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澶渊之盟 【八朝古都.北宋】澶渊之盟:宋辽双方为兄弟之国

2019-03-2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在中国历史上,澶渊之盟是非常有名的历史事件.公元1004年,宋辽两国进行了一场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战争,澶渊之战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场重要战役,战争之后签订的盟约结束了唐朝以来百余年来的动乱局面.如何评价澶渊之盟 [八朝古都.北宋]澶渊之盟:宋辽双方为兄弟之国此后,宋辽两国在百年间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礼尚往来.通使殷勤,双方互使380次之多.这对于促进双方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以及民族交流与融合十分有益.绵延持久的宋辽战争北宋消灭北汉后,为夺取幽云十六州,完成统一大业,接连两次伐辽,但都以失败告终.公元

在中国历史上,澶渊之盟是非常有名的历史事件。公元1004年,宋辽两国进行了一场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战争,澶渊之战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场重要战役,战争之后签订的盟约结束了唐朝以来百余年来的动乱局面。

如何评价澶渊之盟 【八朝古都.北宋】澶渊之盟:宋辽双方为兄弟之国

此后,宋辽两国在百年间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礼尚往来、通使殷勤,双方互使380次之多。这对于促进双方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以及民族交流与融合十分有益。

绵延持久的宋辽战争

北宋消灭北汉后,为夺取幽云十六州,完成统一大业,接连两次伐辽,但都以失败告终。公元979年,宋军在高粱河一战大败,宋太宗赵光义本人中箭,躺卧在驴车上仓皇南逃。七年之后,宋太宗赵光义重整旗鼓,再次北伐。此时,辽景宗已经去世,由承天太后摄政。承天太后便是著名的萧太后。她既懂治道,又知军政,每次打仗都能披甲督战,契丹达到了全盛时代。宋太宗连年用兵,只落得精锐损失大半,勇将杨业也战死了。

如何评价澶渊之盟 【八朝古都.北宋】澶渊之盟:宋辽双方为兄弟之国

惨败之后,北宋统治集团中的一部分人产生了严重的恐辽情绪,赵光义本人也谈"辽"色变,再也不敢轻言收复幽云十六州。

由于宋军精锐在两战中损失殆尽,北宋因此被迫由进攻转为防御。为此,在河北沿边的平原上,西起保州(今河北保定)西北,东至泥沽海口,北宋利用河渠塘泊,筑堤储水,并设置堡寨,往来巡警,以防辽国骑兵奔冲。对于辽军的入侵,北宋实行消极防御,"但令坚壁清野,不许出兵,继不得已出兵,只许披城布阵,又临阵不许相杀"。结果束缚了宋军手脚,置宋军于被动挨打之境地,而辽军开始占据优势和主动地位,不断向北宋发起进攻。

如何评价澶渊之盟 【八朝古都.北宋】澶渊之盟:宋辽双方为兄弟之国

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 年)闰九月,辽圣宗及其母萧太后以索要周世宗收复的关南地为名,率大军南下伐宋。辽军直扑黄河沿边的澶州,威胁与之甚近的首都东京,宋廷朝野震动。宋真宗畏敌,欲迁都南逃。但同平章事寇准坚决反对南迁,宰相毕士安、大将高琼等人也反对南迁,原想一逃了之的宋真宗极不情愿地把南迁计划压了下来。

为了催促宋真宗早日启程,寇准费尽心思,最终确定了亲征的相关事宜,安排雍王赵元份留守京城,宋真宗出发亲征。

当时,辽军行至定州,两军出现相峙局面,北宋旧将王继忠乘机劝萧太后与宋朝讲和。辽恐腹背受敌,提出和约,被宋真宗拒绝。当年十一月,宋军在朔州大败辽军,位于岢岚的辽军因粮草不济而撤军。辽军主力集中于瀛洲(今河北河间)城下,日夜不停攻城,宋军守将季延渥死守城池,激战十多天,辽军未能攻下。

萧挞凛、萧观音奴二人率军攻克祁州,萧太后等人率军与之会合,合力进攻冀州、贝州(今河北清河),宋廷则"诏督诸路兵及澶州戌卒会天雄军"。辽军攻克德清(今河南清丰),三面包围澶州,宋将李继隆死守澶州城门。

然而,辽国萧挞凛恃勇,率数十轻骑在澶州城下巡视。他并不知道,宋军可怕的武器——床子弩已经在恭候他的大驾。当萧挞凛进入有效射程后,宋军大将张环(一说周文质)准确地射中了他的额头。萧挞凛,这位辽军的精神支柱轰然倒在了黄河北岸的澶州北城下,辽军士气大大受挫。

萧太后等人听闻萧挞凛死亡的消息痛哭不已,为之"辍朝五日"。《辽史》记载:"将与宋战,(萧)挞凛中弩,我兵(辽兵)失倚,和议始定。或者天厌其乱,使南北之民休息者耶!"

