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家村模式 “袁家村模式”是怎样炼成的?

2018-08-1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2014中国十大最美乡村""中国十大最有魅力的休闲乡村""国家特色景观旅游名村""优秀乡村旅游示范村"--在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袁家村村史馆的墙上,整齐地挂着这些国家级的牌子. 这些明晃晃的金色招牌,记录着这个山区小村在改革开放中创造的"袁家村奇迹".袁家村模式 "袁家村模式"是怎样炼成的?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袁家村"点灯没油,耕地没牛,吃粮靠救济,住房潮湿破旧,小伙子难讨媳

“2014中国十大最美乡村”“中国十大最有魅力的休闲乡村”“国家特色景观旅游名村”“优秀乡村旅游示范村”……在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袁家村村史馆的墙上,整齐地挂着这些国家级的牌子。 这些明晃晃的金色招牌,记录着这个山区小村在改革开放中创造的“袁家村奇迹”。

袁家村模式 “袁家村模式”是怎样炼成的?

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袁家村“点灯没油,耕地没牛,吃粮靠救济,住房潮湿破旧,小伙子难讨媳妇,群众选不出好头”,是个出了名的贫困村。 如今的袁家村已经成为“关中印象体验地”和乡村生活的传奇样板。

开设农家乐、小作坊、酒吧等场所的经营者多达3000余人;年游客接待量500万人次以上,旅游收入超过5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10万元以上;引来了800余名创客,带动周边万余农民增收。

袁家村模式 “袁家村模式”是怎样炼成的?

这一串串激动人心的数字不禁让人心生好奇,是什么造就了今天的袁家村? 11月2日,本报记者与“‘一带一路’倡议五周年——全域旅游全媒体陕西行”部分媒体代表走进袁家村,在采访中寻找着答案。

以关中文化打造民俗品牌

袁家村模式 “袁家村模式”是怎样炼成的?

袁家村位于关中平原北部。距西安约90公里,处于山地和平原的过渡地带。距袁家村10公里处的九嵕山上,便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昭陵。 记者一行到达袁家村时,已是正午,被安排在一个名叫“郭家客栈”的农家乐就餐。

客栈的门壁上,钉着一块写着“党员示范户”的牌子。 郭家客栈位于袁家村原住民居住的主街区,该街区以提供餐饮、住宿的农家乐为主,在这里你可以和老村民了解袁家村的历史和故事。 北宋建隆二年(961年),袁氏为避战乱迁至此地,聚族而居,形成村落。

康熙七年(1668年)山西郭氏迁入,适逢“康乾盛世”,村民安居乐业、人丁兴旺,乃修祖庙盖祠堂。其后,陆续迁入王氏、张氏,繁衍生息。明清之际,袁家村作坊发达,贸易兴旺,为方圆几十里货物集散地和出入北山要冲。

之后,逐渐衰落。 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袁家村落后到了村里的男人讨不到媳妇,姑娘嫁不出去。到了70年代初,在老支书郭裕禄的带领下,全村大力发展农业,很快成为全国农业战线的一面旗帜,成为闻名全国的模范村。

从80年代开始,袁家村由传统农业生产向工业生产转型,发展起村办企业,迎来了村集体经济最强盛的时代,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袁家村继而成为陕西的一面旗帜。 红红火火的村办企业着实让村民们尝到了甜头。

2000年后,随着国家经济结构调整,袁家村工业企业效益持续下滑,不得不考虑再次转型。经村民公选,郭占武接棒父亲郭裕禄成为袁家村新一任党支部书记。 陕西旅游资源丰厚,郭占武认为,绿水青山终究会变成可持续发展的金山银山。

审时度势,发展乡村旅游,是他提出的转型之路。于是,他动员村民开办农家乐。按照郭占武的设想,是通过打造关中民俗文化为主题的旅游,先吸引游客,再将游客输送到农家乐帮助农民增收。

然而,他的提议却无人响应。“开农家乐需要投资,大家担心开了农家乐没有客人来,投资的钱打了水漂。”郭家客栈老板郭兴武道出了当时村民们的担忧。郭占武又动员党员干部率先垂范,并带着村民出去多方考察。

