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利伟和中国航天员首飞第一梯队

2017-07-2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10月15日早9点之后,杨利伟的民族英雄形象随着"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而确立,不同于加加林的"迷人的微笑"和阿姆斯特朗的"个人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对杨利伟的评价,更多的是"坚毅".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胡世祥与记者谈及杨利伟时说:"杨利伟就是比较沉着."--对于普通民众而言,"沉着"体现在整个发射过程,甚至成功发射之后杨利伟始终如一的表情上.而对专业人士而言,这是有一堆数据

10月15日早9点之后,杨利伟的民族英雄形象随着“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而确立,不同于加加林的“迷人的微笑”和阿姆斯特朗的“个人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对杨利伟的评价,更多的是“坚毅”。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胡世祥与记者谈及杨利伟时说:“杨利伟就是比较沉着。”——对于普通民众而言,“沉着”体现在整个发射过程,甚至成功发射之后杨利伟始终如一的表情上。而对专业人士而言,这是有一堆数据支持的。

其医学监督医生李勇枝博士说,从10月15日早晨进入飞船船舱,到发射前;从9时发射升空,到安全返回,杨利伟没有出现急性适应期反应,也没有发生运动病。对杨利伟返回地面后的内科、外科等一系列检查结果也证实都在正常范围内。

对于杨利伟在太空的21小时23分钟及随后的表现,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航天员选训研究室主任黄伟芬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一点都不吃惊,这就是真实的杨利伟。”

返回地面后,杨利伟第一次正式与公众见面应当算是10月16日晚接受中央电视台主持人***采访。已是“万众瞩目,无限荣光”的杨利伟当时***照例简单而有原则,最长不超过五句话,如同在“神舟五号”上执行任务一样。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宿双宁对记者解释说,在这次载人航天任务中,“我们让他表达意思一定要清晰明确,不能有二意。比如在飞船升空202秒时他报告说,‘整流罩已分离’,他实际的意思是说,舷窗已见到了光亮。

再比如他报告他的状况时说,‘我感觉良好’,就是指在情绪上没有什么变化,身体的消化道系统等各个器官也都正常。他只有这样说,医生才会明白,如果他感觉不好,我们设定的回答是,我需要支持。”对于杨利伟而言,接受采访显然也是任务延续的部分。

黄伟芬是14个航天员的教官,她说,对于日后他们会成为公众人物的考虑不是没有,为此她还跑到西单去专门买了一大堆关于礼仪方面的书,包括如何接受记者的采访,如何***等。但因为模拟器出来得晚,很多东西都在不断变化,所以很系统地讲解礼仪课程的计划就没有实现,只是点点滴滴讲了一些,“我给他们开了文学艺术修养课,还带他们出去欣赏音乐,看演出”。

不论礼仪训练效果如何,“神舟五号”发射的同时,杨利伟和翟志刚、聂海胜这第一梯队的三个人也即刻成为焦点人物。熟悉他们的人说,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普遍比实际年龄看着年轻,都比较“上镜”。

翟志刚显然比较有代表性。在记者还没见到他时,周围人就告诉记者说:“翟志刚很有演员的天赋,说起话来也是眉飞色舞。”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翟志刚对赵本山的表演很痴迷,每当电视中出现赵本山的节目,他总会停下手中进行的活计,“死盯屏幕不眨眼”。了解翟志刚的人形容他模仿的赵本山“有几分形神兼似”。

黄伟芬对翟志刚的评价是,机灵,风趣幽默,一般人都会觉得“潇洒”——给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的工作人员留下的深刻印象是,翟志刚非常爱好文艺,参加男声四重唱,也愿意跳交谊舞,“每次航天员们办舞会,满场飞的总是他”。翟志刚给人签名也很有气派,据说是因为他平时喜欢研究书法。

翟志刚因为这些特点当仁不让地在很多场合成了第二明星,胡世祥看到翟志刚在电视里以嘉宾身份接受采访时,半天玩笑地说:“翟志刚小伙子长得比较帅,外向活泼,如果这次让群众来投票确定,可能他就是第一了。”

杨利伟成功升空后,有媒体说杨利伟胜出翟志刚之处在于,前者有更强的心理素质。10月16日记者见到翟志刚时问及此事,翟志刚说:“我和杨利伟应该说各有特点,但在心理素质上没有差异。”有一种说法是,翟志刚与杨利伟的考核成绩只差0.5分。从德国归来的副总工程师姜世忠说:“0.5分说明不了什么问题,心理素质也不是考核中最主要的。”

与聂海胜同时接受采访时,翟志刚始终是主角,在演播室外看电视的胡世祥听翟志刚说了一段话后,若有所思地说:“与杨利伟比较,翟志刚有时说话要随便一些。”

