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青松真相】北大教师夫妇隐居深山11年他们的隐居生活解析

2017-05-1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王青松现年54岁,原籍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五头镇河北村.1974年,在五头公社高中读高二,被选拔到信阳地委当机要员.1979年,考入北大国际政

王青松现年54岁,原籍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五头镇河北村。1974年,在五头公社高中读高二,被选拔到信阳地委当机要员。1979年,考入北大国际政治系。1983年,又考上北大法律系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

张梅现年42岁,北京市人,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分配到北大任教。夫妇俩为什么隐居?为什么重新回归社会?记忆力超群,一段古汉语没标点,看一遍就能背下来

在北大国际政治系1979级的58人中,22岁的王青松因为入学前是河南信阳地委机要员,一进校就被任命为团支书,说话做事有板有眼,西装革履,像个国家干部模样。睡他上铺、小他6岁的唐师曾在撰写的《我钻进了金字塔》一书中调侃:“他举手投足透着重权在握的稳重,自然更让我们敬重,乃至晚上我睡觉翻身都轻手轻脚心怀敬畏。”

唐师曾继续写道:国际政治系有《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课,老师课上说“选举是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赶巧这时团支部改选,我们半开玩笑地行使了一把民主,不想真把王书记选下去了。事后我们都挺后悔,觉得玩笑有些过火。以后又知道王青松懂中医会看病,还能推算未来,我们更加敬畏。

1990年12月,我要去巴格达卧底,等待海湾战争爆发。行前,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的朋友请王青松给我算算命,王青松精通老庄,传授气功养生,当时已经很著名。老王看了我半天,说:“车祸不断,但无大碍。”果然灵验。

王青松是洛阳农村的高中生,怎么能进入信阳地委机要局?王青松对同学们说:“机要局不要干部子弟,也不要当地人,怕社会关系复杂泄露机要信息。要的人记忆力要好,一段古汉语没标点,让你看一遍就得背下来;还有,记电话号码,我一天能把500个电话号码记住,并对号入座知道是谁的。”有如此超群的记忆力,他的学习和考试易如反掌。

但他仍然学习十分用功,每天后半夜方肯归宿。报考北大时,他犹豫是考国际政治还是法律,问信阳地委的同事,同事说:“你看是检察院上我们这儿汇报工作,还是我们到检察院汇报工作?”王青松一下子恍然。本科毕业后,他发现法律系好找工作,又报考了法律系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

“气功热”兴起,传授气功,徒众数以万计,王青松进入北大后爱读老庄,1985年兴起“气功热”,他开始在北大传授气功,成了北大气功协会的明星。法律系看他影响大了,让他为系里创收,在外开设气功班,徒众数以万计,每周每人收费10元。

“气功热”不仅让王青松有了名声,还有财富。而且,后来成为他妻子的张梅,就是当时来气功班凑热闹的气功学员,刚刚从北京外国语学院毕业,分到北大任教,北京人,比他小12岁,他在人群里一眼就看到她“气质好”。1990年后,他一下子从顶峰跌落,在学校的境遇也急转直下。“当时,我报考哲学系汤一介先生的博士生,单科和总分都考了第一名,学校竟然不予录取。第二年转考法律系,依然不录取。”王青松说。

王青松考博成绩那么好,竟然不被录取,为什么呢?网上博文和报道都没交代,于是香港媒体就八卦王青松有政治问题。真相到底是什么?不得而知。不管是什么原因不被录取,不被录取都是他隐居的原因。一步步走向深山,走向隐居。王青松说:“我后来也不断问自己,如果当时读了北大的博士,会不会后来的路就不同了?”妻子张梅很坚定地说:“你内心里总会走到这一步的。”

王青松感到压抑,“为了呼一口新鲜空气”,1994年,夫妇俩搬到北京与河北交界处的山区居住,租了农民10亩地。距市内太远,去北大上一次课要坐5个多小时公交车,耕地就无法照管了,于是妻子张梅在1998年毅然辞职,而他也在2000年后脱离北大。张梅为什么辞职?张梅后来说:“因为学校评职称,我工作5年了没评上讲师。后来要求教师学电脑,我最反感机器,干脆就不干了。”