2008年,“开阔视野,解放思想”的村干部郭兴武投资10多万元办起了农家乐,主营家常便饭,野菜,粗粮等。郭兴武成为村里因农家乐最早受益的村民之一。20万、30万、40万……农家乐的收入逐年递增。

事实证明,这条路走对了。 如今,袁家村像郭兴武这样的农家乐已达到58户(占总农户的95%以上),一户一个特色,一户一个品牌。从农家房屋打造、室内外装饰装潢、家具家私摆设等小节,都注入了传统文化要素。

用农民的方式捍卫食品安全

发展乡村旅游,袁家村除了不足千亩耕地和62户农民,没有任何资源。袁家村因地制宜,让村民在不离家,不离村,甚至不改变邻居的基础上,就地挣钱。以村子为载体,以村民为主体,建成民俗浓厚,特色鲜明的“关中印象体验地”。

“目的是让村民全民参与,共同富裕。”袁家村村委主任王创战说。 郭占武让人在全国各地收购老旧木头、门窗等,投资几百万元在袁家村建起了一条古色古香商户鳞次栉比的街道。 2007年,“关中印象体验地”开门迎客。

通过关中乡村生活方式的重启,召回了一代人的乡愁记忆。 踏着脚下的青石板,行走在街道上,你会看到,剪纸坊里,巧媳妇正在熟练地剪着窗花;酒坊中,俊俏的关中女正在向游客展示着窖藏的“女儿红”;布坊里,满脸沧桑的大妈正坐在织布机前织布;豆腐坊中,大爷正在用传统工艺制作老豆腐。

油坊中飘来的油香、药坊中飘来的药香、辣椒坊中飘来了辣酱香。茶馆里,老人正不疾不徐拉风箱烧水泡茶。场院中,一头驴拉着石磨不停转圈碾着各种调料……一幅原生态的关中农家生活画卷展现在游客面前。

“这就是平时村里的一些生活状态,民俗就是把关中人的生活变成一种旅游的形式,让城市人来农村寻找乡愁,寻找家的味道!”带着我们参观的村主任助理师馨一介绍。

师馨一是山西临汾人,今年,陕西省委组织部去中国农业大学招录定向选调生,在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读研的师馨一被录取。其毕业后便被分配到咸阳市礼泉县委办公室,在袁家村挂职锻炼。仅仅两个月时间,师馨一的口头禅从最初的“他们村”变成了“我们村”。

“袁家村是一个开放包容、让人有归属感的地方。” 据介绍,袁家村以民俗定位,围绕“吃”字谋篇布局。一条街上有100个商户,就要有100种小吃。决不能重样,以避免同质化竞争。

锅盔、豆腐脑、炸麻花、面皮……村民各自认领,如遇几家同时报名,便PK一决高下,留味道最好的那一家。 由于各户经营的项目不同,营业额也不同,生意好者一年或许有上百万的收入。生意差者一年只有几万块钱。

村里经过估算,一家店如果两个人经营,保证每个人每个月有五千元左右的收入,一年得收入10万元,才算是挣钱了,才能持续经营。村管理公司看谁家不挣钱。比如说卖馒头的店,馒头本身利润低,但一条街上又必须得有这个品类,那怎么办?村里就给补贴,补到这家店能挣10万元为止。

当然这种模式也不是大锅饭,村管理公司每个月都要统计销量后五名,帮助这些商户调整经营和管理,实在调整不过来的就考虑换人,或者换产品。

袁家村有着一套完善的食品质量管理体系。以原生态和零添加的方式,用农民的办法捍卫着食品安全!前店后厂,操作透明。每家店铺所有的配料原材料要公示,所有的店主要悬挂食品安全承诺书。 所有的游客奔着关中小吃而来,袁家村因小吃而走红。

