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复戡龙文 《朱复戡艺术研究文集》第二辑出版

2017-09-0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回望二十世纪的艺术天空,可谓群星璀璨,熠熠灼目.在这群星争辉的天幕上,有一颗本该耀眼的明星,却似避于遥远的天边,少为众人瞩目.他就是金石诗书

回望二十世纪的艺术天空,可谓群星璀璨,熠熠灼目。在这群星争辉的天幕上,有一颗本该耀眼的明星,却似避于遥远的天边,少为众人瞩目。他就是金石诗书画印俱佳的一代艺术大师朱复戡。

是的,业显而名隐,朱复戡成为一代“寂寞大师”。

究其原因,客观上,朱复戡少年成名,青年辉煌于二三十年代的上海十里洋场,而中年避战乱,即离开沪上,颠沛流离,历经坎坷磨难,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在近花甲之年,又迁居山东,尤其是在艺术生命处于成熟的黄金时期,遭逢十年浩劫,成为“专政”对象,羁于岱麓,离群索居,几近被人遗忘。

主观上,朱复戡一生自甘寂寞,不求虚名,正如张大千先生所言,“君以懒散成性,不求虚声,故不作公开展览。”七八十年代朱复戡曾不厌其烦地教导弟子们要不慕虚名,情真意切地说:“享名容易,饮誉难啊。

”并严厉地对弟子约法三章:“一是取法乎上,二是不慕名利,三是作品勿轻示人。舍此便非我家子弟。”由此,可见朱复戡先生在艺术修行上的严谨高迈、内在、内敛和淡泊。

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一位纯粹的艺术大师悄然离去了,而此时,商业大潮却汹涌而至,艺术世界几近变成炒作者的天堂。大师朱复戡连同他近一个世纪的艺术创造,顺理成章地脱离了大众的视野,正如朱复戡生前所言,只有“忍将敝帚置高阁”。

可是,问题就来了。这样一位横绝一世的艺术大师,以及他呕心沥血创造的丰富而卓著的艺术成就,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掩没于历史的尘烟之中,再也不为更多世人所知了吗?若此,那将是中国乃至于世界文化艺术的巨大损失,岂不痛哉!

值得庆幸的是,身后自有护花人。秉承朱复戡先生的遗愿,朱夫人徐葳女士经过反复考察、分析遴选,将大师的金石书画刻作品、著作、遗物及名人墨迹等一千二百余件捐献给济宁市人民政府。经过朱复老在济宁的弟子及有关方面的努力,济宁市建立了朱复戡艺术馆,用于收藏并展示朱复老这批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随后,又成立了朱复戡艺术研究会。至此,山东济宁实际成为了弘扬、继承朱复戡艺术的大本营。时人多有不解:朱复戡先生既不是济宁人,又没在济宁工作、生活过,其遗墨、著作、遗物等何以留在济宁?其艺术馆、艺术研究会又何以建在济宁,且成为朱复戡艺术研究的中心呢?实在说,这与朱复老在济宁的弟子有关。

济宁之所以能拥有这样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而且使朱氏艺术在济宁扎根、开花并蔓延至全国,有三点在历史上将会被记住:一是朱复老生前多次来济宁参加活动,实地考察,传道授业,先后培养了李味光、陈孟中、潘汉箎、刘承闿、徐叶翎、段玉鹏、冯广鉴、孙征禄等一批得意门生,他们得朱复老真传,在学习、继承朱复戡艺术的创作实践中,秉持朱复戡书法艺术的理念,深研朱氏艺术的精髓,其书法、篆刻艺术创作水平达到了相当的高度,造诣骄人;二是朱复老夫人徐葳先生慷慨大义,将大师的遗作、遗物捐赠给济宁市,济宁市政府建立了全国唯一的朱复戡艺术馆;三是以冯广鉴先生为会长,段玉鹏、徐叶翎、齐开义、张文康为副会长,乌峰、谢长伟为秘书长的朱复戡艺术研究会,在文献史料的挖掘整理出版以及朱复戡艺术理论研究方面,做了大量扎实细致的具有基础性、开创性的工作,为朱复戡艺术理论研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事实上,理论上的研究和实践上的继承,已经成为朱复戡艺术在济宁乃至于在全国振翅高飞的双翼,二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

