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震寰陈琪琪 霍震寰:延续家族传奇

2019-05-0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你们大老远过来,辛苦了."步履匆匆地迎了过来,香港霍英东集团行政总裁.广府人联谊会永远荣誉会长霍震寰的脸上笑得灿烂.他热情地走到每个人面前,一一握手.打招呼.西装革履的霍震寰有着与父亲霍英东相似度极高的外形:同样瘦高的身材,轮廓分明的脸.还有,一双炯炯有神.令人过目难忘的眼.不少媒体曾引述源自霍氏家族一位"老臣"的评论:"在霍氏众多兄弟中,老二霍震寰不仅外形酷似其父,而且还继承了其父敏锐的经济头脑和为人朴素的作风."霍震寰陈琪琪 霍震寰:延续家

“你们大老远过来,辛苦了。”步履匆匆地迎了过来,香港霍英东集团行政总裁、广府人联谊会永远荣誉会长霍震寰的脸上笑得灿烂。他热情地走到每个人面前,一一握手、打招呼。

西装革履的霍震寰有着与父亲霍英东相似度极高的外形:同样瘦高的身材,轮廓分明的脸。还有,一双炯炯有神、令人过目难忘的眼。不少媒体曾引述源自霍氏家族一位“老臣”的评论:“在霍氏众多兄弟中,老二霍震寰不仅外形酷似其父,而且还继承了其父敏锐的经济头脑和为人朴素的作风。”

霍震寰陈琪琪 霍震寰:延续家族传奇

两个小时的采访在霍英东集团的一个会议室内进行。在这个过程中,比起谈论自己的成就或荣誉,霍震寰提到更多的,始终是父亲为人处世的种种。60平方米的会议室里,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墙柜上摆满的各种荣誉奖牌——那是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和著名大学等对霍氏多年来致力慈善事业的表彰或感谢。最里的一扇落地玻璃窗外,维港两岸的繁华景致一览无遗。

霍震寰陈琪琪 霍震寰:延续家族传奇

很久以前,也是在香港的码头上,出身水上人家的霍英东,凭借着卓越的眼光与自强不息的精神,在最初的一叶舢板,最终打拼出跨越中港,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书写了一个从一无所有到经世济民的传奇成就,也书写了一段段爱国爱乡爱港的动人故事。

如今,在霍震寰等霍氏后人的守护下,传奇依然在延续。

子承父业

霍震寰出生于1949年。那时,他的父亲霍英东,正率领着80个同样怀着发财梦的渔民,在遥远又荒凉的东沙群岛上,采集一种名为“海人草”的胃药原料,为了赚取据说每磅1美元的收购价。

这是一场以性命作赌注的生意。惊涛骇浪,日晒雨淋,《鲁滨逊漂流记》的种种冒险在这里成了现实。特别是由水土不服所诱发的各种疾病,更如一匹凶狠的豺狼,毫不留情地啃咬着每一个逐梦者。

就在这个略显黯然的时刻,一封由家里打来的电报驱散了霍英东心中的阴霾:自己的第二个儿子出生了。思索片刻后,他写下了一个响亮的名字:震寰。

与香港不少商政界名门第二代一样,霍震寰有着长年的海外留学经历。“我是在英国完成中学课程的。和普通家庭的孩子一样,我不仅要学会照顾自己,还要为高年级班的学生擦鞋、铺床、叠被子。这些是我留学前根本无法想象的。

刚入学时,我英语不是很好,生活方面也要从头学起。后来通过学校的严格训练以及不懈努力,终于学会了生活自理,也学会了与人相处。”在接受其他媒体采访时,霍震寰曾回忆起这段难忘往事。独自在异国打拼,很大程度上练就了他独立、坚韧、随和、低调的性格。

中学毕业后,霍震寰顺利考入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1971年大学毕业后,他准备攻读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而这时,父亲霍英东却希望他能够回来帮助打理家族生意。他认为儿子已经念完学士课程,所学的东西已足够经商,往后需要在实践中磨练。但霍震寰当时并不想放弃继续求学的机会,由于他的坚持,父亲最终还是同意让他完成深造。

两年后,霍震寰学成回港,进入霍氏企业工作。父亲安排他和自己在同一个办公室,手把手地教他做生意。父亲灵活而富有创造性的营商手段,卓越过人的策略眼光与胆识,令霍震寰获益匪浅,诸如由父亲首创的卖楼花与分期付款,就对往后的楼市操作起着深远的影响。

