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崇年在扬州被赶走 阎崇年:谈清史 绕不过扬州

2018-11-1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刊刻<全唐诗>.书写<十三经>.编纂<四库全书>--本地新闻人物名片阎崇年北京社会科学院教授,倡议并创建第一个专业满学研究机构--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作为"盛清社会与扬州"学术研讨会的发起人,著名学者阎崇年率先来到了扬州.在八怪纪念馆,他手拿笔记本,细细记录着;在琼花观,他的兴致更高,他说,他要告诉扬州一个更真实的琼花观.阎崇年在扬州被赶走 阎崇年:谈清史 绕不过扬州研讨会发端于去年一次偶遇阎崇年介绍说,在去年的11月份,他在台湾参加了一个关于雍

刊刻《全唐诗》、书写《十三经》、编纂《四库全书》……

本地新闻

人物名片

阎崇年

北京社会科学院教授,倡议并创建第一个专业满学研究机构——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

作为“盛清社会与扬州”学术研讨会的发起人,著名学者阎崇年率先来到了扬州。在八怪纪念馆,他手拿笔记本,细细记录着;在琼花观,他的兴致更高,他说,他要告诉扬州一个更真实的琼花观。

阎崇年在扬州被赶走 阎崇年:谈清史 绕不过扬州

研讨会发端于去年一次偶遇

阎崇年介绍说,在去年的11月份,他在台湾参加了一个关于雍正的学术研讨会。在那场研讨会上,阎崇年和一些清史学者相谈甚欢。比如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陈捷先,一聊,他是扬州江都人;又碰到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冯尔康,他也是扬州人。研究清史的圈子本来就不算大,一下子就碰上两个扬州人,再加上阎崇年自己对于扬州的印象极深,三个人一合计,就想举办这样一个研讨会,为扬州文化的发展做点事。

阎崇年在扬州被赶走 阎崇年:谈清史 绕不过扬州

“我们都是文人,也没有钱,也没有大的投资项目,所以只能召开这样的研讨会。”阎崇年说道,“没想到呢,听说来扬州,要来的人实在太多了!内地的,港台的,海外的,提出申请的人多到应接不暇。但是为了提高研讨会的质量,我们进行了严格的筛选,邀请来的,都是极有影响力的专家。”

阎崇年在扬州被赶走 阎崇年:谈清史 绕不过扬州

阎崇年介绍说,当初在时间的选择上,一个是“烟花三月”,一个是“金秋十月”,后来“烟花三月”没赶上,“金秋十月”也是极美的。

扬州是清史研究的重要城市

当然,选择扬州举办学术研讨会,仅有几位专家的热情是不够的,更重要的一个理由是,在清史上,扬州也是一个无论如何都绕不过去的重镇。

阎崇年说,扬州既担负着“扬州十日”的悲壮,也承载着“康乾盛世”的繁华;扬州这座城市,浓缩着清朝的盛大和衰落。

首先,扬州在明末清初,是一个被涂抹上太多悲烈色彩的城市。史可法用一腔热血,血染了扬州城的铮铮铁骨。“后来,乾隆皇帝还曾夸赞过史可法,这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阎崇年说,“可见,扬州在政治上是极为重要的。”

当然,还有扬州的文化。“我们现在所读的《全唐诗》,大都还是当初曹寅在扬州刊刻的版本。扬州现在有雕版印刷博物馆,就是对这种古老技艺的很好传承。”

在这次研讨会上,专家们都会获赠一部《清宫扬州御档》,“这是一部很了不起的作品,无论是内容的丰富,还是装帧的精美,都是扬州文化的浓缩,让人爱不释手。”

阎崇年说,清代扬州的经济同样不容小视,作为漕运发达的节点城市,盐商让扬州富甲一方,傲视天下;经济发达后所衍生出来的园林、饮食文化,影响到北京,扩散至世界。

告诉扬州一个真实的琼花观

阎崇年说,这次他来到扬州,交流的论文名为《盛清社会与扬州文化》,他选取了扬州清代文化中的三个重要事件,以点带面,折射扬州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康熙时代,阎崇年选择了曹寅在扬州刊刻《全唐诗》一事,这是一件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事件。无论是在中国诗词本身,还是在世界印刷史上,这件浩大的工程,都足以载入史册。

在雍正时期,阎崇年关注的是一名叫做蒋衡的文人,他在扬州琼花观内,用正楷书法写出了《十三经》,共计60多万字,耗时12年。史称“键户十二年,书写十三经”。写成后,由当时的江南河道总督高斌呈献给当时的乾隆皇帝,收藏在懋勤殿。乾隆皇帝非常喜欢,还专门刻在了石碑上,一共刻了189块石碑,加上乾隆自己写的序,共有190块。难能可贵的是,这190块石碑至今保存完好。

“我以前来扬州,没去过琼花观,这次来了,一定要去看看当年蒋衡写经的地方。”阎崇年说道,“要知道,在清史上,扬州不仅有梅花岭、天宁寺,还有一座重要的琼花观。”

在乾隆时代,阎崇年选取了《四库全书》入手,当时,全国只有7部《四库全书》,北方有四部:北京两部、沈阳、承德,南方有三部:扬州、镇江、杭州。“你看,苏州没有,尽管苏州在当时相当于如今的省政府所在地;南京也没有,可见扬州在清代有着多么举足轻重的地位。” 记者 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