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曼百家讲坛武则天 百家讲坛蒙曼讲武则天(五)冲击后位

2018-07-3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那么,李义府与武则天是什么关系呢?他为什么要支持武则天?其实,李义府和武则天没有任何关系.他这样做,完全是为了讨好皇帝,保住官位.武则天只是他手里的一张牌.无风不起浪,事情的起因是李义府的工作调动问题.蒙曼百家讲坛武则天 百家讲坛蒙曼讲武则天(五)冲击后位王德俭的脖子上长了一个很大的瘤,人又狡诈多智,所以别人就把这两个特征结合起来,叫他"智囊"."智囊"把这个事情的前因后果听了之后,就给李义府出主意说:他是说,皇帝现在想立武昭仪做皇后,为什么不把这个提案拿出来呢,是

那么,李义府与武则天是什么关系呢?他为什么要支持武则天?其实,李义府和武则天没有任何关系。他这样做,完全是为了讨好皇帝,保住官位。武则天只是他手里的一张牌。无风不起浪,事情的起因是李义府的工作调动问题。

蒙曼百家讲坛武则天 百家讲坛蒙曼讲武则天(五)冲击后位

王德俭的脖子上长了一个很大的瘤,人又狡诈多智,所以别人就把这两个特征结合起来,叫他“智囊”。“智囊”把这个事情的前因后果听了之后,就给李义府出主意说:

他是说,皇帝现在想立武昭仪做皇后,为什么不把这个提案拿出来呢,是因为担心宰相不同意。现在你出面支持武昭仪当皇后,皇帝肯定龙颜大悦,他一高兴,你不就转祸为福了吗?李义府觉得这个主意可行。但是第二天任命书就要送到门下省,而当时皇帝已经退朝了,怎样能在任命生效之前见到皇帝呢?正好当天是王德俭值夜班,两个朋友一商量,决定由李义府代替王德俭值班,深夜叩阁上书,恳请废王皇后,立武昭仪。

蒙曼百家讲坛武则天 百家讲坛蒙曼讲武则天(五)冲击后位

在这些人中,许敬宗年龄最大,官阶最高,很快就成为领军人物。许敬宗是何许人呢?他是给李义府出主意的“智囊”王德俭的舅舅,和长孙无忌是一代人。说起来他的经历非常坎坷。隋末大乱之际,他的父亲许善心在江都政变中被叛军首领宇文化及所杀,许敬宗为了活命,在杀父仇人面前“蹈舞求生”,手舞足蹈,苦苦哀求人家饶他一命。

蒙曼百家讲坛武则天 百家讲坛蒙曼讲武则天(五)冲击后位

本来,人性就有软弱的一面,许敬宗这样做,我们也不是不能理解。可是,当时偏偏出了一个人物,经历和他相似,但气节可比他高多了。

这个人就是大书法家虞世南。虞世南的哥哥虞世基也面临着被处死的危险,虞世南一介书生,无法靠武力挽救哥哥的性命,只能跪倒在地,要求刽子手杀了他,放掉哥哥。同样是跪地求饶,这虞世南可就光彩多了,因此当时人就编了一句话,“虞世南匍匐请代,许敬宗蹈舞求生”,贬损许敬宗。

许敬宗虽然道德不怎么样,但是确实才华横溢,很快被李世民延揽到人才库里,成为秦府十八学士之一,和后来著名的宰相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共事。

太宗即位,许敬宗也当上了中书舍人。金光大道已经展现在面前,可是许敬宗一不留神,又滑下去了。出了什么事呢?贞观十年(636年),长孙皇后去世,轻佻的许敬宗竟然因为大书法家欧阳询长得丑,在葬礼上哈哈大笑。

这一笑也就笑掉了他头上的乌纱帽,被贬到地方去了。后来好不容易在高宗初年又混到了礼部尚书,没想到又因为把小女儿嫁给少数民族首领冯盎,就是后来的大太监高力士的曾祖,被人弹劾,说他贪财卖女,又被贬到了地方。