在父亲身上,霍震寰也学到了很多广府商人营商的传统美德,诸如勤奋拼搏、讲求信义、做事公道等。“在我印象中,我从来没有见过父亲会骂身边的同事和下属,就算他们确实犯了错。”他回忆道。

传统的中国家族企业多偏重于“人治”,欠缺制度化管理,早年的霍氏家族企业也不例外。进入公司后,财务会计专业出身的霍震寰洞悉当中弊端,他学以致用,迅速在公司财务方面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管理制度,显现了出众的现代企业管理才华,父亲霍英东对他颇为欣赏。从此,他尽心尽力协助父亲全面打理家族生意,在房地产、建筑、船务运输、酒店等多个领域大展拳脚。在他的掌舵下,霍氏企业多年来一直稳健发展。

外界评价霍震寰是个温和的经营者,处事“稳阵”(指妥当、安全),基本上不做没把握的事。对于这个评价,霍震寰认为还是相对准确。他笑称自己性格缺少“火气”,大概就是别人口中的温和。关于“稳阵”,他解释那是父亲一向贯彻并教育后人的营商原则。

“在商场上打滚多年,父亲见过太多大风大浪,见过身边有人一夜暴富,也很多人一夜清袋。因此,他在处理问题时往往比较‘稳阵’。”这种“稳阵”的处事风格延续到“霍氏集团未来会否上市”的问题上。

霍震寰过去接受采访时曾坦承,霍氏集团现在确实存在品牌提升的问题,也需要通过上市来规范公司治理结构,并借此吸引更多、更优秀的人才。他表示,不久的将来,霍氏集团肯定会上市。但现在还没有具体的时间规划表。

关于霍氏家族的接班人问题,一直都是公众关注的焦点。霍震寰曾公开表示:“并没有谁是接班人一说。兄弟三人都是公司董事,大家各自分工,团结合作,哥哥霍震霆性格比较外向,社交多一些,主掌“体育事业”,曾是立法会议员,要参加很多社会公益活动,已是忙碌得很;弟弟霍震宇也有自己的事业,他是电脑专家,对高科技研究多一些。

这其实更能证明我父亲有多厉害:运动、生意等所有都是自己一手包办。到我们就要分开来,每人主持一个方面。”

乡情不改

2015年12月2日至4日,备受关注的第二届世界广府人恳亲大会在珠海横琴隆重举行,来自世界53个国家和地区的2500多名广府乡贤齐聚一堂,共叙乡谊。继首届“世广会”后,霍震寰在百忙中再度“捧场”,见证这两年一度的广府人盛事。此次参会,除了作为嘉宾外,霍震寰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第二届世界广府人“十大杰出人物”获得者。

霍氏与广府人联谊会的发展有着深厚渊源。20多年前,在一批在南雄工作过的老领导以及霍英东、马万祺等爱国人士的热心倡导下,广东南雄珠玑巷后裔联谊会正式成立。慷慨的霍老热心捐助9000万元,用于支持珠玑古巷修复等相关建设工作。

在随后的岁月,霍氏家族一直给予联谊会极大的关怀与支持。“作为广府后裔,父亲对珠玑古巷感情深厚,曾多次踏足这片广府人的根基故地。我本人遗憾未曾到过珠玑巷,日后有机会也一定会回去走走。”

谈及获奖感受,这位载誉无数的杰出人士谦虚地称,广府人才辈出,从没想到自己能获此殊荣。他对联谊会在过去20多年来在传承广府文化、联系乡谊、助力慈善方面等所做出的努力深感认同,并对联谊会开展的“助学广府青年”、“关爱失独家庭”两项公益慈善项目表示强烈兴趣:“我们也有不同类型的慈善基金,日后其实可以与联谊会的慈善项目作长期合作。

” 他说,“一次或一年捐1000万可能比较难。但我们可以诸如每年捐助100万,持续支持联谊会慈善项目的长期发展。后续我会让相关工作人员尽快跟进此事的。未来霍氏将一如既往支持联谊会发展!”