朱复戡艺术研究会成立十年多,研究会同人为弘扬朱派优秀传统艺术,殚精竭虑,废寝忘食,克服人手不足、资金匮乏等重重困难,做了大量的搜集、整理、挖掘、研究工作,使朱复老生前束之高阁的及流散于民间的大量遗墨陆续面世,先后由山东文艺出版社、人民美术出版社、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了《朱复戡墨迹遗存》行草诗词卷、行草书札卷、篆书卷、行草书卷、论书卷、手札卷,《朱复戡篆刻集》,《朱复戡艺术馆馆藏作品选》,《朱复戡艺术研究文集》,《菉绮阁课徒书札》,《朱复戡金石书画》等十多卷(本)图书。

组织全国的数十位专家、教授相聚济宁,召开朱复戡艺术研讨会。还先后在《书法》、《中国书法》、《篆刻》、《书法报》、《中国书画报》、《书法导报》、《羲之书画报》等报刊编发朱复戡书法篆刻专刊十多次,刊发朱复戡艺术研究文章十多篇。

去年为纪念朱复戡艺术研究会成立十周年,又举办了高规格、高水平的全国名家书画邀请展,出版了作品集。这些工作,无疑对弘扬、继承、宣传朱复戡大师及其艺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功不可没。

仅就朱复戡艺术的研究而言,除组织全国性的研讨会以外,已于2007年由朱复戡艺术研究会编辑、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了《朱复戡艺术研究文集》,收录论文29篇。另一部研究专集《朱复戡艺术研究文集》第二辑业已编排完毕,收录论文41篇,即将付梓面世。

读罢这两部研究文集,明显的感觉,一是朱复戡先生在全国范围内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朱复戡及其艺术成就从前些年较为沉寂的局面走出来,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书法界、理论学术界人士所认识、所关注;二是朱复戡艺术的研究队伍不断扩大,由原来以朱复老的弟子为主,逐步扩展到书法界、学术理论界,地域上也由济宁、上海延展至全国各地,一支朱复戡艺术研究队伍逐渐清晰地显现出来;三是在研究的广度上有了多领域、多侧面的拓展;四是在研究的深度上呈现了由粗到细、逐步深入的理论探讨态势。

研究者或就朱复戡艺术的地位给予评价,或对朱复戡艺术的总体风格予以把握,或就朱复戡艺术的某一个门类进行探讨;更有论者运用现代艺术理念从全新的角度对朱氏艺术进行解析,或者重点阐释朱复戡艺术的当代价值,或者针对当前书法创作现状与弊端以朱氏艺术理念加以诊疗与矫正。朱复戡艺术研究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令人振奋,可喜可贺。

首先是广度,研究和探讨涉及到了朱复戡艺术的广阔领域。

一,研究铺展到各个艺术门类。由于朱复老一生在金石诗书画印诸艺术领域均有很高的建树,因此研究铺展到了书法、篆刻、绘画、诗词、青铜器、书论、碑学帖学研究等各个门类。有的论文还就某个门类里的一个部分进行聚焦研讨,使研究更为细化,如书法中有的论及大篆、小篆,或专论行草书或专论草书;篆刻中除论篆刻艺术外,还涉及到了篆印和边款艺术。二,对大师成长历程的梳理与归纳。三,对朱复戡艺术成就的源头、要素、成因等进行探微。四,对朱复戡遗世独立的人格即精神世界的探索。五,对朱复戡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的研究,等等,可以说对朱复戡艺术的研究已全面铺开,方兴未艾。

其次是深度,朱复戡艺术研究逐步向纵深开掘,且已呈现出相当可观的理论深度。

综合这两部研究论文集,感觉各家都怀着对朱复老及其艺术的崇敬与感佩,以不同的方式及路径,走进朱复戡大师的艺术世界里,面对满目琳琅,品评赏析,发微探幽,不同程度地触摸到了朱复戡艺术的深层实质。择其要者,略述一二:

