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泽厚美学四讲 摘编自李泽厚《美学四讲》阅读及参考答案

2017-11-2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在这里,"道"是意向,"德"是基础,"仁"是归依,而"艺"则是自由的游戏,孔子所说的"游于艺"的"艺",是礼.乐.射.御.书.数,孔子说,"君子"在"志道""据德""依仁"之外,还"游于艺",便是说"君子"

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在这里,"道"是意向,"德"是基础,"仁"是归依,而"艺"则是自由的游戏,孔子所说的"游于艺"的"艺",是礼、乐、射、御、书、数,孔子说,"君子"在"志道""据德""依仁"之外,还"游于艺",便是说"君子"对于与物质技能有关的一切训练要有熟练掌握。对物质技能的掌握,是产生自由感的基础所谓的"游于艺"的"游"正是突出了这种掌握中的自由感。

这种自由感与艺术创作和其他活动中的刽造性感受是直接相关的,因为这种感受就其实质说,即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审美自由感。可见, 与后世某些儒家单纯任调伦理道德不同,在"志道"等之外提出"游于艺",表现了孔子对于人由于物质现实地掌握客现世界从而获得多面发展的要求,对于人在驾驭客观世界的进程中感受到和获取身心自由的主张,同时也说明了孔子对掌握技艺在实现人格理想中的作用的重视。因为这些技艺并非可有可无的装饰,而是直接与"治国平天下"的制度、才能、秩序有关的。

另外这种"游于艺"的活动摆在"志道""据德""依仁"之后,可以看出, "游于艺"既是前三者的补足,又是前三者的完成。仅有前三者,基本还是内向的、静态的、未实现的人格,有了最后一项,便成为实现了的、物态化了的、现实的人格了。

因为这种人格其有一种实现了的自由和现实的自由感它不仅标志着对客观技艺、事物规律的物质实战性的熟练掌握和运用自如,而且标志着一种由于掌握了规律而获得自由从而具有实践力量的人格的完成这其实便是孔子所谓"从心所欲,不逾矩"了。

所谓"从心所欲,不逾矩",便正是主现目的与客现规律的协调、符合、一致。"游于艺"和"从心所欲,不逾矩",虽然似乎前者只讲技艺熟练,后者只讲心理欲求,但从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角度看,这二者是有贯穿脉络和共同精神的,只有现实地能够做到"游于艺",才能在人格上完成"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个"不逾矩"便不只是道德的教条,而是一种人生的自由。前者是外在技艺的熟练,后者是内在人格的完成, 但在孔学里,二者有其深刻的关联。

荀子提出"积学成伪""制天命而用之",便是在理论上发展这个方面.后世颜元等人也强调"六艺"的物质实践性这表明在儒学中,"圣人"的人格实现与六艺的物质实践性的现实掌握是相关联的,只有宋明正统理学家们过分强调心性,而把"游于艺"当作一种并不十分重要的补充,并且常常局限在诗文书画的所谓纯艺术的狭隘范围内,才从根本上失去孔门"六艺"的原始的物质实战的丰富内容实际上,"游于艺"——在礼、乐、射、御、书、教中的"自由游戏",绝不是一个单纯掌极技艺的问题。

而是通过对客現规律性的全面掌握和运用,现实地实现了人的自由。完成了 "志道" "据德""依仁"的全面发展和人格历程。

(摘编自李泽厚《美学四讲》)

1.下列各项中,关干"游于艺"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