目前香港有部分年轻人对国家理解错误,对于国家历史和成就缺乏认识,霍震寰连声感叹“太可惜”。他认为,内地和香港发展唇齿相依、关系密切。广府人都说粤语,说话同声同气,可以搭建沟通桥梁,促进香港年轻人对国家的正确认识。

霍英东出生自香港一户贫困的水上人家。祖父自年少已来港闯荡,霍氏家族在香江繁衍生息,已有上百年。昔日疍民社会地位极其低下,常年生活在舢板上,船漂泊到哪里,那里就是家。最是梦萦家国,乡土岂可遗忘?尽管身如浮萍,霍英东的眼里却始终含有一种对泱泱中华,对祖宗桑梓的特殊感情。

1979年,霍英东先生与何贤、何添一起带头捐资300万港元,在番禺市桥兴建番禺宾馆。1982年,他参与捐巨款在番禺县人民医院内建外科手术大楼“念慈楼”。随后又资助建设大石大桥、沙湾大桥、九比大桥、洛溪大桥等,大大促进了家乡番禺的交通事业发展。考虑到家乡今后的发展,他捐款3000万港元成立“霍英东番禺家乡建设基金会”,用于发展交通和各项公益事业。霍英东对家乡捐赠款物总值达2亿港元。

父亲炽热的家国情怀对霍震寰影响深远:“1978年,中国内地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父亲认为报效祖国的机会来了。” 当很多外商还在观望时,1979年,霍震寰与父亲到内地参与广东中山市中山温泉宾馆的建设。这个项目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式意义:对于投资方霍氏而言,这是投资中国内地的“头炮”;对于中国而言,中山温泉宾馆是国内改革开放后的第一家中外合资宾馆。

它谱写的是中外合作项目的第一个成功范本,在那百废待兴的社会环境下注上一针有力的强心剂。这是改革开放的新标杆,从构思到落实,霍氏父子殚精竭虑。

“因为没有先例,大家都不知道采用什么方式合作。有人建议先将酒店盖起来,建200间房,一半归外资经营,另一半归本地。后来觉得这样不行,大家就再慢慢研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他回忆道。

经过一番周折,温泉宾馆最终建成并投入运营。各种各样的问题却依然接踵而至。“例如,有住客多次投诉卫生间有异味,地毯没有用吸尘器打扫干净。本地管理方却认为这些情况是理所当然的,卫生已经做得足够好,抱怨客人太挑剔。”霍震寰了解情况后,便耐心地与合作方沟通,向他们讲解国际酒店业的卫生标准,引导他们转换观念,努力与国际标准接轨,使合作双方尽量取得共识。经过各方共同努力,中山温泉宾馆赢得了中外宾客的一致赞誉。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霍氏父子在内地的投资规模也越来越大,分别以中外合资或低息贷款等方式进行,相继完成了广州白天鹅宾馆、北京饭店贵宾楼、北京首都宾馆,以及沙湾大桥、洛溪大桥、三善大桥等近百个建设项目,为改革开放作出了杰出贡献。

为善至乐

霍英东给人的印象,一是在社会上举足轻重,在政界、商界、体育界拥有众多头衔;二是他是个慷慨的有钱人。从小吃过不少苦的他聚财有道,但也热心公益,散财有道。

“父亲的生活很节俭,晚年常吃的是玉米、芋头等最普通的粗粮,用的是一台很老旧的车。”霍震霆笑着回忆道,“可是对于别人,他出手却往往很大方。”

据不完全统计,霍英东在世时捐出的善款逾百亿港元。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霍英东基金会”于1977年正式成立,基金会一直以捐献和非牟利投资形式,在香港及内地策划了数以百计的项目,尤其是在推动各地教育、医疗卫生、体育、科学与文化艺术、山区扶贫、干部培训等方面,作出杰出而非凡的努力。这种关怀世间的大爱“无孔不入”:一栋栋遍及神州大地,矗立于校园或是医院的“英东楼”,多少年间已悄然惠及千万人群。

霍英东在世时,坊间一直有传他是港澳地区为家乡捐赠最多的慈善家。“其实我的捐款,就好比大海里的一滴水,作用是很小的,说不上是贡献,这只是我的一份心意!”随后每当被记者追问此事时,霍老每每谦虚地如是道。

为善最乐,是霍氏的优良传统。作为大家长,霍英东的言传身教,犹如春风化雨,默默影响着家族的每一位成员。“自身有条件去服务慈善事业,就多做一点,我父亲就是这样的人。”霍震寰说。

从父亲手中接过爱心大旗的他,对于教育及科研领域始终保持着高度关注。1983年,霍震寰参与香港培华教育基金工作,任委员会主席。成立于1982年的香港培华教育基金,由霍英东、李兆基、郑裕彤等香港商界名人发起,宗旨是“育己树人”,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培育人才。

这项高端人才培训工程以香港为培训基地,但往往需内地相关部门密切配合。为将工作落实到位,并保证其高质量、高层次,霍震寰经常风尘仆仆地奔走于香港与内地之间,调查研究,征询意见,聘请师资,选派学员,根据内地改革开放的进程与需要,举办各种针对性、实用性强的培训班。从1982 年至今,已举办各种培训班数百个,先后培训多领域高层人士上万人,成果斐然。

