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如归去:盘点那些现代社会隐居深山的奇人

2017-08-1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黄河新闻网科教频道讯(邢康丽)早在千余年前,陶渊明就曾在<归去来兮辞>中发出"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的慨叹.在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归隐深山似乎只是人们倦极而生的一个避世的梦.但仍有一些奇人,因种种原因遁世而去,或隐居深山,或归隐田园.今天笔者就为读者盘点一下现代社会那些隐居深山不食人间烟火的大神.奇人为续写红楼梦隐居深山11年 自认是宝玉"深山自有孤独者,逍遥自在点石间.续写红楼后半部,了却世间情与爱."这是隐居岳麓山11年的唐国明对自己的写照.

黄河新闻网科教频道讯(邢康丽)早在千余年前,陶渊明就曾在《归去来兮辞》中发出“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的慨叹。在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归隐深山似乎只是人们倦极而生的一个避世的梦。但仍有一些奇人,因种种原因遁世而去,或隐居深山,或归隐田园。今天笔者就为读者盘点一下现代社会那些隐居深山不食人间烟火的大神。

奇人为续写红楼梦隐居深山11年 自认是宝玉

“深山自有孤独者,逍遥自在点石间。续写红楼后半部,了却世间情与爱。”这是隐居岳麓山11年的唐国明对自己的写照。

2002年10月,唐国明在在岳麓山的向阳坡上租了一间小屋,这间小屋只有8平方米。唐国明就在这里独自居住了11年,潜心研究《红楼梦》。每天早上八点起床,洗漱后看书,中午下山打饭,短暂午休,下午和晚上都是创作,直到深夜。这就是唐国明一天的安排。11年来,他几乎从未离开过这里。

唐国明隐居的念头起源于《红楼梦》。14岁时,他第一次看到《红楼梦》就哭了,因为他认为自己就是书中的宝玉。高中毕业后,唐国明并未参加高考,而是在家待了五年,天天看书。之后他考入长沙某自考大学,毕业后也仍未找工作,而是选择上山隐居。据他而言,“我注定就是要搞文学搞创作的。”

隐居生活非常清苦,尤其唐国明并没无经济来源。他只能有时找家里要点钱,或是下山摆摊。他很长一段时间每天只吃一顿饭,100块钱能花大半个月。

现在唐国明最大的心愿,就是将自己所写的《红楼梦》后20回出版。这13万字,是他隐居11年唯一留下的东西。

“古墓奇人”隐居深山墓地23年 只愿山中满桃树

75岁的陶少堂住在新洲深山之中,更为奇特的是,他住在一座“古墓”之中,一住就是23年。

这位“墓中人”的住处是一间10平方米左右的小屋,用石头和泥土砌成,里面放着木床、木柜,还堆着柴火。屋里没有通电,唯一的“电器”是手电筒。老人介绍,这里原来是一个长宽都是两米的坟墓。墓主人的骸骨原来就在他现在的床边。

陶少堂多年前选择隐居,其实是出于无奈。他幼时即父母双亡,跟爷爷住在一起,也养成了他孤僻的性子。14岁时,因与家中表兄弟争吵,他一气之下远走他乡,再未回过老家。多年来他一直居无定所,颠沛流离。直到有一天,他在山上挖药材时发现了深山中有几座无主墓穴,便在墓穴中搭棚盖屋,定居了下来。

深山中有树,有水,有野兔,也有饿狼,但老人多年来早已习惯这种回归天然的生活。一直以来,他都靠种果树、养蜜蜂和家禽为生,喝山泉水,点煤油灯,日子简单却有滋味。现在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要在墓中一直住下去,用余生在荒山上栽满桃树”。

“山顶洞人”山洞生活20年 飞檐走壁昼伏夜出

“山顶洞人”封明山住在陕西岩屋沟一处峭壁的山洞内。

从一条小路顺沟向山里步行,沿路满是蝴蝶、蜜蜂。越往里走路越窄,最后变成了一条羊肠小道,也就一脚多宽,周围都是野草、山石。左边的山壁上有三个洞穴。在最上面的那个洞穴口有一扇木栅栏门,这就是封明山的住所。