同样是考入空军飞行学校,但在首飞梯队的三个人中,杨利伟似乎是注定的“名人”。在他被选为空军飞行员后,他的名字就被列入家乡辽宁绥中县县志,先成为县里的名人,据说他爱人就是通过县志认识他的。而在此之前,他的人生道路也非常平顺,“在绥中县这样的书香门第不多,他父母都是建国初期毕业的大学生,杨利伟进到县重点的尖子班学习,平时还学画画、学音乐,日子过得舒心平静。”

翟志刚和聂海胜则从小就品尝生活的艰辛,翟志刚说当年他的母亲已经年近六旬,为了供他读书,靠卖炒瓜子为生。在他的家乡黑龙江省齐齐哈尔龙江县龙西村,将六个子女全部送去上学一直供到高中以上非常少见。和杨利伟的风光截然不同,翟志刚考上空军飞行学院时,“他妈妈破例在他临行前一天没出去卖瓜子,而是去买了一个大黄提包装行李,结果发现实在没什么可带的,最后拿了两包她炒的瓜子”。

聂海胜的故事有类似之处,父亲嗜酒早逝,生长在湖北枣阳杨荡镇的聂海胜作为家中惟一的壮劳力开始出工挖水渠,复学后考上了县重点,后来又上了航校。“在火车上,接他们的同志给每人发了半斤糖,一分钱一颗的糖果也是聂海胜从来没享受过的,不一会儿他就把半斤糖全都吃光了。”

1995年,三个人都已在各自的飞行部队建功立业。那年5月,驾驶歼八型飞机的翟志刚在飞行训练中遇到沙尘暴,但有惊无险。而在此之前的1992年,杨利伟在吐鲁番艾丁湖上空作低空飞行时,遇到了飞行训练中的“空中停车”,发动机出现了故障。

因处理得当,杨利伟还立了三等功。聂海胜则遭遇了更多风险:“在航校做高教级飞行时,他们那个机场出了个一等事故,机上的学员和教员全牺牲了,学员是聂海胜的同班同学。因为这次事故的影响,他们毕业分到部队,9个分去的学员不到一年停飞了5个。

而第二年,聂海胜实习的那个部队又出了事故。1989年5月聂海胜正式分到作战部队,6月12日聂海胜开始作改装后第一次驾驶歼七飞机单飞,第二天他就出事了。”

飞行中最棘手的问题是发动机停车,聂海胜碰到的就是这个问题。“当时该处置的都处置了,可飞机还是没有起色,这时地面指挥他跳伞。按照规定,飞机发生故障无法排除,为安全起见,处于2000米以下的空中位置,飞行员就可以弃机跳伞。

但聂海胜还想做一做努力,他试着将飞机空滑,但距离太远没成功。飞机距离地面只有四五百米时,地面都能清楚地看到种植的农作物,急速下降的飞机带来巨大的超重过载,有十多个G值。地面指挥反复命令他跳伞,聂海胜最后按下弹射开关,这时他已经出现了瞬间黑视,什么也不知道了。

”事故原因后来查明是由于发动机压缩器上的叶片出了机械故障。聂海胜落在稻田里,飞机则摔在离他一百多米远的山沟里,扎进土里十几米深,并开始着火爆炸,而聂海胜自己除了掉一只鞋,一切完好。

在这样的专业背景下,他们三个人的档案随同另外800名左右的飞行员通过了航天员的基本资格筛选和进一步的精选。一个前提是,1995年8月,载人航天工程指挥部向中央***呈报了关于选拔航天员的请示,建议从空军现役飞行员中选拔预备航天员,并在同年9月获得同意的批复。

1995年10月,由原国防科工委和空军联合组成了预备航天员选拔领导小组,按照一系列条件开始筛选。“条件包括有坚定的意志、献身精神和良好的相容性,身高160厘米~172厘米,体重55公斤~70公斤,年龄25岁~35岁,歼击机、强击机飞行员,累计飞行600小时以上,大专以上学历,飞行成绩优良,无等级事故,无烟酒瘾,最近3年体检均为甲类。”

有资料说,中国选拔航天员的范围是从3000名国家一级飞行员档案中确定800余人参加系统体检,最终确定60人到北京作住院临床复查和特殊功能检查。这一关后只剩下20人。后来又对这20人进行家庭医学查访和直系亲属(配偶和子女)体检,20人全部合格。

由于员额限制,1997年4月在集中了全国各大医院的著名专家后,召开住院检查结果鉴定会和中国首批预备航天员医学选拔鉴定会,经过反复研究和挑选,建议录取其中12人为预备航天员。

当年苏联的加加林也经过类似的过程,先是从空军3000多人中分几个阶段进行选拔,从1959年开始到第二年的3月,共录取了20名航天员进行训练,直至1961年4月才选出其中的6名航天员准备飞行。加加林这样描述说:“除检查健康状况外,医生们在每一个人身上寻找是否有潜伏的缺陷或者肌体对典型航天因素耐力较低,对这种因素作用时的反应进行评论。

