件,真正使人文社科领域的教授、学者充分享有学术自由、思想自由,鼓励我们的教授、学者提出自己的学术观点、开创自己的研究领域。

此外,我们拥有南亚研究所、中美研究所、巴基斯坦研究中心、当代俄罗斯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鼓励和支持专家、学者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开展世界问题和国别问题研究,在国际社会上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声音、体现自己的活跃度和知名度。

(五)汇聚艺术与科学,促进了人文与科学的交融

目前,学校正在积极筹建世界首个“人文艺术与科学创新汇聚中心”,聚集世界上著名的艺术家、文学家和科学家,真正实现人才的汇聚;促进艺术思想与科学思维的交流、碰撞,使科学家有想象力、艺术家有创造力,真正促进思想的汇聚;全力打造开放互动的平台,使不同学科的学者和学生,都能感受科学的魅力和艺术的熏陶,激发他们科技创新与艺术创作的灵感,培养“乔布斯式”的科学与艺术融合的高端人才;建成传承、创新研究基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科技文化与创新文化。

(六)整合文化资源,努力打造川大文化品牌

2011年,学校“双代会”的主题就是资源整合,其中一项就是整合文化资源。目前,文化资源整合的工作正在有序推进,实施了博物馆、档案馆、图书馆馆藏资源整理、发掘工程,正在打造一批馆藏精品丛书、历任校长传记丛书、川大学术大师和杰出校友丛书;积极探索校地文化单位合作的协同创新模式,实现川大文化资源面向全社会开放共享,打造具有川大特色的文化影响力。

当前,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全党、全社会要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我们大学首先要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而大学要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我们每个大学人首先要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我们川大拥有115年的悠久办学历史,具有鲜明的人文社科优势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应当成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主要引领者,应当自觉牢固树立“五种意识”,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第一,树立牢固的文化育人意识。面对当前社会思想环境日趋复杂化、多元化的挑战,我们特别要解决好文化“引领问题”和“人文素质教育问题”。其一,要解决好文化“引领问题”。十七届六中全会鲜明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全过程,真正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元文化思潮,以民族情结和文化认同,而不是依靠思想灌输,来推进文化育人。

其二,要解决好“人文素质教育问题”,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的统一,使学生多一份人文修养和人文境界,促进身心和人格的全面发展。

第二,树立强烈的文化创新意识。一是要坚持“学以弘道”的文化使命。应充分发挥人文社科和理论研究优势,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时代化、大众化和通俗化,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二是要坚持“学以致用”的文化担当。推进文化协同创新,开拓高校与政府部门、文化企业协同创新的新模式,加快文化原创成果向产业化方向转化。

第三,树立超前的文化服务意识。加快构建大学文化服务体系,推进校园文化资源的开发、共享,主动参与国家和地方文化产业建设,加强文化产业研究,培育新的文化业态,推出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文化精品力作,促进社会文化产业发展。

第四,树立开放的文化交流意识。既保持包容胸怀,又坚守文化自信,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对外文化交流,加强国际文化热点问题研究,加强海外孔子学院建设,努力推动中华优秀文化走向世界、影响世界,提升中国文化的软实力。

第五,树立先进的文化导向意识。社会可能会浮躁,但大学不能浮躁;社会可能会功利,但大学不能功利。大学应当始终坚守“道德围墙”,积极营造“厚德博学、虚心从善”的校园文化氛围,保持大学文化的高尚性和纯洁性。同时,大学还应成为社会的“精神家园”,主动承担引导社会文化、影响公众舆论、化解潜在矛盾的责任。

我们每个川大人更应该在思想认识上自觉、在修养境界上自觉、在具体行动上自觉,真正成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倡导者和推动者。具体来说,我们川大的每位同学、每位老师和每位干部,都应该具有自己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今天,我们专门要求基层支部书记和科级以上干部都来参加研讨会,就是希望我们的支部书记从基层党组织抓起,在全校范围开展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大讨论,共同来思考我们川大应当具有怎样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应当通过怎样的具体行动来增强文化自觉、树立文化自信。我想,我们每个大学人,都应当率先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坚守者,率先成为社会公德和正义的自觉维护者,率先成为修养境界和诚信道德的自觉践行者。

首先,我希望每位同学都能真正成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模范践行者。今天,在座的同学大多数都是80后、90后,二三十年以后,你们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主要群体。可以说,同学们具有什么样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将直接关系着我们中国文化的前途命运。

所以,川大的学生首先应当在价值追求上高度自觉,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核心价值体系,牢固树立祖国的观念、人民的观念、党的观念和社会主义的观念,不仅关心自己、更要关心他人,不仅关注自我、更要关注社会,更加自觉地担当起对祖国、对民族、对人民的责任。

川大的学生应当在勤奋学习上高度自觉,作为一个大学生,第一责任是学习,好学生首先是要学习好。每位同学都应该自觉把踏实学习、勤奋读书作为自己在大学里的首要任务,不浮躁、不浮夸,在学习上不急躁冒进、在做人上不妄自尊大、在做事上不急功近利,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安心学习,扎扎实实、勤勤恳恳地打牢知识基础,一步一个脚印地攀登学术高峰。

川大的学生应当在人文修养上高度自觉,在掌握好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努力使自己多一份人文气质,多一些人文境界,真正成为德才兼备,有胸怀、有境界、有修养的人,真正树立“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的精神境界,真正做到有知识、更有文化,有智慧、更有责任。