其一,对朱复戡大师在二十世纪的地位进行定位。

多数论者将朱复戡放在二十世纪群星璀璨的艺术家行列里,从纵向发展与横向比较中,对其艺术造诣进行理性的客观分析研究,确定朱复戡为金石诗书画印俱佳、尤以行草、篆书和篆刻成就最为卓著的艺术大家;其书法篆刻个性鲜明、风格迥异,是具有独特艺术面貌的书法大家;是学识渊博、融会贯通、开宗立派的一代艺术大师。

其二,对朱复戡艺术的整体风格和美学特质作出总体把握。

对于朱复戡艺术的总体风格和美学特质,虽然各家表述不一,但大体趋向一致,那就是:厚重浑穆,沉雄劲健,朴茂古雅。赵一新将朱复戡金石书法艺术审美观的核心内容概括为“以字法规范为必须基点的‘密厚’(‘华茂’)和‘变化’而‘飞动’。”王庆利认为朱先生的书法有两个突出的特色:“一是蕴含之‘厚’,一是造境之‘朴’。”齐开义指出朱复戡书法的审美取向“是对于雄浑豪放书风的张扬与追求。”冯广鉴研究认为,朱复戡书法“由碑入帖,以帖润碑,碑帖相融”,“形成自己独具的金石气象浓郁,苍茫浑穆,沉雄劲健,险绝夺人,法度严谨,内涵丰富,韵味无穷的书法风格。”白爽指出,朱复戡先生“中年以后,书法篆刻创作中,已完全游离了海派华丽堂皇的气息,取而代之的是大朴不雕、大象无形的通脱面貌。”这些论述,无疑都从宏观上抓住了朱复戡艺术的本真。

其三,对朱复戡艺术成就的分类研究。

篆刻

对于朱复戡先生“自立门户的篆刻艺术”,范正红、王庆忠等将其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认为早期为融纳流派印风时期,以追仿吴昌硕、赵子谦为起步;中年为自己风格的形成期,力作《为疁城汪氏刻百钮专集》完全脱离吴、赵路子,形成自己直追三代、高古、挺秀、浑厚的鲜明风格;晚年为艺术风格的成熟期,作品更为苍茫、朴厚、古拙、老辣。赵一新称,“篆刻大体经历了平稳求险诡、险诡反平凡和平淡寓险诡的三阶段。”认为,“策划较大幅度的‘疏密开合’是朱复戡篆刻从大篆的玺印开始推广到汉篆印章而自成一家的艺术重点手法。”翟胜亮从朱复戡古玺入印文字的取法、古玺印化的具体手段,深入研究了朱复戡古玺的印化方式。王庆忠从字法、章法、刀法三方面探讨了朱复戡篆刻的特点,认为其作品“食古而化,朴拙而不失灵动,整饰而能得天真。”

篆隶书

冯广鉴、齐开义、乌峰论述认为朱复戡大篆与隶书的主要风格是:“阳刚雄健,浑朴厚重,端庄严谨”,“充溢着浓郁的金石之气,正大堂皇的庙堂之气,铮铮不拔、不媚世俗、刚正不阿的浩然正气。”王璨将朱复戡篆书分门别类地进行了探讨,从而显现出其较强的个人风格和独特的审美取向,“以篆书时代典雅庄重的类型为本体,突出篆书的庙堂之气”,“形成了金石气和书卷气兼备,书写性与装饰性并重的艺术特点。”郑权称“其金文喜作商末周初之体”,“追求一种雄强粗犷的阳刚之气和奇崛拙朴的原始之美。”“所表现出的是金文最本质的狞厉稚拙、雄浑敦厚的古朴之美。”