王青松说,他俩最早计划在洛阳老家归隐。1993年到1995年间,夫妇俩每年暑假都回洛阳市新安县老家,为归隐做准备。按照自己的理念,烧制“更加有益于养生”的青砖青瓦,依傍过去的旧窑洞盖起了新房;还在村里租了几亩地,不施化肥,不打农药,这被乡亲们传为奇谈;还在镇上买好了商铺。后来夫妇俩放弃了归隐老家的计划,也许和乡亲们住在一起不算真正的归隐吧。

在北京与河北交界处的山村,两个北大老师不教书反而到村里来种地,而且过着与众不同的“洁癖”的生活,村里人都觉得这夫妻俩是神经病,便白眼相加。为了寻求更宁静的栖息地,夫妻俩远离村民,走向大山更深处,从此与世隔绝。

每当亲朋好友向张梅的父母问询其女儿女婿,他们都回答“出国了”。王青松说:“有一天放羊到这片山沟里面,觉得这儿真是为我们准备的。我们就把这2500亩山都租了下来,租期50年还不到20万元。”

这里在1976年以前曾经有23户、70多口人,还有一个小学校,小学老师带着十来个年龄不等的孩子,后来就都搬迁了。王青松夫妇租赁后,耕地已荒芜,但轮廓还在,就重新垦荒,垦出40亩地,种上了玉米、高粱、谷子、大豆、芹菜、白菜,还有桃树、杏树、枣树、苹果树,养了几头猪,十几头牛,几头骡子,几百只黑山羊,还有鸡,还有狗。种植、养殖完全是纯天然,不用化肥农药,不用配合饲料,自给自足,全是有机食品。

羊圈旁边有石磨、石碾,一家的食粮和牲畜的饲料,都是碾的、磨的。他俩要把这2500亩荒山建成一个纯天然的王国。王青松说,这山里的污染,就是偶尔飞过的飞机和从山外进来的人。飞机阻止不了,山外的人则尽可能少来。2500亩荒山,夫妇俩照顾不过来,不得不从山外雇了十来个当地农民,白天在山里帮他们干活,但不能抽烟,晚上也不能住在这里,雇工吃过、用过的东西每天都要全部带走。

他甚至说:“他们在山里给我干活是带入污染的,第一年应该给我钱,第二年互不相欠,我应该在第三年再给他们工钱。”为了防止机动车废气污染,山外的车辆不准进入山里,平时采购物资、外送物资,都是他和雇工们用担子挑进挑出。

夫妇俩很少出山,需要采购物资和办事时才出山,他每年也只去附近的县城三五次,妻子张梅这些年只出山两次。过自然生活、防止污染,已经成了夫妇俩的理念,王青松说:“往山外每走一步,就会多受一部分辐射;每进来一个人,就会多带进一部分污染。”山里至今不通电,没有电视,没有网络。刚进山时晚上点蜡烛,后来用一种太阳能灯,白天晒太阳充电,晚上照明。

一家人的生活日用品,除了食盐是从山外买的,其余全部是自产。洗涤不用洗衣粉、肥皂,用草木灰、皂荚;刷牙不用牙膏,用盐水;筷子是用秸秆制的一次性筷子。住室,严禁任何外人进入,每当来访者提出参观他的住室,他都礼貌而坚决地拒绝。因为“外面的人吃的是沾过农药、化肥的粮食,身上有一种味儿,好几天才能散尽,对我们污染很大”。就连北京城里的岳父岳母偶尔前来探望,也只到过离他们住室15米远的地方。

房子,是夫妇俩喜欢的老家的房屋样式,是专门从老家请来工匠、拉来砖瓦建材,在此依样建的。回老家请工匠、拉砖瓦,王青松都自带饮水和干粮,没在亲友家里吃过一口饭,怕吃进去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