因为这样一些性格乃至人格缺陷,许敬宗的仕途起起落落,几十年过去了,当年的同僚都已经手握大权,而他只是个卫尉卿,虽然也是三品官,但只是一个负责皇帝车马的事务性官员,没有什么实际权力。因此他也是郁郁难平。

这样,以许敬宗和李义府为核心,一批以支持武则天为共同政治目标的官僚就集结在一起了。他们通过武则天的母亲杨氏,和武则天暗通声气,在外廷和后宫之间迅速建立起了一个反应敏捷的情报网,这个情报网的末端散布在外廷的各个部门,顶端则是野心勃勃的武昭仪和在背后支持她的皇帝李治。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立武则天为后的事,一时间成为大家关注的中心话题。长安县令裴行俭私下找到长孙无忌和褚遂良,议论说,武昭仪心术不正,她要是立为皇后,国家可就要遭殃了。这种私下议论马上被武则天的情报网探听到了,御史中丞袁公瑜迅速把这件事汇报给武则天的母亲杨氏,杨氏再传达给武则天,武则天再推动高宗作出反应。

很快,裴行俭被贬为西州都督府长史,也就是今天新疆的吐鲁番,远远地离开了政治中心。此后不久,武则天的首席支持者许敬宗升迁为礼部尚书。皇帝的巨手终于显示出了威力: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据《唐会要》记载,这天,唐高宗在退朝之后单独留下了四位宰相,说要跟他们到内殿商量一件事。这四位宰相是谁呢?第一位是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长孙无忌,第二位是司空、同中书门下三品李勣,第三位是左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于志宁,第四位是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褚遂良。

唐朝的宰相制度比较复杂。首先,有一些官职是法定宰相,比如尚书省的长官尚书令,中书省的长官中书令,门下省的长官门下侍中。在这之中,尚书令是正二品,中书令和侍中都是正三品。

但是,因为尚书令权力过大,从太宗朝开始,尚书省不再设尚书令,所以,尚书省的副职左右仆射就成为宰相,都是从二品。此外,还有一些人不担任三省长官,但是也可以经由皇帝的任命成为宰相。这些人要成为宰相,一般要加“同中书门下三品”,或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名号,就是说他们也和中书、门下两省的长官一样拥有决策权力。长孙无忌和李勣就都属于这种情况。

他们四个人就商量对策了,如果皇帝一会儿提起这件事,咱们应该怎么回答呢?有一个人提议:“长孙太尉当先言之。”

这个时候,刚才提议的人又说:“英公■,上之所重,当先言之。”英国公李勣是皇上非常器重的人,要不让他先说?

既然如此,那究竟应该由谁来出面向皇帝表达意见呢?褚遂良说了:“遂良躬奉遗诏,若不尽其愚诚,何以下见先帝!”他说,我是先朝任命的顾命大臣,如果我不竭尽全力的话,以后有什么颜面到地下面对先帝呢!褚遂良毛遂自荐自己要做这出头鸟。

另外,这番商量除了推举发言人外,还有一个意义,就是四个人在统一思想,统一口径。宰相们议论由谁来回应皇帝的问话,等于默认了一个事实:大家都反对立武昭仪做皇后,只不过是由谁来表达的问题。它隐含的意思是宰相们已经达成了共识。

在这种情况下,有一个人出来表态了,他不想参加到这个宰相同盟中来。谁呢?李勣。他不愿意掺和,可是他不明说,只说自己今天是带病上朝,现在实在支持不住了,一会儿见皇帝恐怕失了朝仪。因此,请求其他三个人帮他请个病假。说完之后,李勣就拍拍屁股走人了,留下其他三个人面面相觑。这和他们的预想不一样啊,但是人去不中留,只好眼睁睁地看着李勣走了。

皇后出自名家,先朝所娶。服事先帝,无愆妇德。先帝疾甚,执陛下手以语臣曰:“我好儿好新妇,今将付卿。”陛下亲承德音,言犹在耳。皇后未有愆过,恐不可废。臣今不敢曲从,上违先帝之命。

