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群百家讲坛范蠡 南开教授孙立群讲述登陆“百家讲坛”的故事

2018-03-2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孙立群,1950年出生于天津,1975年毕业于天津南开大学,后留校任教至今.孙立群在"百家讲坛"讲述的吕不韦和李斯,被人称为小火慢热的典型.

孙立群,1950年出生于天津,1975年毕业于天津南开大学,后留校任教至今。孙立群在“百家讲坛”讲述的吕不韦和李斯,被人称为小火慢热的典型。其《解读大秦政坛双星》一书近日由中华书局出版。

1“出身”:优秀的工农兵学员

我没有赶上“文革”开始后的上山下乡,我们那一届老三届有百分之四的留城名额,我就分到了天津一个很大的工厂,因此我缺少到农村广阔天地去锻炼的经历。由于我留城,我妹妹去农村了。我所在的工厂是生产敌敌畏的,倒是和农民有些关系。1971年,我经过推荐上了南开大学。

那一年南开大学历史系招生不多,只有二十几个人。

进去以后先补习文化,南开的历史系无论是招生还是留人都是很严格的,无论是在“文革”期间还是以后,这个尺度没变过。到1975年毕业,全班就我一个被留校了。

留校不久,作为最年轻的老师,先是跟着历史系其他9名老师一起编《中国古代史》。这部书两册100万字,从1975年开始编,到1979年才出版,在国内很有影响。这期间,我一直在中文系、外文系上课。1980年,我就转到历史系上课了。从这以后,一直没有离开过讲台,讲述中国古代史、断代史、专题史。在这期间,我跟着冯尔康老师读完了博士。

因为我的出生是工农兵学员,1980年我刚开始给历史系上基础课的时候,系里有人就有非议,担心我能不能把课上好。我们的教研室主任刘泽华对我说,有的领导怕你讲不好。我斩钉截铁地对他说,“刘老师您放心,我如果讲不好,我自己找地儿走人,我绝对不会在这儿赖着。

”我讲这个话是心里有底,因为这几年下来,我把我们系里讲中国古代史的老师的课都听了一遍,有的还听了几遍。我不敢说掌握了所有老师的长处,但他们讲课的特点我都知道,所以比较自信。

结果一炮打响,我的课学生都爱听,在当年学校搞的优秀课评比中,由于我讲的课反映很好,被评上了。这件事树立了我对自己的信心,只要平时注意积累和学习其他人的优点,就可以站住脚。1998年,我讲的中国古代史又被评为南开大学的示范课,后来又被评为示范精品课,天津市示范精品课。

2教书:我曾经改变过一个学生

因为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我自幼就有平民情结。我1968年到工厂当工人时结识的那些工友,后来一直有来往,到现在已经40年了。大家不但没有疏远,反而走得很近,每年都要聚会。

好多工友都退休了,生活比较困难。相对而言,我比他们富裕一点。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量帮助他们。当然,他们也不拿我当外人。这种感情上的交往,完全是非功利的。

我的班上曾经有一个朝鲜族孩子,88级的本科生,非常聪明。但是,他不好好学习,整天就是和老乡一起喝酒,弄得屋里又吵又有味儿,同宿舍的人没有不烦他们的。

有一次,他没有钱买票回家,找到我家里来。我问他要多少,马上给了他。回来以后,这个学生看着看着就转变了,到大四的时候他告诉我,决定考研究生。但是,他耽误的功课太多,没考上。很长一段时间里,他和我没有任何联系。

过了六七年,我接到一封从日本来的信,打开一看,上面写着,“孙老师,我就是当年那个让你操碎了心的学生,我现在正在日本读博士。”这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前几年,他告诉我,博士读完了,带着一瓶酒到学校来看我,并对我表示感激。后来,他留在了日本。如果不是我的帮助,这个孩子可能就废了。因为我的平民情结,学生都愿意和我交朋友。

