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霍勇家乡 心血管专家霍勇的烦恼竟然是这个……

2017-05-0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2016年4月22日,在CCIF2016的会议上,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心血管专家霍勇教授对STEMI II 期项目做了成果汇报,我们先不谈成果

2016年4月22日,在CCIF2016的会议上,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心血管专家霍勇教授对STEMI II 期项目做了成果汇报,我们先不谈成果是什么样的,但有一个数据引起了老仙儿的高度关注,那就是随访率。

我们先来看下STEMI II期是一个什么样的项目。STEMI II期中文名字叫做"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救治项目Ⅱ期"由国家卫计委支持,中国医师协会立项,主要目的是建立体系基础规范,该规范基于目前证据,结合中国国情,完成了从发病到治疗、出院、二级预防等11个程序的设计。

项目具体内容包括:行政支持和专业推动建立不同层面的STEMI区域救治网络、完善绿色通道建设、提高早期再灌注比例、医师培训和公众教育。紧紧围绕救治体系技术规范(一个中心、两类医院、三种转运),完成完整的诊疗程序。

目前中国急性心梗救治项目方案中入选患者条件是:30天内所有以STEMI为首要诊断的住院患者(包括院内发病患者),无论是否行早期再灌注治疗。项目共分三期,每期连续入选30例STEMI患者,在其发病第1、6、12个月进行随访。

老仙儿有幸接触过该项目的I期和II期,但操作难度还是比较大,该项目目前应该执行了半年以上,共纳入了6973例患者,其他的数据我们就不重点关注了,最引人注意的就是随访率,第1个月和第6个月的按时随访率竟然是——0%

这有点太不可思议了,老仙儿先按照以前的经验简单分析下原因:

1、有患者去医院做了随访,但医生没有时间录入到电子数据采集系统里(EDC)。

2、患者出院后被分流到基层医院,随访数据采集不上来。

3、医生太忙,没时间做随访,科室也没有足够的人力资源完成这件事。

如果说一例都没有,那是有点太夸张了,更可能的原因是这3个的结合,很多医院和医生并不重视随访,主要原因还是长期的体制内的束缚,认为患者出院后就与自己没有什么关系,管好院内这一段就算治疗成功了,然而很多疾病的预后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医患之间不停沟通,才能达到疾病的治愈,但由于中国现行的医疗体制,长期随访是一个鸡肋,医院很难获得更高的利润,医生也要付出更多的时间,虽然国家卫计委在提倡双向转诊的模式,但对于STEMI(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基层医院很难承接随访工作,这主要还是基层医院的医生在技术水平上有些薄弱(很多基层医院都没有PCI资质)。

随着互联网的逐步发展,很多互联网公司也在涉足随访,但单纯的APP并不能达到医用级别,患者的普及率和使用率也很低,况且STEMI患者的随访不是简单的采集血压和心率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去医院完成检查,并且调整用药,这种专业的技术壁垒是互联网公司很难打破的。

但随访也面临着一些难题,最大的问题就是资金问题,很多第三方的服务公司例如CRO在介入到随访当中时,所获得的服务费远远不够自己付出的成本,而很多制药企业在完成了医生处方习惯和患者用药习惯的改变后,也没有足够的动力来参与患者的长期随访,这些因素导致随访成为一个鸡肋,在中国现有条件下的推行很困难。

综合来看,长期的患者随访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需要多方共同参与,形成一个复杂性协作体,才有望完成,才能使患者真正的得到疾病的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