行草书

朱复戡先生行草书成就卓著,研究探讨的文章也相对较多。“草由篆出”是朱复戡的重要艺术理论与创举,也是众多文章论及的内容。认为“以篆入草”,“由篆而出的笔墨语言和符号”是“对二王系行草书的独创性贡献”。(冯广鉴、齐开义、乌峰)“朱复戡‘以篆作草’。重用笔,重点画,重结构,重气势,追险绝。”于行草书,“朱复戡一生崇尚扎实厚密。”总体风格是“雄浑古穆。”“以‘堂正’为个性核心,而不再‘变化’到‘欹侧’”,“明显特色是一丝不落‘轻巧取媚’,虚实开合概念贯穿于章法、字法及笔法。”(赵一新)“以实虚、反差、收放、贯气诸因素形成作品之精、气、神。雄强、劲拔、茂密,富于阳刚之气。”(于茂阳、刘宗超)还有论述称朱复老为“墨线编织大师”,通过笔画分析,深入细致地研究了朱复戡先生书法作为“线条艺术”的鲜明特色。(乌峰)

书学思想及帖学研究

朱复老没有专门的书学论著和系统的帖学研究著作,其主要书学思想和帖学研究成果散见于碑帖的题跋、点评、诗词及课徒的讲解之中。李庶民从胸怀大志、做人为先、由篆入草、入古出古、重金石气、尊崇二王等多个方面,梳理、归纳了朱复戡的书学思想,并以“艺术创作要脱离群众,逍遥法内”作为其书学思想的总喻,认为“书学思想是其艺术人生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片言只语往往能度越时流,别开蹊径;鳞玉散珠,能见广博深度,不同凡响。”李佳则通过对朱复老论书题跋的梳理,从“以史筑基,穷源竟委”“去伪存真,品第瑕瑜”“纠其草法,厘定帖文”三个方面归纳了朱复戡帖学研究方面的成就,认为其虽然没有系统的帖学论著,“但在他看似零散的书论和帖学跋语中亦可窥得其眼界之高迈、考据之精深、品鉴之独到,寓史料、法帖源流与版本优劣、书法美学于其间,虽短札片纸,亦能高屋建瓴,发人深思。”

诗词

樊英民、石羽等对朱复戡现存的诗词创作进行了梳理和研究,归纳了不同时期所写内容、思想情感及其艺术特色,为人们打开了又一扇认识大师的窗户,从另一侧面去阅读大师丰富复杂的内心感情世界,感受一代艺术大家的博大胸襟、赤子情怀,领略其简约凝练而直抒胸臆、雄健清俊而充满阳刚之气的艺术特色。

其四,对朱复戡艺术的源头、来历、成因进行分析探讨。

这包括在其漫长的艺术道路上,由何处发端,经过哪些磨练,浸润于哪些领域,融汇糅合了哪些古代经典元素,经由自己全面的学养和独到的美学见解,最终另辟蹊径,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貌,等等。发端石鼓。侯学书通过张美翊致朱复戡的信函等史料,对朱复戡临写缩刻、研究《石鼓文》的诸多细节进行了缜密的考据,呈现了朱复戡对《石鼓文》的钟爱和追摹。“石鼓文铺就了朱复戡先生的书学入门之路,并在日后的书法、篆刻以及书学理论中,成为其得以融会贯通、兼收并蓄的重要根基。”(张鑫淼)大篆“由吴派弟子专情于《石鼓文》进而深探大篆,并由此确立其基本书法语言,逐渐形成了自己重建筑美、旋律美、节奏美的大篆书法创作格局。”(冯广鉴、齐开义、乌峰)

上溯三代吉金。“朱复戡学篆书从《石鼓文》、《毛公鼎》入手,对《大盂鼎》体悟颇深,后又得益于秦诏版、东周齐鲁金文的奇肆、茂密、劲健。”(孙景宇)“作金文,主要取法殷商晚期和西周时期,取法齐鲁型和中原型。”“金石学的研究是他篆书高古肃穆、卓尔不群的至关紧要的因素。

”(郑权)张爱国认为,朱复戡的书印创作“特点是直接三代的‘探源’、‘寻根’”,“力追古意。”而寻绎其用意,“他是要将传统书法的源头贯通,学习取法最初的、最基本的、最具原则性方法和规范,也就是中国书法的‘理’与‘法’。

