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祥苓面馆 童祥苓——他曾当面说张春桥没水平(图)

2017-08-0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1968年,因为要把<智取威虎山>拍成电影,杨子荣人选难以物色,童祥苓重新获得出演杨子荣的机会.当时在童祥苓看来,这不仅是一生中仅有的一次创作机会,也是童家唯一

1968年,因为要把《智取威虎山》拍成电影,杨子荣人选难以物色,童祥苓重新获得出演杨子荣的机会。当时在童祥苓看来,这不仅是一生中仅有的一次创作机会,也是童家唯一可能“将功赎罪”的机会。但这个机会又让他被人看作是“江青旗下的样板团成员”而遭到误解和排斥。尽管如此,童祥苓还是咬牙坚持了两年,最终将电影完成。

由于被人误认为是江青的“嫡系”,童祥苓经常挨“整”。一次,他录“穿林海,跨雪原”一段,下午两点进棚,到夜里12点才出来,前后录了18遍;唱到后来实在唱不动了,童祥苓就开始给脖子上的声带肌肉注射,唱一会休息一会,最后几乎跪在地上。他对周围人说:“你们录多少次都不累啊,我已经不行了,我的生死就在你们各位手里。”等到这段录完后,童祥苓已是大汗淋漓,瘫倒在椅子上。

在北京录电影的两年,童祥苓在剧团内被人误解和挨整的同时,还不能回家和亲人来往。受姐姐童芷苓问题的牵连,他已被定性为“敌我矛盾”。每日除了拍戏,还必须接受劳动改造。“早上起来吃完早点,两百人的碗筷要由我来洗干净。接着上班,上班回来吃中饭,吃完后两百人的碗筷又要洗完。洗完后又上班,晚饭吃完后两百人的碗筷还要洗,洗完了有时还要开会。”洗碗和拍戏成了童祥苓一辈子无法忘却的记忆。

1970年,京剧《智取威虎山》终于被拍摄成电影。童祥苓也回到上海,不久即被“搁置”起来,直到1976年。在这段时间里,尽管他几乎没再排过戏,但电影《智取威虎山》的放映,却使他真正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

靠开小面馆维持生活

1976年,受尽折磨的姐姐童芷苓从牛棚里放了出来。虽然童祥苓因为在“文革”中演过样板戏,成了说不清道不白的人物,但是童家班终于又能同台演出了。20世纪80年代,还想做一番事业的童祥苓同妻子一起承包了京剧团,一年下来上交了十几万元的利润。然而年终时,童祥苓却因为历史问题不能被评为先进。为此,他伤透了心。

1993年,因为“大儿子的工厂破产,小儿子想学戏没学成,两个人失业在家”,58岁的童祥苓决定提前退休,回家开店。为了筹措本钱,童祥苓参加了各种演出。经过一年奋斗,终于凑够本钱,在上海的一条小马路边上,开了个能够摆放五张台子的小面馆。

刚开店时,为了减少亏损、节约成本,童祥苓和家人一齐干起了洗菜、配菜、洗碗、扫地等力气活。有一次,童祥苓蹲在马路边洗碗,一个戏迷认出他后说:“童老师,您老辛苦了。”童祥苓朗声应答:“没关系,‘文化大革命’时咱洗碗洗惯了,有基本功。”

开面馆的8年,是童祥苓感觉最开心的一段时光。过去聚少离多的一家人,因为开饭馆,倒是经常待在一起了。2001年,因为饭馆生意越来越难做,童祥苓把它转了出去。童祥苓依然是家里的经济支柱,除了受邀演出,剩余时间就是照顾前几年患眼疾的妻子。

今年是童祥苓和妻子的50年金婚。对于这段50年的“包办婚姻”,童祥苓非常得意而又欣慰。童祥苓说,他的爱情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妻子,另一部分便是京剧。

如今,童祥苓和妻子居住在上海一套170平米的寓所里。这是他为了让妻子“过上安逸舒适的晚年”,倾尽毕生积蓄买来的。在他们的客厅里,悬挂的杨子荣剧照和童祥苓与毛主席、周总理的合影,记录着童祥苓此生最引以为豪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