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男子科学下乡记 科学下乡记:《新闻大求真》告诉你如何在芒果做新闻

2017-08-1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在电视市场异常热闹.各种数字充斥萦绕的当下,大平台.大制作.大明星等字眼占据着行业话题的主流.但在一片众声喧哗之中,有一些节目也在低

    在电视市场异常热闹、各种数字充斥萦绕的当下,大平台、大制作、大明星等字眼占据着行业话题的主流。但在一片众声喧哗之中,有一些节目也在低调运转着,它们看上去并不特别显眼,甚至几近被淹没,但却着实值得去投入更多的目光。

湖南卫视《新闻大求真》或许就是这样第一档节目,2012年开播,如今已经无间断走过四个年头,这档在每个工作日的傍晚如期播出的常态节目在四年当中不断变化维新,并成功吸引了大批忠实拥趸。

颇受学生人群的追捧,是这档科学求证节目的一个显著特征。节目开播之初,便致力于用科学实验的方式去验证那些来自网络以及其他渠道上的新闻和传言,与社会新闻热点保持紧密的同步性,同时用实验去证实一些结论的真或伪。

四年来,节目组并不想苑囿于小小的实验场所,也不想仅做简单的单向传播式的科学传播,而是不断试图去走出去,与自身的受众达成深度紧密的交流与互动。

"科学下乡记"便诞生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从开播的第一个年头开始,栏目组就常态化地走向全国各地的偏远乡村,将科学实验带到乡村小学。四年间,"科学下乡记"已经走过了天南海北,总行程超过25万公里,每年走过的学校在30所以上。

《新闻大求真》科学下乡记

没有明星、缺少宣传、常年靠着三十来号人支撑的《新闻大求真》在当下的电视环境下看上去并不特别耀眼,但事实上,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档节目的投入也在千万级别,大投入保证节目高品质长效化运作,坚持新闻立台的底色,对于这档节目,湖南台自上而下给予很大的支持。而与资金上的投入相比,制作团队常年奔波于各地在体力和心力上的投入也显得难能可贵。

用科学教育扶贫,"科学下乡记"走过25万公里

在《新闻大求真》最新的一期节目中,主持人邓男子与节目制作团队艰难翻过在被暴雨后的泥石流冲断了的道路,最终历时四个多小时徒步到达深处四川大凉山大山深处的悬崖小学,满脸疲惫的邓男子素颜出镜,在屋顶上带给了当地适龄学生一场颇具趣味性的科学实验。

由于道路的被阻断,很多预设好的实验器材没有办法被送达,最终呈现出的实验看上去不乏简陋,但当地孩子们质朴纯真的眼神已经表明他们对于求知和新鲜事物的渴望。

2016年,"科学下乡记"进行了进一步的升级,所选取的地点更具特色也往往更偏远,四川大凉山、西沙群岛、西藏南山地区、云南腾冲……极致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成了这些地方的共同特征。

极致的环境对观众、对当地的学生本身是一种惊喜,但对于节目组来说,却无异于一场噩梦。在制片人戴飞看来,"科学下乡记"在制作过程中所经历的困难不是一般的团队能够承受和坚持的。

在四年的时间里,"科学下乡记"团队已经走过了25万公里的路程,每年会进到的学校超过30所。如今,《新闻大求真》的官方微博会收到大量观众的邀请,有老师更有学生,希望节目组能够到自己的学校去录制。

很多学校会将节目中的实验当做课堂教学的片段,科学性、可视性和趣味性兼备,受到学生们的欢迎。这与节目本身主要的收视人群也完全吻合,小学生与初中生是《新闻大求真》最主流的观众群体,当然,还有对子女教育非常关心的中年女性群体们。

"把科学送给边远山区的孩子们。"戴飞告诉"看电视",当初要制作"科学下乡记"的初衷正在于此,希冀能够做成一种科学扶贫。在节目组的判断中,科学教育资源事实上的分布不均等造成很多农村的孩子对科学实验相对陌生,"科学下乡"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非常急需的。

在今年的"科学下乡记"中,也对不乏艰难的下乡过程进行了记录,让更多人看到,下乡科普事实上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是去传送生硬的理论,而是用身边简易的物品去解释和呈现科学原理,正是"科学下乡记"立意科普的宗旨所在。

在南海的西沙群岛,实验内容有"水下鸡蛋""海水淡化",在云南腾冲,主持人向当地小朋友解释热海形成的原理,在西藏山南,则用实验告诉孩子们气压与沸点的原理。

实验并不复杂,甚至很多看上去略显粗糙和简陋,但带给当地小朋友的却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体验,这背后蕴藏的价值或许正是节目长时间坚持的原因所在。

走出去,到观众中去,并影响未来

坚持,对于这档节目和"科学下乡记"来说是这些年来发展的动力所在。五六人的记者和摄像团队几乎处于常年奔波在外的状态,诸如节目中所呈现出的艰险路途在拍摄的过程中是一种常态。