此时宋真宗一行抵澶州。宋真宗虽是亲征,心中也着实害怕。寇准力谏宋真宗,一定要前进。一路上走走停停,好不容易到了澶州北城门楼(今濮阳县)。宋军望见城楼上张着黄色的御盖,知道宋真宗已到,大家跳跃着呼喊"万岁"。辽军没料到宋真宗能亲来,心中有些吃惊。他们数千个骑兵冲向城楼,宋军迎上,击杀了大半。宋真宗御驾亲征的确鼓舞了士气,一时间,集中在澶州附近的大宋军民有几十万人。

澶渊之盟签订的背后

这个时候,辽军却遇到了一定的困难,由于战线拉得过长,补给非常困难,再加上孤军挺进宋朝腹地,一旦战败,后果不堪设想。萧太后本身也是一个很务实的领导人,在这种情况下,也有心同宋朝和谈,于是就听从降将王继忠的建议,派人赴澶州,转达自己罢兵息战的愿望。

萧太后的想法正是宋真宗的心愿,所以当即回信表示宋朝也不喜欢穷兵黩武,愿与辽国达成和解,又派出殿直曹利用作为使臣与辽国洽谈议和事宜。寇准在听到消息后,急忙赶回南城向宋真宗苦谏,称辽军已是强弩之末,正是打败他们的大好时机。边防大将杨延昭也派人上书,称敌军人困马乏,我军士气高涨,应该趁此良机,扼守各路要道,对敌围而歼之,然后再乘胜北上,收复幽云十六州。

然而,宋真宗却畏敌如虎,一心只想媾和。此时,朝中大臣也都惧怕辽国,纷纷表示支持合议,甚至联合起来攻击寇准拥兵自重,寇准无奈之下,只得同意与辽国讲和。

于是,宋真宗再派曹利用到辽军商议岁币,对他说:"只要不割地、能讲和,契丹就是索取百万钱财,也可以答应。"寇准听到之后,又暗中把曹利用叫了过去,说:"皇上虽有百万之约,但要是超过30万,我就砍了你的脑袋。"

曹利用到了辽国果然不负众望。盟约的内容大致为以下几点:一、北宋继续占有关南瀛、莫二州的国土,不归还给辽国。二、宋辽约为兄弟之国,宋为兄辽为弟,兄弟永不交兵,不再在边境上修筑堡垒、运河。三、不再收容对方罪犯,接受叛降。四、北宋每年赐给辽国绢20万匹、钱10万贯,共30万,称为"岁赐"。五、开放互市,消除贸易壁垒。盟约签订后,双方各自退兵。

这便是历史上的澶渊之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盟约签订后,第二年,宋朝派人去辽国贺萧太后生辰,宋真宗致书时自称南朝,以契丹为北朝,宋、辽之间百余年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礼尚往来、通使殷勤,双方互使380次之多。辽国边地发生饥荒,宋朝会派人在边境赈济。宋真宗崩逝消息传来,辽圣宗"集蕃汉大臣举哀,后妃以下皆为沾涕"。

澶渊之盟以后,北宋在边境上的雄州(今河北雄县)、霸州(今河北霸州)等地设置榷场,开放交易。北宋的制瓷和印刷技术传往辽国。北宋政府用香料、犀角、象牙、茶叶、瓷器、漆器、稻米和丝织品等交换辽的羊、马、骆驼等,民间交易也很发达。

考古工作者在今内蒙古和东北辽代古城及墓葬中发现了宋朝制造的瓷器、漆器、铜钱等文物,这些都是通过贸易流入辽境的。宋辽贸易促进了汉族与契丹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增进了两族人民的友谊。

澶渊之盟后,宋辽在几十年里没发生过战争,其间只发生了两次重要交涉。一次是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辽乘宋同西夏交战的机会,向宋勒索土地。宋增赐辽岁币银10万两、绢10万匹。另一次是宋神宗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辽借口宋在山西边境增修堡垒破坏边界,要求划界。第二年,宋政府允许以分水岭为界,又放弃一些土地。

