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选国涉外法律 外语 法律=涉外法律人才?

2018-01-3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刘庆芳,北京大学法学院国际商法专业研究生三年级学生,本科阶段就读于西南政法大学法律英语专业.从迈进大学校门起,刘庆芳就立志成为一名既懂外语又懂法律的涉外法律人才.去年11月,刘庆芳获得了法国基德律师事务所设立的"基德中国奖"一等奖,奖励是在基德律师事务所北京代表处和巴黎总部实习三个月.有了扎实的学业基础,又有了在外资律师事务所实习的经历,旁人看来,刘庆芳好像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接近了.但是她自己却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涉外法律人才,远不止只懂得英语和法律那么简单.涉外法律

刘庆芳,北京大学法学院国际商法专业研究生三年级学生,本科阶段就读于西南政法大学法律英语专业。从迈进大学校门起,刘庆芳就立志成为一名既懂外语又懂法律的涉外法律人才。去年11月,刘庆芳获得了法国基德律师事务所设立的“基德中国奖”一等奖,奖励是在基德律师事务所北京代表处和巴黎总部实习三个月。

有了扎实的学业基础,又有了在外资律师事务所实习的经历,旁人看来,刘庆芳好像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接近了。但是她自己却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涉外法律人才,远不止只懂得英语和法律那么简单。

涉外法律人才可分为两种

即将毕业的刘庆芳目前正面临择业,她希望能在涉外律师事务所工作,涉外律师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原商务部条法司司长、中国政法大学博士生导师张玉卿认为,除了涉外律师外,涉外法律人才还包括在高校等研究机构从事国际法律研究与交流的学者。

前者主要是在律师事务所或涉外企业从事涉外法律实务,比如,在国际融资、项目融资、外商直接投资、资本市场、并购、资产证券化、国际海商海事、反倾销、国际商事仲裁和诉讼等众多领域的法律活动;后者主要有从事国际法、比较法等法律的研究,参加一些国际性法律研讨会,了解国外的司法机构运作情况,向外国法律同行介绍中国的法律制度,参加中外法律合作项目等。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丁相顺便是从事国际法律交流的一位学者。他先后在日本、美国做过访问学者,翻译、出版过两国的一些法律书籍,为中国与日本、美国之间的法律交流作出了贡献。

涉外法律人才应具备三方面素养

无论是从事涉外法律实务的律师,还是从事国际法律研究的学者,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受访者一致认为,一名合格的涉外法律人才必须具备三方面素养:专业素养、语言素养和文化素养。丁相顺对这三方面素养做了解释。他认为,概括地讲,专业素养是指要具有专业的法律知识,语言素养是指能够娴熟地掌握一门或多门外语,文化素养包括热爱本民族文化、尊重理解不同文化。

环球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王明朗律师告诉记者,环球律师事务所80%以上的业务都是涉外案件,在律师事务所从事涉外业务,首先要看得懂英文的法律文书,这是最起码的要求;其次是对法律文书提出修改意见,然后是能够用英语起草法律文书。王明朗说,环球所在招聘人员时,对于外语的要求,一般是应聘者至少通过国家英语六级考试,在面试环节,会考察应聘人员的口头表达能力和用英语起草法律文书的能力。

文化素养是多位受访者特别强调的一点。王明朗说,有时候,中国律师能够读懂外方提供的法律文书中的每一个单词,但是却未必能够理解其中的真正意义。他说,英美法系中,每一个法律术语后面都有一个特定的概念和含义,许多都是在几百年前就定下来的。

中国律师必须对术语后的背景加以了解,才能正确地理解它。张玉卿认为,涉外法律人才不仅要了解外国的法律制度,还要了解这个国家的风土民情、历史地理以及国际事件。因为在与外国人打交道时,除了工作,还有休闲的时候,如果对业务以外的事情知之甚少,不利于与外国人沟通。

涉外法律人才要拥有四种精神

“除了专业素养、语言素养和文化素养三方面能力上的要求外,一名合格的涉外法律人才在人品方面应该具备为人正直、能够吃苦耐劳、勇于开拓和善于与人合作等精神”,张玉卿说。

王明朗认为,法律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为人正直是每一位法律工作者都应当具有的品性,涉外法律工作者也不例外。现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竞争日益激烈,创新和开拓精神显得弥足重要。王明朗还特别提出了团队精神。

他说,团队精神不仅限于律师事务所内部的合作,还涉及外部合作。律师事务所是一个中介机构,以环球所为例,在日常业务中,律师要与会计师、评估师、投资银行、风险投资机构以及交易其他方合作。在合作过程中,既需要讲原则,还需要有一定的灵活性。

现在,刘庆芳正在基德律师事务所北京代表处实习,实习满两个月后,赴法国巴黎基德所总部实习一个月。实习经历使她有机会与外国律师一起共事,刘庆芳对外国律师办案有了直接了解。刘庆芳正憧憬着赴基德律师事务所总部的实习生活,她说,有可能的话,希望能到国外深造,圆自己成为涉外律师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