在当下不乏浮躁的电视环境下,能够有一支团队静下心来四年如一的做着这样一件苦差事,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与湖南卫视大多数的团队构成一样,《新闻大求真》共30人、"科学下乡记"五六人的团队中有超过三分之二的都是女汉子,很多人都是从毕业就开始加入团队,伴随着节目一起成长。

作为在湖南卫视原生成长起来的一支新闻团队,新闻人身上的理想和情怀一直影响着团队。通过节目去改变社会、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做出引导,这是团队在《新闻大求真》这档节目上所倾注的目标。

走出去,与年轻的观众们做深度的交流和互动,正是"科学下乡记"的一个中心要义。在节目组看来,这样的沟通和互动要比网络渠道上的互动来的更直接,了解社会、了解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内容创作者不仅仅要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否则很容易被观众抛弃。"

科学下乡,通过科教扶贫,对于这样的方式,一些人对此表达了质疑,"不如用节目组的经费去做扶贫来得更直接。"但在节目组看来,二者显然不能做这样简单的类比,很多时候带给个体命运改变的不是物质而是一些精神层面的因素,送钱和东西并不能改变他们辍学打工回到山里的循环命运,"送他们科学精神,让他们看到对科学的渴望,有了对世界的好奇,或许真的能够让他们的世界发生改变。"

发扬"爬山虎精神",做"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通人心"的作品,把科学的种子深深地根植在孩子们的心中,这是节目组长久以来的目标所在。

而除了节目组走出去,节目也会将这些山里的孩子接出来,上海的环球金融中心、北京的科技展览馆、一些国家的科学场所和重点工程,都有了这些山里孩子的足迹,对于城市小孩习以为常的设施,对这些乡村孩子们带去的体验可想而知。

2015年9月19日晚,《新闻大求真》栏目在北京奥林匹克公园鸟巢和水立方之间举办了一场"科学下乡记"经典实验秀。来自北京各个小学的200多名小学生现场观看了实验表演,河北平山西柏坡希望小学的孩子们参与了节目互动。

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等单位联合主办的2015年"全国科普日"以"万众创新,拥抱智慧生活"为主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参加了当天的活动。"科学下乡记"作为本次活动的科学嘉年华的环节,主要是与孩子们进行科学实验互动表演。

出身于农村的哈佛优秀毕业生何江的演讲及其背后的故事曾经激励过不少国人,节目组也有个希望,如果节目也能够在某些点上对青少年观众们带来一些启发,就是节目最大的价值。

只有湖南卫视才能容许的"奇葩"节目

类型和样态已经注定让《新闻大求真》成不了所谓爆款,但可以看到,在同类节目中《新闻大求真》具有标杆作用,同时,培养了大批忠实粉丝。近两年,随着《科学下乡记》内容不断优化升级,节目收视也出现突飞猛进的增长趋势,多期节目排名全国第1。

每年暑假都是"科学下乡记"的收视也能造成高峰,2015年暑假,90%的节目进入全国前3,而今年2016年,6月18期节目全部进入全国前6,,两期节目进入全国第2,最高份额4.4。 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一档只有湖南卫视才可能容许存在的"奇葩"节目。

首先是上千万的投入体量,并不是任何一个平台都能够承担的,戴飞介绍,台里在制作经费的支持上一直比较充足,并且在商业回报上也没有硬性的干预和要求,节目的青少年受众也与湖南卫视的主体受众相契合,同时自上而下的支持也为节目创造了很多条件和资源。

以娱乐节目的制作而受到观众喜爱的湖南卫视,事实上在一直以来都将新闻立台作为根基所在,节目组告诉"看电视",上到台领导下至每一个记者编辑都在新闻节目的创作坚持探索着。

坚持,从台层面到团队的坚持,这正是这档节目依旧在制作播出的原因和动力所在。影响社会和个体,尽管从很早开始湖南卫视便已经确立了娱乐化的路线和方针,但新闻人身上的理想和情怀以及湖南人身上的霸蛮性格都对新闻团队产生着作用。

2015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新闻评阅》上作出批示:湖南卫视面向中小学生开展科普宣传做法很好,主流媒体应为提高青少年科学素质做贡献。

这样的鼓励恰好说明了节目坚守的根基,向青少年传达些什么?这是团队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最后他们发现,社会科学其实也是娱乐的一种方式。

四年当中,《新闻大求真》经历过一些调整和变化,也在积极嫁接一些轻松娱乐的手段,例如用情景剧的方式来进行科学知识的演示和普及,创作手法上也在积极突破。

一些人也发出了不解,科普节目用娱乐的手段去做是否合适?创新总是面临各种桎梏,甚至节目在报奖的时候有时候会面临如何归类的问题,但在节目组看来,最根本的是要看节目到底给观众带去了什么,形式的变化是为了更好的传达内容本身。

当下普遍浮躁和急功近利的电视环境,被各类收视数字和点击率绑架是绝大部分电视人的状态,大制作和大投入的电视"大"时代里,《新闻大求真》的存在看上去更像是一种现象,背后有着平台价值取向的支撑,也映射着新闻人在当下的不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