他们借助一切可能的生化的、生理的、脑电的和心理的方法和特别的功能试验进行检查。在各种空气非常稀薄的压力舱内检查我们,在离心机上旋转我们,所有这一切用了几周时间,淘汰了不少同伴。”

在中国进行的相关医学临床检查同样苛刻,“要对人体的几十个大大小小的器官逐一检查。航天生理功能检查更加苛刻,离心机上飞速旋转,测试受试者胸背向,头盆向的各种起重能力。要在压力试验舱使受试者上升到5000米、10000米高空测试耐低压能力,在旋转座椅和秋千上检查受试者的前庭抗晕旋功能。要进行下体气负压,全位耐力等测试”。几个月下来,千名申请者已经所剩无几。

从1997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正式组建起的14人,到最后确定3个人的首飞梯队,胡世祥说:“竞争非常残酷,他们的政治都没有问题,身体也都没有问题,这一年的时间就老是评,老是***,像小学生一样四分五分地加在一起,看谁的分数高。”胡世祥以此解释选择杨利伟的原因。

从中国的航天员训练来看,对航天员的训练项目和内容从基础理论训练、体质训练、心理训练、航天环境耐力和适应性训练到专业技术训练、飞行程序与任务模拟训练、救生与生存训练有七大项目。黄伟芬从始至终负责这14个人的训练,她说,我们有六七十个项目,每个项目再细分下来就是上百项的训练,都要考核。

挑选两个人赴俄罗斯加加林航天中心培训是1996年的事。黄伟芬说,当时比较重视知识背景和专业背景,所以招来了两个双学士——他们是先念完大学再进入飞行学院,按加加林航天中心的培训计划,培训一名航天员需要4年时间,结果这两名双学士用了一年时间学完全部课程。回国后,他们也加入到预备航天员队伍之中,一起训练。

杨利伟从此脱颖而出:“他又认真又严谨,真的是意志很坚强,很坚毅。他很全面,干什么都让你放心,对于教练员的设计思想,他体会得很快,这点很难得。他是又聪明又刻苦。”

为航天员们设定的先是13门课程。杨利伟接受采访时说:“教材里有些内容很深奥,许多都是当飞行员时没有接触过的,要记忆的东西很多。最初三年,晚上12点以前没有睡过觉。”对杨利伟而言,基础理论是他最艰难的阶段,不过在基础理论学习结束***时,14名航天员门门课程都达到了良好以上,杨利伟的成绩是全优。

举英语课为例,黄伟芬说,我们设的英语课与一般的考级不一样,是根据职业进行的训练。我们考虑到他落地可能会落在国外,另外国际交流也是一个大趋势。对于这些从空军过来的航天员来说,英语显然是个难题。杨利伟经常晚上打电话让爱人帮他提问单词,而他的英语***成绩最后也是100分。

黄伟芬说,体质训练是一个基础工作也是贯穿始终的,“他们选拔来时身体状况很好,但是人的身体状况是会退化的,对于某些航天环境的耐力也是会消失的”。按照训练大纲要求,每周3次每次2小时的体能训练是不能间断的。黄伟芬说:“我们第一是要提高,然后是要维持——体训强化了两次,可以不再强化了,就要维持。”

其实体训的另一层含义,黄伟芬说:“国家投了这么多钱,我们不希望这14个人有一个人掉队。”从航天员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到训练期间的医学检查和医学鉴定,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的航天医学保障体系,确保了首批14名航天员在5年时间里没有一人因健康原因而被淘汰。“但是每一个航天员也随时面临着被淘汰,而且我们的任何一次飞行计划都是有人数要求的。”所以在某种角度上,训练过程也是他们的竞争过程。

“杨利伟在五年的训练中,能认真对待每一次训练,在五年中,这绝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黄伟芬说。

“坚毅”,在现代社会已经很少有人会得到这样的评价。但在杨利伟身上,使用率却很频繁。有人解释说,航天环境适应性训练实际上就是向人的生理极限挑战,就需要有超人的毅力。比如,超重耐力训练,飞行员要求做到5倍重力加速度,持续时间仅为2秒至3秒。而航天员却要求做到8倍重力加速度,持续时间达到40秒钟。低压缺氧训练,按照相当于每秒钟15米的速度,迅速提升到5000米的高空,在氧气稀薄的情况下持续30分钟。

黄伟芬说,在整个训练中,比较不舒服的有两项,一是离心机,一是转椅。有资料说,前庭功能训练,要求航天员自旋转、振动以及坐在离心机中转动。要航天员闭上眼睛坐在单系腿的凳子上,用弱电流通向眼睛,把你推向地板,然后让你坐在离心机上,用4倍重力加速度转动并突然停止,还要求闭上眼睛转动脑袋。

杨利伟在接受采访时说,他会有意识地在训练中加强对空间运动病的自我锻炼,转椅训练是最难受的,但他每次坚持做最长的时间,做最大的动作,以增加这方面的训练强度。飞船升空后一旦发生意外,应急弹道式返回时航天员可能要承受8.

