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颖程晖 浅谈程颖、程颐书院的讲学宗旨与经验

2017-07-1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二程在长期的书院讲学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并在某些方面取得历史性的突破与发展.以下仅从院讲学的宗旨.课程设置.讲学的方式与方法,以及<四篇

二程在长期的书院讲学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并在某些方面取得历史性的突破与发展。以下仅从院讲学的宗旨、课程设置、讲学的方式与方法,以及《四篇有序》之学规等方面探析二程书院讲学的主要特征。

(一)学至圣人的讲学宗旨

二程书院讲学的宗旨是“学至圣人”,体现在人才培养上。该宗旨与二程的教育目的论是一致的,“人皆可以成为圣人,君子之学必至于圣人而后己。不至圣人而后己者,皆自弃也。二程认为通过培养学圣志道的儒学人才,承继道统、醇化风气、实现国家大治是教育的根本所在。

二程的人才培养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培养通过科举考试、造福于民的官员。如程P}在晋城创办书院的主要目的就是帮助当地摆脱科场无人及第的局面,并且通过及第学子的正面影响,实现当地教育的良性发展,达到醇化风气的社会治理功能。

另一类是培养经明行修、致力于道统的学者。当时有不少弟子是带着功名投奔二程门下的,其学习动因主要是仰慕二程之学与成为致力于道统的学者,如杨时、朱光庭等。这两种人才的培养统一。

二程的书院教育活动之中,而无论对于哪种人才的培养二程总秉持学至圣人的讲学宗旨。至于后期,程颐不支持弟子参加科举考试的主要原因也是针对偏离圣人之道的时弊,“今之学者有三弊:溺于文章,牵于训话,惑于异端。苟无是三者,则将安归?必趋于圣人之道矣。”  

 (二)开创性的儒学课程新体系

二程之前,《论语》是兼经,五代时《孟子》曾升格为经学,并无《四书》之说。二程把《大学》和《中庸》从《礼记》中抽出单独成书,与《论语》、《锰子》并举,开创了影响深远的《四书》。二程认为《四书》是经学的门径和基础:“《大学》,孔子之遗言也,学者由是而学,则不迷于入德之门也, “中庸,天理也。

不极天理之高明,不足以道乎《中庸》,中庸乃高明之极耳,非二致也”.“或问:‘穷经旨,当何所先?’子曰:‘于《语》、《孟》二书知其要约所在,则可以观五经矣。

读《论乡》《孟》而不知道,所谓‘虽多亦奚以为,钾二程重视《四书》,在书院讲学中一以贯之,如程颐在篙阳书院讲学期间用理学的观点讲授《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书。及至伊川书院时期,程颐对《大学》《论语》《孟子》《中庸》等书以理学思想进行注疏,形成了二程书院讲学的基础课程。

二程通过讲学、注疏与整理,开创了以义理为导向、以《四书》为基础,“达至六经”的儒学课程建构模式,改变了一贯的多种经学并列的课程模式,从学习梯次和结构上开创了儒学课程新体系。

 (三)面授与函授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二程在书院讲学中采用以师生共聚的面授为主和以书信答疑解惑的函授为辅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延展了教学时空、增强了教学的连续性。下为二例:

程颢讲解《识仁篇》。《识仁篇》是程颢书院讲学中的重要内容,程颢的仁学思想是二程理学的重要组成,宣讲“仁”是继承儒家道统,构建二程理学的关键。从《识仁篇》中看到程颢非常重视“仁”,他认为学习者首先应该学习“仁”“义、礼、知、信”都属于“仁”。仁者就是浑然与天地万物一体,臻至孟子“万物皆备于我”的境界。程颢认为只有以“诚敬存”自己所固有的“仁”就能达到仁之境界,而关键在于自身的体认与坚守。

程颐之《与吕大临论中书》。《与吕大临论中书》是程颐书院讲学期间与吕大临往复辩论“中”的书信。在书信中,程颐论述了什么是“中”,“中”与“道,、“中”与“和”、“中”与“性”的关系,以及“性” 、“命”、“道”的异同,对“中”这一经典命题作了重要发挥。这种以书信为载体的函授教学方式突破了师徒共处的时空局限,延续并深化了学术研讨,成为二程书院讲学中重要的辅助方式。

 (四)继承与创新的教学方法

二程在书院讲学中注重教学方法的继承与创新,采用了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学贵守约、读经致用等教学方法。下分析一二。

因材施教是孔子提倡的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二程在继承的基础上,以人性差异说为依据进行了进一步论证。二程认为:“西北与东南,人材不同,气之厚薄异也。因此‘君子之教人,或引之,或拒之,或各引所亏者成之而己。程颢对这一教学方法的使用更为纯熟,先生之言,平易易知,贤愚皆获其益,如群饮于河,各充其量。

 “学贵守约”是二程在教学方法方面的创新。程颐认为:‘学不贵博,贵于正而己矣”。程颢亦言:“至如博观泛览,亦自为害。二程在教学中强调学贵守约的原则,认为教学应该少讲精讲,多说反而无益“讲说,非古也。

学者必潜心积虑,涵养而自得之。今一日尽讲,是以博为教,非有益也。;学贵守约不仅是二程倡导的教学方法也是其反复强调的学习方法。一次程颢问“记问甚博”的谢良佐为什么记忆这么多?谢良佐深知先生反对“博识多问”,竟吓得不敢回答。当然,二程学贵守约的教学主张主要是谨防学生偏离圣人之道,不是正真反对博学多识,果真如此,岂不与二程博学多识的成才历程相悖。

 (五)师生共鉴的《四篇有序》学规

二程书院管理方面己经考证的主要有二:一是二程在篙阳书院讲学时,“程颢曾为该书院制定规制(包括教学目标,学规等)、课程等规条,吸引了众多学子。”二是程颐于宋仁宗嘉裕元年,根据孔子提出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撰成《四篇有序》,作为二程书院的学规,用以自我警醒与告诫弟子的学习与修养之道《四篇有序》开篇即表此意:

颜渊问克己复礼之目,夫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四者身之用也,由乎中而应乎外就,制于外所以养其中也。颜渊事斯语,所以进于圣人。后之学圣人者,宜服膺而勿失也。因箴以自警。

《四箴有序》在书院学规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对后世书院学规的制定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后来《四箴有序》刻立在篙阳书院讲堂之前。清化《四箴有序》作为重要学规被张伯行收录在《学规类编》之中。

上述可见,二程兄弟书院讲学的主要特征是理学研究与书院教学的紧密结合,这无论是在学至圣人的讲学宗旨、开创性的《四书》体系和《四箴有序》的学规等方面均有鲜明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