3登“坛”:试讲两次都没有通过

去年三月份,央视“百家讲坛”在全国各地挑选主讲人,策划人解如光和另外几个人事先也没跟我们打招呼就来学校了,然后叫老师们去学校一个会议室里讲一讲,系里好几个人都去了。他们给我们每个人15分钟,随便讲,他们用摄影机录制。

我就介绍了一下自己和研究的专业方向,说魏晋南北朝如何重要。讲完以后,他们让我再讲一段,我就接着讲了一段王导和王敦支持晋元帝的事儿。讲完之后,解如光说,再讲一段。我自己心里就说,这就像郭德纲返场了,接着又讲到羯族的石勒。

讲了三次之后,我觉得他们对我有兴趣,估计有戏。在吃饭的路上,他们就提出,让我到“百家讲坛”去试讲。我一下有了自信,然后开始准备。去年三月,我到“百家讲坛”去讲了一段曹丕和曹植的事儿。

我事先下了很大工夫,试讲的时候把他们的关系进行了仔细梳理和分析。讲完一下来,“百家讲坛”的人当场就说,你这不是“百家讲坛”,是学术报告。虽然我之前看过“百家讲坛”,但没有仔细研究过该怎么讲。学术报告的讲法是,先把结论讲出来,然后说这个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而“百家讲坛”恰恰是先讲过程,在讲述过程的时候设置悬念,最后讲结论,而我正好相反。试讲结束后,他们就让我回去了。

过了一个月左右,他们通知我再去试讲一次。我心想,这还真不好讲,要是上课的话我肯定没问题,就再次来到了“百家讲坛”。这次,我讲的是焚书坑儒。焚书是一年的事,坑儒是一年的事,这两件事搁在一起讲太大了,因为焚书的过程很曲折,坑儒也有很多线索。这回讲下来,他们觉得比第一次精彩,但是枝蔓太多。

因为它牵涉面广,涉及人多,另外,它涉及很多评论和不同意见,所以就比较分散,主题不够突出。“百家讲坛”的人觉得,光讲焚书就已经够一次了,再讲坑儒内容就过多了。实际上是宣告我讲得不好,然后让我回去听通知。

4曝光:站在“百家讲坛”的聚光灯下

五一前后,解如光和小孟来到了南开。

他们对南开大学宣传部说想再挑选一些老师,私下里告诉我说就是冲我来的,他们舍不得就此把我枪毙,来了一个缓期执行,再给我一次机会。然后,我们在宾馆里聊应该怎么讲。他们说,我的讲述方式有问题,没有达到他们的要求,应该怎样设置悬念……我发现,这里头大有文章可做,当时就商量讲几个历史上有特色的人,看看他们怎么由穷致富,致富以后怎么生活,个人命运结局怎么样,设定了几个人,里面有吕不韦和李斯。

于是,又有了第三次试讲。

这时已经是六七月份了,用万卫的话来说,“你一肚子故事,讲起来滔滔不绝,把主线给分散了。”这里有一个例子,我讲到吕不韦带着异人想回国,在赵国没回了,长平之战打起来了。长平之战不讲不行啊?太该讲了。结果,长平之战讲得挺热闹,这俩人搁在那儿不管了。他们就说,不能讲长平之战,一讲这个,吕不韦就被冲淡了。讲完以后,万卫说还不符合标

准。就让节目组的人把枝蔓都给删掉。重新剪接之后,他们看了觉得还不错,脉络很清楚。接着,“百家讲坛”办了一个学习班,把我们都请去,告诉我们应该怎么讲。经过三番试讲、学习和实践之后,我正式登陆了“百家讲坛”,讲了吕不韦和李斯。

节目播出到第二集以后,讲《聊斋》的马瑞芳老师有不同意见,他写了一篇文章,认为我讲得又松又长,不紧凑。因为我们关系特好,他还拿给我看。由于易中天在博客里面为我叫好,他就给易中天写信,说才讲到第二集你就给孙立群喝彩,你什么意思?易中天就给他回信让他再听。后来,他听出味道来了,同意大家对我的评价:小火慢热,像马三立先生的相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