5G的载荷,他说:“我属于兴奋型体质,能在短时间内爆发能量,百米速度现在仍能保持11秒97,平时训练,我在离心机上做到8G载荷时心率仍可控制在110次/分钟,一旦发生意外情况,再入时抗住8.5G载荷是有把握的。”

2003年6月底航天员开始结业***,黄伟芬说:“结业考考了四次,而结业***的成绩是要划入总成绩的。”7月3日,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选评委员会评定:14名航天员全部具备了独立执行航天飞行任务的能力,予以结业,获得三级航天员资格,这意味着中国的第一代航天员正式产生。

杨利伟的始终如一被归纳为心理素质好,其实黄伟芬说:“性格是反映心理素质的一个方面,性格特点也是我们做测评的一个考察点。比如是否敏感,是否容易受外界影响,如果易受影响,说明你的情绪稳定性不是很好,杨利伟就属于那种不受干扰型。”

几个表现更为突出的人进入到强化训练中。“在强化训练的这三个月中,他们普遍成绩提高很大。过去我们面对14人,面对的是一个整体,现在针对几个人有了更强的针对性。每个人有更多的机会,从训练准备到每次训练完与理论相结合的及时讲评,因为有时间一起讨论分析每次的训练,又结合模拟器,问题讲得更透彻。”黄伟芬说。

黄伟芬回顾这五年,觉得很难,“因为我们的训练和飞船是同步做的,有些还没有形成你就不可能讲得透彻。我们是一边建学校,一边就要把学生培养出来。训练与整个工程同步在做,训练是针对航天器,难题在它的技术状态没有确定,你就不能与航天员很确定地讲,训练大纲和细则都必须跟着调整。在强化训练阶段,大部分东西都定型了,也就好办了”。

强化训练中,有一个“数管失效”的应急程序,指飞船进入太空后计算机管理程序失效,就要立刻改为手动操作应急返回。有报道说,这个程序一共30多道指令、50多个动作,杨利伟能够做得分毫不差。

“他确实是非常认真的人,很多人都关心这次他在飞船上看的是什么书,他看的是我们的手册。其实我们说他能对手册倒背如流并不过分。但是我们也对他说过,如果休息时可以看一看手册。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不能完全靠记忆,他是在复习,绝没有作秀的意思。”

认真是黄伟芬强调的首飞梯队的三个人的共同特点,但是“最终我们选择杨利伟,是因为他更全面,技术更到位”。强化训练阶段最后又进行了10次左右的训练,每次完了都打分,最后加权算出来总分数。“从14个人中选5个是有一个排序的,从5个中选3个又有一个排序,杨利伟始终在第一位。”

在五个人中再优中选优,胡世祥说:“到最后一个月时候,进入模拟器里考,模拟器就一个,操作也是他们训练了多少遍的了,怎么拉开档次?老师就设一些陷阱。”黄伟芬解释说:“按正常程序,进舱后有一个对初始状态的检查,我们故意把状态设计错,就看你能不能发现,发现后怎么处置。虽然大家训练都一样,但是面对这个表现还是不一样。”

飞行程序和任务训练是最为重要的训练。航天员利用飞行训练模拟器、飞船运动人工控制模拟试验系统等设备,进行正常飞行、应急飞行、飞行过程中各类故障的判断和处理等内容的训练要反复进行,才能做到真正执行航天飞行任务时“万无一失”。

黄伟芬说:“杨利伟每次都能打到99分,连我们所长都不相信,分数这么高?实际上我是很严格的,包括说话说错一次、漏说一次都要扣分,操作的程序规定什么,他们做得不规范我都要扣分的。”

“程序”几乎成为杨利伟每每必提的词汇,他也这样解释从始至终他的不紧张:“我没有要紧张的问题,在整个过程中,一直在想着程序和操作。”

“你们能看到他在飞船上的画面时,都是他在测控区内有重要的操作。航天员的操作非常多,有200多项,有些是需要手控指令补发的,所以你能看到他的时候都是他有任务在身,要与地面交流的。”

作为第一个中国载人飞船的航天员,他的一举一动都有标本意义,黄伟芬说:“我们原来也有很多设想,让他在太空有一些自选动作,甚至带上去一些小东西,但是最后都取消了。这毕竟是第一次,确保成功是最重要的。事后证明我们的决策是对的,选这个人也是对的。”

按黄伟芬的说法,完成首飞任务是最主要的,锦上添花的东西是次要的,同样,杨利伟不是一个锦上添花的人,但是他完成了中国飞天第一人的角色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