老街十字路口的粉汤羊血馆算是袁家村人流量最大的门店之一。粉汤羊血配料很简单:羊血、粉丝、豆腐、香菜、葱末等食材,然后浇上浓浓的热汤,喷香扑鼻。 店主吕伟发下毒誓:“如果羊血掺假,甘愿祸及子孙。

羊血亲自采于礼泉西关某杀羊点,李某某处。电话139……豆腐、粉条、辣子、菜籽油均采自袁家村作坊内。汤为原汁骨头汤(土鸡一只、骨头5斤、水100斤)”。而另一个店主则在原材料追踪供应链公示牌上郑重承诺:如做不到以上几点,甘愿后辈远离仕途坠入乞门。

在袁家村,如果出现假货,商户将被永远除名,产品质量在这里是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 袁家村完善的小吃信任体系、食品安全、价格体系等,击中了所有游客的心理需求,于是游客口口相传,微信分享,使“袁家村”成为强大的IP。袁家村就这样红了!“在旅游宣传上我们没有花过一分钱。”

作坊孵化成公司 全民入股共同致富

2010年,随着袁家村游客数量的与日俱增,袁家村开始升级做乡村度假,打造民宿和精品客栈,发展酒吧街,艺术街,时尚街,主题街,想方设法让游客住下来。 2015年,袁家村开始从量变向质变提升,从度假游-主题游-深度游,通过提升业态来增加游客的参与和体验感。

在提升业态的同时,抓农民教育,开办“农民学校”和“袁家村夜校”,解决了农民的思想、教育和服务问题,为村里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们每年都会组织人外出学习,去年我们组织了300人,分了六批到日本去学习。

学习日本人在服务上对人的尊重,在产品上精益求精的精神,回来后我就发现全民素质大幅度提升。我们觉得比挣多少钱都有意义!”王创战说。 袁家村提供优惠政策,吸引能人或手艺人先进入袁家村经营,并扶持优势项目,将其孵化成合作社,为农民搭建创业平台。

所有合作社股份对全体村民和商户开放,相互持股,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发展格局。“村民自愿入股,但我们会对入股的数量进行控制,比如你很有钱,你就少入点,没钱的就多入点,合作社的目的是带动农民共同富裕,从而缩小贫富差距,减少矛盾发生。

” 走在袁家村街道上,你会不时看到商户外面的墙壁上,挂着一个合作社的入股名单表。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袁家村酸奶店,这个不到20平方米的店铺,一年的纯收入是700万元。“这个是我们村分红率最高的合作社,分红率达到130%,比如说你入了1万,能分到1.3万元。” 在利益分配上,袁家村始终将本村村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外来商户要进入袁家村,必须服从村集体的安排,必须照顾本村村民的利益,必须分享其在袁家村的既得利益,你在这里赚的每一分钱,都要与袁家村村民一起分享,否则寸步难行。

这三个“必须”既是红线又是底线,它是袁家村成立合作社的业主基础。 据了解,袁家村目前已形成了豆腐、酸奶、醪糟、辣子、醋、粉条、菜籽油等作坊和小吃街等股份合作社,均由村委会下属公司进行经营。小吃街合作社每户按照3∶7,4∶6,7∶3等分配比率,根据收益情况进行利润分成,收益高的比率降低,收益低的比率增大,不挣钱却又是小吃街必备的品类合作社给予补贴,最低保障以家庭为单位每年8万-10万元的收入。

通过全民参与,袁家村把所有人的利益捆绑在了一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互为股东又互为经营者,商户、村民齐心协力共同维护着这块招牌。 在袁家村,村干部不叫村干部,叫服务队。党支部书记是服务队队长。“随叫随到、服务周到、说到做到”。

村里的干部不能与民争利,所有的服务都是义务的。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袁家村总结出了“袁家村模式”,并将这套模式输出到了青海、河南、山西、湖北等地。意欲在各地打造一个不同地域文化的袁家村。 也有许多地方在不断模仿袁家村,这些复制者只能复其形,而无法复其魂,且永远无法超越袁家村,最终经营惨淡。王创战认为,“袁家村”这个品牌已经形成群聚效应,已无法复制,更难以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