1986年,霍氏集团出资1亿港元,与教育部合作成立了霍英东教育基金会,对内地高校在教学与科研领域做出优异成绩的青年教师予以资助和奖励。自成立至今,资助超过千名青年教师,一批有作为、有成就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成为各学科的带头人;不少获得资助的科研项目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与此同时,霍震寰还通过霍英东基金会,于2003 年首次向香港科技大学捐赠3000万港元,其后又于2005年再次向香港科技大学捐赠8亿港元,以支持该校向全球学术领军方向发展。除了关注本土高等教育领域,他也时刻关注澳门及内地多所高校的发展,惯常斥付巨资予以大力支持。

这些年来,霍震寰配合中国新里程的阶段性发展需要,从参与基础建设,引进投资、技术和观念,到发展教育、人才建设和医疗社会福利服务,乃至支持欠发达地区等,他所做的慈善事业,无疑是一项系统性和持续性的工程。

“武林高手”

“我在外国留学时,与父亲通电话,他往往不会问学业成绩,而是问‘最近有没有运动?’”霍震寰笑道。

众所周知,霍氏家族一向对体育情有独钟,对国家体育事业建设常年给予极大的关怀与支持。但鲜为人知的是,霍英东不只是一位热爱体育的“粉丝”,更是一位颇具实力的运动员。据《霍英东传》介绍,20世纪60年代前期,年已“不惑”的霍英东经常下场参加足球比赛。

他组织的“有荣”小足球队和“卓然”队,在港澳地区是支劲旅,每年比赛近上百场,连续10年风雨不辍。他本人就是这支球队的中锋,在圈内颇有名气。43 岁时,霍英东率队第一次参加香港甲组联赛,首场比赛对阵有名的“杰志”队,他一人竟打进了3球,一时在港岛传为佳话。

除此,霍英东的网球、高尔夫球亦打得相当出色。在1972 年至1977 年间,霍英东曾六度获得香港网球公开赛双打冠军。他还参加过在英国温布尔顿的“老将”双打比赛。尽管未能获胜,却是第一个在温布尔顿参加元老网球比赛的中国人。

霍英东对运动的热爱,固然是天性使然。但据霍震寰介绍,父亲强身健体的意识,其实源于自身凄苦的童年经历。据《霍英东全传》介绍,在棚户区贫民窟度过童年时期的霍英东,住的是一间又旧又破的房子,20几平方米的空间里,横七竖八挤住着50多个人。

当时流行“肺痨”,由于卫生条件差,全屋有半数以上的人染病,痛苦的咳嗽声通夜不绝,带血的浓痰随处可见。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霍英东便依靠最原始的体育锻炼强身健魄,抵抗病魔入侵。

霍震寰不但得到了父亲热爱体育的遗传,更传承了父亲的运动天分。令人意外的是,文质彬彬的他,其实是一位身手敏捷的“武林高手”。多年来,霍震寰一直身兼香港武术联会会长、亚洲武术联合会副主席及国际武术联合会执行委员会委员多职,曾亲自率领香港武术队,赴马来西亚吉隆坡,参加有52个国家和地区,600多名武林高手参加的、规模盛大的第二届世界武术锦标赛,荣获2面金牌、3面银牌、4面铜牌。

他也曾带队参加第一届东亚运动会,取得2面银牌、2面铜牌的佳绩。

据介绍,霍震寰在英国读中学时,已开始学习柔道、空手道,上大学后转而练太极拳,并开始迷上中国拳术。学习武术的初衷,并非为了好勇斗狠,而是希望认识这门底蕴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回港后,他拜意拳大师韩星垣为师学习内家拳“意拳”,并向北京意拳名家姚宗勋求教,一练就是数十载,在意拳上达到一定造诣,成为香港意拳学会会长。

“意拳强调人的整个身体协调和运用全身力量,以致推升人的本能反应。” 霍震寰饶有趣味地比划道,“拳学本身就是一门活到老、学到老的学问。尤其是意拳,领悟越深,得到的东西越多,包括人的意识思想等,都会有所得益。”武术修为所强调的专注、韧性,以柔制刚“四两拨千斤”的技巧,无疑为霍震寰的商海纵横提供诸多灵感。

