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可波罗游记读后感

2018-04-2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起先读的是英文版,啃了两天,只看了标题和其中的有关杭州和东南亚的几章,实在看不下去了,就在网上找了本汉语的电子版来看了一遍.有如下几点感想.

起先读的是英文版,啃了两天,只看了标题和其中的有关杭州和东南亚的几章,实在看不下去了,就在网上找了本汉语的电子版来看了一遍。有如下几点感想。

首先,发现原来自己想当然的认为马可波罗游记是说的中国的故事其实是不完全对的,在游记中,涉及中国的只是四个部分中的半个部分,其实完整的来说,应该是一个关于亚洲的游记,写的是欧洲人对亚洲人的认识。而且马可来中国的时候正是忽必烈当政的时候,所以在这本书中,对于汉族的描写仅仅是作为被蒙古铁骑征服并统治的民族之一来描写的,完全没有以前在许多书中看到的那种对中华文明的赞美,也不能作为中国人自豪的理由,相反,从书中,我们更应该感受到当时在中央帝国的天下之外,还有很多很多的文明,而我们从明朝到清朝的闭关锁国,让我们几乎看不到他们的存在。

其次,对自己的对民族的思想认识有了许多修正。以前只相信书上说过的和老师教过的,认为中华民族是56个民族的统一体,汉族的文化具有很强大的包容性,所以当蒙元和满清统治我们的时候最终都被我们同化了,如此种种,相信每个人都能够背诵。可是,马可波罗游记给我展示的是一个个民族的兴起与融合、征服与被征服、文化与地理、宗教与信仰的纷繁杂乱的画卷。以前总觉得伊斯兰是落后的,可是当书中说道信仰伊斯兰的统治者废除印度教寡妇跳火堆殉夫的恶习的时候,就又不禁觉得这是进步。以前总觉得蒙古人是愚昧的,可是当书中提及大汗要废止古代哈密人将家作为变相的妓院的行为而最终让当地人集体上告要求恢复的时候,以及不知道是该褒扬还是贬黜的有关大宋皇帝仁德软弱和杭州居民没见过兵器的段落的时候,突然又觉得那时候的蒙古人在血腥之下的一种清新自然之气。

最后,原本找这本书来看,是把它当成类似徐霞客的游记一样的。可是与徐霞客游记着重于山水不同的是,马可波罗着重的是商业与经济。不由的想,即使你走万里路,但是你的目的不同,看到的、得到的东西也都是不一样的。想起昨天看的袁隆平的故事,他们之所以在海南的稻田里寻找雄性不育株,完全是因为他有理论作为指导。我也在行走,可是我毫无目的,所以我的所得除了放风的效果之外就很少有其它了。不由的想,我所涉猎的信息管理和电子商务,到底有那个点是真正的对社会的贡献?

读完这本书,让我本来条理清晰而且内心坚定的许多东西变得混乱不堪起来,也许这不是坏事。

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讽刺。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要写好有体验、有见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读后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读后感[1]”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了解,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果要读的是议论文,要弄清它的论点(见解和主张),或者批判了什么错误观点,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启发,还要弄清论据和结论是什么。如果是记叙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故事发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还要弄清楚作品通过记人叙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节使人受感动,为什么这样感动等等。

只要认真读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读后感的方面很多。如对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写成读后感,对原作其他内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写成读后感,对个别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写成读后感。总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内容,只要你对它有感受,都可能写成读后感,你需要把你所知道的都表示出来,这样才能写好读后感。

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许多感点,但在一篇读后感里只能论述一个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紧接着便是对这些众多的感点进行筛选比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写来又觉得顺畅的一个感点,作为读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论证成文。

既然读后感是由读产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叙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实,有时还要叙述自己联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话,读后感中少不了“叙”。但是它不同于记叙文中“叙”的要求。记叙文中的“叙”讲究具体、形象、生动,而读后感中的“叙”却讲究简单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学写读后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叙述不简要,实际上变成复述了。这主要是因为作者还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点,所以才简明不了。简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简还要明。

联想的形式有相同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同性)、相反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反性)、相关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关性)、相承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承性)、相似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似性)等多种。写读后感尤其要注意相同联想与相似联想这两种联想形式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