影响深远的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是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自盟约签订之后,批评和肯定两种意见就一直持续不断,当今学术界对此的研究也是连篇累牍。肯定者如富弼在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六月《上仁宗河北守御十三策》中认为"未为失策",有的甚至赞扬这是一个平等的盟约。

而批评者则称之为屈辱的城下之盟。由于着眼点不同,所处立场或历史时期各异,因此自然会出现各种不同甚至针锋相对的观点。全面客观地揭示历史事实的真相,是对其正确评价最基本的前提。

澶渊之盟后,辽国结束了与中原政权数十年的战争状态,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不断深入,辽境农耕地区和草原地区的经济文化都有较大发展,并加大了经略西北、西南、东北边疆民族地区的力度,促进了各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总体而言,后世对此盟约的评价颇高,认为它是一个双赢的结局。双方已历经数十年的战争,都已筋疲力尽,需要有一个保持双方体面的方式来结束这种局面。这既避免了双方社会发生动荡,也符合双方人民的利益和愿望。通过盟约,贫穷的辽国获得了一份稳定的收入,而宋则消除了最大的边患,为宋仁宗时期的文治巅峰创造了前提条件。

利用接下来百多年的相对和平,北宋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后人再难比肩的灿烂文明,并且成功地从中古世纪向现代社会转型,极大地拉动了文明高速向前发展。

在宋代,大多数具有民族气节的士大夫对此盟约都予以肯定和歌颂。如王安石《澶州诗》云:"去都二百四十里,河流中间两城峙。南城草草不受兵,北城楼橹如边城。城中老人为予语,契丹此地经钞虏。黄崖亲乘矢石间,胡马欲踏河冰渡。天发一矢胡无酋,河冰亦破沙水流。欢盟从此至今日,丞相莱公功第一。"抗金英雄李纲在《喜迁莺·真宗幸澶渊》一词中,对宋真宗的亲征和盟约带来的和平亦赞叹有加。

从宋真宗澶渊之盟两国皇帝义结金兰开始,直至辽末,宋辽之间并没有发生大的战事冲突,南北双方基本上维持了百余年的和平友好局面,双方都异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此后,直到辽亡的近百年间,辽宋皇帝间的"金兰之好"一直延续,并保存了下来,仅因为皇帝在世时间各有长短,双方之间的辈分常在发生变化,有时两国成为"兄弟",有时成为"叔侄",有时成为"翁孙"。

根据《契丹国志》记载,公元1023年,宋真宗驾崩,派大臣到辽告哀。

辽圣宗召集了番汉大臣举哀,后妃以下都为之掉下了悲伤的眼泪。辽圣宗说:"我与兄皇未结好之前,征伐各有胜负。结义至今已有20年,我与兄皇同月生,他仅比我大两岁,现在他升仙了,我还能活几岁?"说罢泪流满面。

此时宋仁宗赵祯已即位,辽圣宗又说:"我听说侄帝年纪还轻,一定不清楚我与兄皇之间的情义,我担心一旦大臣离间,宋朝就会违背和约。"当宋朝告哀使转达了宋仁宗的意愿后,辽圣宗很开心,对自己的皇后说:"我看侄帝的来意,一定不会违背兄皇与我的誓约。"

在这种兄弟、叔侄、翁孙关系的前提下,辽宋之间的官私往来和贸易活动十分兴盛,双方在经济上都得到了较快发展,这是在结义之前双方都没有想到的。澶渊之盟签订后,辽国进入了军政和社会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时期,疆域向西深入,东抵太平洋,南则深入中原定居文化地带,与宋王朝相邻,至少将草原游牧、森林采集、定居农耕三种社会类型涵盖其中。

但是,澶渊之盟之后,宋朝真宗、仁宗、英宗三朝"忘战去兵",禁军河北军和京师军"武备皆废",只剩下陕西军可用;马知节、曹玮、王德用等武臣被排挤,文臣掌握了西府的支配权,王钦若和陈尧叟深获宠幸,导致庆历增币。由于双方百余年没有发生大的战争,直接导致宋辽双方兵备松弛,后皆为女真建立的金国击败。辽国残余势力只得西迁,在西域建立西辽苟延残喘。宋朝也失去淮河以北大量土地,被迫向金国称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