川大学生还应当在言行品德上高度自觉,在大学期间应当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团结协作,学会懂得包容和欣赏别人,懂得管理和约束自己。要学会“吾日三省吾身”,懂得感恩,从孝敬父母、热心公益、回报社会做起;学会诚信,从拒绝作弊、杜绝学术不端行为做起;学会与人为善,从善待自己,更要善待他人做起,真正成为一个好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一个成功的人。

学校的每位老师都应该、也都能真正成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积极推动者。只有老师有文化、有修养,培养的学生才可能有文化、有修养;只有老师有师德、有境界,整个大学的精神家园才能保持高尚和纯洁。所以,每位老师都应当树立“学高为师”的学术自觉。

作为老师,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老师只有学而不厌,才能做到诲人不倦。要自觉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和专业造诣,以最高的水平忠实搞好教学,以专注的投入诚心带好学生,以踏实的态度潜心做好研究。

同时,更要全面提升自己的人文修养,不仅当好传授学生知识、技能的“经师”,更要做好教会学生明理、做人的“人师”,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和人格的自由全面发展。每位老师都应当树立“身正为范”的道德自觉。

当前,社会可能会浮躁、功利,但我们的教育不能浮躁、功利,作为教育工作者,更不能浮躁、功利。要坚持育人导向,不被市场化、世俗化,用自己的品德、修养、情操和作风去感染学生、教化学生,成为每个学生道德的引导者、思想的开拓者、心灵的启迪者;要坚守道德底线,不被功利化,时刻珍惜自己的学术声誉,坚守住自己的人格底线,真正成为大学精神家园的守护者,每位都应当树立“关爱学生”的育人自觉。

教育是有生命的,教育的生命就在于爱心的传递、情感的投入、教与学的互动。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们的一次微笑、一个眼神、一句鼓励,都可能改变学生的一生。希望每个老师都能主动留下自己的邮箱、手机和QQ,多与学生交流;都能自觉地下课晚几分钟离开,多和学生互动。

老师的第一职责和第一本能就是关心和教化学生,真正把爱护和教化每个学生作为自己的天职和本能。此外,每位老师还应当树立“学以弘道”的文化担当。在做好教书育人的文化自觉的同时,我们还应承担起“弘道”的文化使命,积极进行研究、探索、积极进行传承和创造优秀的传统文化、人文文化、科学文化、创新文化,利用自己的学术观点和学术思考,去影响和引领社会文化,去传承和弘扬先进文化。

学校的每位干部都应该、也都能真正成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主要引领者。学校改革发展的关键在干部,推动文化发展繁荣的关键也在干部。如果我们的干部没有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就不可能带领广大师生员工推动文化传承创新。所以,我们要求师生员工有文化,我们的干部首先就要有文化。我们说每个大学人都是文化人,我们的干部首先就要做文化人。大家都是知识分子,但有知识、有学历不等于有文化、有修养。

所以,希望我们每位干部都能自觉地把学习作为一种责任、把优秀作为一种习惯,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多读书、读好书,特别是要从传统文化里吸取智慧、提高修养,使自己多一些文化底蕴、多一份人文气质。我们要求师生员工有公德,我们的干部首先就要有公德。

做好干部,先要做好公民,先要做好师生员工的表率。不管我们从事工作的差异、职位的高低,都应该带头注重自身品行,坚守道德规范,自觉用社会公德、文明准则,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谈举止、规范个人的道德品行,真正成为遵纪守法的表率、维护正义的表率、敬业奉献的表率、坚守诚信的表率。

现在,社会上批评大学行政化,关键不在于大学里的行政级别,而在于我们大学的干部是不是利用手中的行政权力侵犯了学术权力,影响了学校的教学和科研。

既然我们选择了当干部,就要有所牺牲、有所放弃,把更多的荣誉和机会让给一线教职工。作为学校管理者应当多服务、多支持一线教职工,工作在先、荣誉在后,这也是我们干部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基本体现。

我们要求师生职工有素质,我们的干部首先就要有素质。面对当前市场经济的考验,面对社会上浮躁功利的影响,我们每位干部都应当自觉把提高素质、修养放在首位,树立过硬的政治素质,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正确的价值取向;树立良好的道德素质,保持健康的人格道德、高尚的精神追求;具备良好的知识素质,培养深厚的理论修养和文化素质。

我们要求师生员工有境界,我们的干部首先就要有境界。首先要自觉树立“厚德博学、虚心从善”、“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的人生境界和思想境界,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以科学的人生态度、以良好的个人修养,去对待自己的岗位、去对待自己的工作,去对待自己的事业,去对待自己的是非功过,去对待自己遇到的困难和挫折。

我们要求师生员工有胸怀,我们的干部首先就要有胸怀。川大的校训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大海因为总是处于低处,所以才能容纳百川;我们每个人只有懂得包容别人、欣赏别人,才能显得更加高大。

我们每个干部的权力和权威,不应该靠组织上的任命,更不应该靠拍桌子、讲硬话,而是应该靠去欣赏别人,去尊重别人,去关心、关爱别人。只要我们的下属、我们的一线教职工、我们的学生满意了,我们岗位的工作做好了,我们的事业做大做强了,我们每个干部的权力和权威,也就自然而然树立起来了。

所以,我们每位干部都应当树立“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的包容胸怀,真正做到以包容之心向后看,要求自己严格一些、对待别人宽容一些,善待过去反对过你的人、甚至诬陷过你的人;以希望之心向前看,更加坚定党的信念,执著党的事业;以关爱之心向下看,关心每位教职工,关爱每个学生,全心全意为广大师生员工、特别是为一线教职工服好务;以感恩之心向上看,感恩我们的党,感恩组织,感恩社会,感恩每位师生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