洞穴内很平坦,面积大约有20平方米。洞口处用石头垒起了门窗,远看颇像陕北的窑洞。洞旁边用树干竹竿做成的架子上,搭着一些破旧的衣服。封明山所居住的洞穴目测距沟底约为50多米,山壁陡峭,常人很难攀爬上去。

封明山平时进出山洞都是靠“飞檐走壁”,手扒岩壁,脚踩着峭壁上的许多小洞,很快就攀缘进他的“卧室”。 这个山洞是他小时候玩发现的,20年前他就搬进了这里,自此安家。

据村民介绍,封明山经常到附近的村子要吃的,光要生的玉米、土豆之类,自己拿回去到山洞去做,而且一般都在晚上出来,再摸黑爬回山洞。

“都市洞居人”隐居破砖窑 终日拉琴看报读诗

“没饭吃我不怕,只要能拉琴,我就很高兴。”郑州一位48岁的拉琴狂人老张为图清净,独身一人搬到西流湖边的一座废弃砖窑内,只与音乐为伴。

老张栖身的砖窑,里面十分昏暗,只有砖窑顶有一个直径大约1米的豁口,透出模糊的光线。窑洞内有一处地铺,旁边堆着一些落满灰尘的杂物。正对砖窑口的洞壁下,摆着几张捡来的小木桌和方凳。地面上摆着洗净的锅碗瓢盆。旁边还有一个2米来宽的深坑,里面堆满垃圾,一刮风便尘土飞扬。

尽管生活环境很差,但老张总把自己收拾的很整齐。附近的居民总能看到他穿着礼服,戴着眼镜,神情专注的站在湖边拉琴。总有人把他误认为是来采风的艺术家。

老张不仅会拉小提琴,还会拉二胡。没有人教他,都是自学的。有时候还听到他边拉边唱,特别陶醉。老张喜欢看书、读报,喜欢念诗。一个红色的收音机,走到哪儿都带着。虽身居砖窑,却对外界的事很了解。

老张的砖窑里没有自来水和电,他每天都要去西流湖打水喝,在湖边的空地种豆角、茄子、南瓜等蔬菜。他说自己不喜欢被人约束,所以从未找过固定的工作。手里没钱的时候,就出去打几天零工,买些米面油和生活必需品,回来继续“隐居”。

80后小夫妻隐居深山三年 建实验室自给自足

“你耕田来我织布,你挑水来我浇园”,这句唱词非常贴切的形容了一对年轻的艺术家夫妻现在的生活。

唐冠华和邢振这对80后小夫妻来自山东青岛,他们在崂山清凉涧辟了几块地租了一个小院,还利用一间已倒塌废弃的石屋建起一间实验室,打造起了自己的理想国。种菜养鸡、穿衣吃饭、油盐酱醋,一切都是自给自足。这样一过就是三年。

在搭建这座山间实验室时,唐冠华实在耗费了不少脑细胞,比如收集塑料瓶子制作保温层、用钢筋一次次做实验。邢振也开发了很多实验生活用品,像剥麻纺线、手工香皂、鞋子和衣服,两个人甚至还学会了钻木取火。实验室并不简陋,反而有许多现代化装置,都是他们自主设计的,有发电机、污水净化器,甚至还有滚筒洗衣机。

他们隐居深山不是想自虐,也不是躲避现世,目的很简单:在山中自力更生,观察和反馈遇到的问题,并让更多人理解他们“生态环保”的生活理念,真正实现“世外桃源”的田园生活。

“5年内,我们要出一本覆盖建筑、能源、农业和油、盐、酱、醋、糖等日用品简明制造工艺的技术读本《生活必需品自给自足手册》。”唐冠华说,他们俩的终极目标,就是建立一个自给自足的生态社区。(资料参考《三湘华声全媒体》、《武汉晚报》、《东南商报》、新华网等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