先看褚遂良反对废王立武的理由。他说了三个理由。第一个是观念上的理由:皇后必须出身于世家大族。这是魏晋南北朝以来的一个传统,皇帝总要和社会上最有实力的家族通婚,来加强自己的力量。他说皇后出自名家,这在他心目中是个重要优势。

相对来讲,武则天家是暴发户,因此她不符合条件。第二个是孝道的理由:按照他的话,王皇后是“先朝所娶”。中国讲究孝道,孔子说过,“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儿子为什么娶媳妇呢?是为了侍奉父母,接续祖先。

按照孝道,皇帝不能违反父亲的心愿,随随便便就把皇后废掉。第三个理由:皇后没犯什么错误。大家会说,皇后不是犯错误了吗,先是被指控杀死小公主,后来又被指控搞厌胜,怎么会没犯错误呢?其实,褚遂良所言透露了一个信息:虽然此前皇后已经因为这些指控受到处理了,但是处理只局限于后宫,没有经过法律程序。

因此仅仅是后宫的行政处罚,甚至仅仅是感情惩罚,高宗并没有把皇后的罪名公之于众。为什么呢?因为小公主死的这件事暧昧不清,皇后仅仅是嫌疑犯,后来因为双方都没有证据,所以就不了了之。

而厌胜这件事虽然按律当死,但是在实际处理中并没有执行,只是不允许王皇后的母亲进出宫廷,并且把她的舅舅贬往地方了。所以,皇后这两件过错的处理只波及宫中。这样一来,褚遂良不管是真糊涂还是假糊涂,至少他可以装糊涂,说皇后未闻有过。她没有过错,您怎么可以轻易把她废掉呢?

但是武则天可不是个知难而退的人。她想当皇后不是一朝一夕了,之前她做了那么多的工作,以她的性格,她怎么可能善罢甘休呢?她得鼓励唐高宗再接再厉,虽然屡战屡败,但也得屡败屡战。

陛下必别立皇后,伏请妙择天下令族,何必要在武氏!且昭仪经事先帝,众所共知。陛下岂可蔽天下耳目!使万代之后,何以称传此事!

抖出这些还不要紧,褚遂良接着发起飙来了,只见他朝笏往殿阶上一摔,把帽子也摘了,拼命磕头,把前额都磕出血来了,说,陛下您既然不听我的话,您就让我回家去吧,我愿意回家种田。唐高宗当时气得几乎吐血,赶紧说,左右来人!

把这个褚遂良给我拉下去!皇帝还没怎么着呢,你一个大臣先以死相胁,把皇帝置于何地啊?这简直就是要挟。正当他们在朝堂上拉拉扯扯、乱成一团的时候,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什么事情呢?朝堂的帘子后面忽然传来一个清脆的女高音:“何不扑杀此獠!

”(《资治通鉴》卷一九九)意思是怎么还不把这老蛮子给我打死!谁在说话呀?武昭仪。这句话石破天惊,把周围的人都给吓傻了。为什么呀?这是皇帝和大臣议事,一个后宫的昭仪是不该来偷听的;退一步说,就算是因为事情关系着她的前途,她忍不住要来听,那也不应该发表意见啊;再退一步,即使情急之下发表了意见,这个意见也不应该如此强硬、如此蛮横啊。

你一个昭仪,哭哭啼啼诉委屈大家还可以理解,怎么能张口就说要打死前朝的顾命大臣呢!

这太厉害了。这一声怒喝让我们不禁又想起当年武才人的狮子骢事件来了,真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武则天强悍的性格,又一次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她倒是挺痛快,可是皇帝和大臣们都不自在了。在这种情况下,还是长孙无忌比较老到,赶紧说:“遂良受先朝顾命,有罪不可加刑!”把褚遂良保下来了。当然,君臣双方又是不欢而散。

那么,李勣又是什么态度呢?李勣的表态,又会引发怎样的后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