尽管生意忙碌,霍震寰如今还是每天抽空练上十来分钟意拳。“稍微做一下,精神会为之一振。” 他笑着分享着这一放松心情的“独门秘方”。

续梦南沙

2015年4月21日,广东自贸区正式挂牌,仪式选址广州南沙举行。

这是继2012年成为国家级新区后,南沙再次荣誉加身,晋级为自贸区。挂牌当天,霍氏三兄弟霍震霆、霍震寰和霍震宇悉数到场,一同出席的还有霍震霆的儿子霍启山。阵容如此强大,无疑是“南沙梦传承”的完美注释。

南沙地处广州市最南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位置相对偏远,交通闭塞,一直是广州人口中荒凉的“西伯利亚”。直到三十年前,为建设旅游酒店而考察珠江沿岸的霍英东,在反复查看地图和海图后,发现了这片滩涂烂地的独特价值:位处珠三角核心位置,拥有25公里海岸线,是珠江口上的天然良港。

随后,在一片哗然与质疑中,霍英东义无反顾地在南沙开始了他不计成本的“玩命”投入。这个早已被遗忘的角落,也因霍英东和他的“南沙梦”而声名鹊起。

“南沙与香港的直线距离其实只有38海里。当时我们从香港过来,要先坐船到澳门,然后从澳门坐车到广州住一晚,再从广州经过4个渡口来到番禺市郊再住一晚,第三天才能到南沙。”第一次到南沙的情景,霍震寰至今历历在目:“我还清楚记得有一个光着脚的女人抱着一个孩子,住的房子是木板房,里面除了一张木板床外什么都没有。

那里的小孩也没见过车,碰见车队也不知避让。”对于父亲的决策,当时的霍震寰也许难免心存疑虑。但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他不得不佩服父亲的目光与远见。

南沙梦,是一个前景绚烂的梦,更是一个困难艰辛的梦。那是一个一切都需要从零构筑的梦。注定只属于勇敢而坚韧的开拓者。可惜南沙发展的蓝图尚未完成,霍英东便在2006年撒手人寰。

据悉,当初霍氏对南沙的建设规划大致可分为三大阶段,第一阶段是把交通、绿化和基础建设搞上去;第二阶段是计划完成多个项目,包括兴建南沙信息科技园、南沙大酒店、南沙物流中心、新客运港码头、珠三角世贸大厦、香港中华总商会大厦、英东中学等;第三阶段是把南沙建设成现代化海滨新城。

早期开发的各个环节,几乎都是困难的开始。“建设高尔夫球场的时候,父亲坚持不占农田,所以费了很大的力气将山炸开。那时候这里都是烂泥滩,修建海堤也是一项非常浩大的工程。父亲想要将南沙与香港的船程减到1小时15分钟,又买不到这么高速的船,于是又建了个造船厂自己设计制造高速快艇。”

曾有一段时间,为了使项目能高质量按期完成,霍震寰每周至少要去一次南沙,那是他工作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他领导和团结众多南沙建设者,从图纸设计到拨款投资、劳务组织、政策落实到各方关系协商沟通等,事无巨细,亲力亲为。

星移斗转,沧海桑田。伴随着第一、二阶段建设工作的基本完成,南沙发展已初具规模。昔日偏远落后的“西伯利亚”,如今已是珠江三角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从2012年晋升国家级新区到2015年正式成为自贸区,南沙的发展不断完善,羽翼渐丰。凭借港口、土地等优势,南沙已成为珠三角未来发展实现突破的关键。南沙的未来是面向整个世界。

“南沙梦”的未来将如何续写?霍震寰表示,随大环境的日益成熟,下一步将继续推进加强粤港澳合作。在2015年举行的世界华侨华人企业家南沙自贸区圆桌会上,他曾透露,集团目前正与南沙区政府共同开发“南沙湾”片区。

“南沙湾”位于南沙新区东面,当中的4.96平方公里已被纳入南沙自贸区的一部分,并定位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区”。在这个范围内,已完成了一系列的基础建设,万事俱备,待相关政策落实,将全面落地广东与港澳和国际合作的项目,以及根据需求加强住宅和商业的承载力。此外,霍英东集团也有意参与南沙湾邮轮母港的建设,并将立足加快开发建设已有项目,将码头打造成大型商业综合体,或建成第二个香港“中环”。

“建设南沙,是我们家族薪火相传的志业,”霍震寰说,“借助粤港澳一小时生活圈中心点和7公里深水海岸线的特殊价值,将南沙建设成为‘连结港澳、建设广州、支持珠三角和广东经济’、宜业宜居的低碳滨海新城;再配合‘一带一路’战略,将‘南沙梦’提升为‘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