” 碑帖融合。多家论及朱复戡书法艺术“碑帖融合、别开蹊径”的路子,“由碑入帖,以帖润碑,碑帖相融。”(冯广鉴)“一方面沿着碑学的路子继续开拓,一方面又在践行二王文人书法优秀的传统”,“兼具金石气息与文人的书卷之气,把自然形成的碑版金石趣味与线条的抒情意识进行了完美的结合,用笔狠、重、深、涩,如同浇铸,点画的华丽典雅,纵横贯通,则又使作品充满了极为流畅的意蕴,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碑帖融合。

”(郑培亮)“草书以晋人为底,明人为变,复融入篆籀的格趣,包含了太多的艺术信息。”(白爽)“朱先生草书宗法张芝、二王、张旭”,“又将金石、碑版、篆籀之意融入”,“得金石碑版之厚重刚健;得帖之婉转流利,刚柔相济,虚实相生,蹊径独开。

”(张爱国)“将碑的金石气与帖的灵动感有效结合,熔篆、草于一炉。”(张鑫淼)对于朱复戡金石书风的成因,王璐还归结为受到了吴昌硕、张美翊的深远影响。

总之,各家论述从不同的侧面研究概括了朱复戡艺术的来历及形成,都能切中肯綮。

其五,对大师的成长历程进行梳理归纳。

多篇文章从朱复戡先生少年成名、中年坎坷到晚年再度辉煌的艺术磨砺,较全面地梳理了一代大家成长、成熟直至攀登巅峰的艺术与品格的修炼过程。比如,早年吴缶老的奖掖、提携、指点,对其篆刻直至对其艺术道路的指引;通过对《菉绮阁课徒书札》的分析归纳,探讨恩师张美翊先生对朱复戡艺术、学养以至于人生修为等全方位的教诲和培育;与同辈艺术家张大千、刘海粟、马公愚、沙孟海等的交往与翰墨交谊对其艺术生涯的影响;自我优良习惯的养成对攀登艺术高峰的保障,等等。

其六,朱复戡艺术对后世的影响及其当代价值。

盛诗澜从草书要有法度、草书要有金石气、草书要有学术性、草书要有实用性四个方面概括了朱复戡的草书观,并针对现代书法观念的变化及草书创作中的弊端,着重阐述了朱复戡草书观的当代价值:正本清源,回归理法,锤炼线条,拓展内涵。

再次是角度,朱复戡艺术研究呈现出了全新的角度。

可以看到,有一些研究冲破了传统的模式,从新的视角对大师的艺术创作进行观照,或采取新的切入点走进大师,给朱复戡艺术研究吹来一股清新别致的气息。例如,借鉴西方现代艺术学、现代哲学理论从全新的角度解读朱复戡艺术。

乌峰借助苏珊·朗格的艺术符号学理论,通过对朱复戡行草书的艺术符号即笔墨语言、线条语言、结构语言进行解析,从而破解朱复戡行草书的抒情性密码,虽是外来理论,却将朱复戡行草书艺术抒情性的重要节点解析得清晰可辨,不仅研究的角度新颖,而且达到了一定的理论深度。

再如,冯广鉴从大师的精神境界与其艺术造诣的内在关联,来理解大师及其艺术,亦辟出了不同的研究角度。还如,王璨用类型学的方法对朱复戡篆书艺术进行归纳分析,探讨其不同篆书类型的特点及相互关系,以及不同时期的变化轨迹,并由此分析朱复戡篆书艺术的审美取向。

另有将张美翊给朱复戡的课徒书札放在文艺文献学的视野之下,把《菉绮阁课徒书札》作为文献研究对象,进行分类、归纳和整理,将书札所包含的信息更为直观地呈现在人们面前,也更加有助于张美翊、朱复戡的个案分类研究和二人之间关系的研究。

以上既是述要,总会挂一漏万。只有细读诸家论述,方能有助于走进朱复戡这座奇异的山峰,去领略那旖旎的无限风光,栉沐其绚丽多彩的艺术光辉。

朱复戡,耸立于二十世纪的一座艺术奇峰,蕴藏着丰富而奇诡的艺术宝藏,对其进行开掘和研究,必将使其放射出应有的煌煌光华,照耀后世,启迪来者。

(此文系应邀为《朱复戡艺术研究文集》第二辑所写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