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洁的德育教育思想 试论道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2017-09-0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道德的首要功能是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使人获得人之为人的内在本质.道德为人的行为提供标准和准则,为人和社会的发展确定方向.道德的目的是通过协调人际间的关系,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维护社会秩序和安定,以使人生活得更安逸,快乐幸福.可见,人是道德的主体,人是道德的最终目的.二.道德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社会关系的发

道德的首要功能是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使人获得人之为人的内在本质。道德为人的行为提供标准和准则,为人和社会的发展确定方向。道德的目的是通过协调人际间的关系,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维护社会秩序和安定,以使人生活得更安逸,快乐幸福。可见,人是道德的主体,人是道德的最终目的。

二、道德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社会关系的发展与丰富离不开道德的调节和规范。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无疑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它们之间必然存在一定的关系。

2.1 道德教育的产生

从历史上看,先有道德教育,然后才有思想政治教育。原始的人类,由于自然条件的恶劣和自身能力的低下,不得不以群体活动的方式来谋取物质生活资料,也不得不采取平均分配的方式来处理生活资料以维持群体的生活和发展,这就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简单的社会关系。

这种简单的人际关系逐渐形成了道德的原形———风俗习惯。它直接体现在共同的生活和相互交往中。这些“道德”是以维护大家共同利益为目标。人们认可集体生活,就认可这种调节集体生活的准则,因而在原始社会道德教育就已开始,而思想政治教育只是到阶级社会才有,慢慢成为统治阶级实行政治统治的工具。

主张道德教育先于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说两者可以分离,事实上他们是相互渗透的。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则,人们之间的政治关系也是调节对象之一,那么在道德教育中也就必然包含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但是不能把道德教育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有自己的内容。

2.2 道德教育的内容与特点

道德教育主要是进行行为规范的教育,内化道德规范,形成道德观念,发展道德判断,培养道德情感,养成道德行为,提高道德素质。道德教育的实质是养成教育,康德就认为道德教育的第一个目的就是道德品格的养成。所以,进行道德教育的重点不是认知道德规范,而是内化道德规范,提高道德自律能力。

在21世纪,道德教育的内容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丰富得多。它涵盖了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

(2)市场经济道德教育。要求强化人们的时间和效益观念,激发人们的创新精神,要求人们诚实劳动,勇于竞争,公平守信,务实求效。(3)诚信道德教育。要求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大力提倡诚信道德规范,营造守信用讲信誉的良好的社会环境。

(4)生态伦理教育。要求改变“人类中心论”的传统观念,用尊重自然的态度取代无节制占有资源的观念。热爱自然,保护生态,防止环境污染,节约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资源。(5)科技道德教育。

教育人们决不能以科技损害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只能为人类社会服务,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服务。(6)网络道德教育。要求人们维护网络安全,不作“黑客”,尊重他人的隐私,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传播健康文明的信息和内容,抵制垃圾文化。

这些内容反映了道德教育的时代特征,体现了道德教育应有的时代感,也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虽然有些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十分密切,但由于道德规范的巨细无遗性和维护道德规范多靠内心的义务感和外在舆论的手段等特点,道德教育是其他教育不能代替的。

道德教育是以培养人为目标的,虽然以培养人为目标的还有其他教育活动,但道德教育培养的是人的道德。道德教育过程就是把社会道德内化、规范化,使个体养成道德意识,凭借内心信念和良知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它不能被其他教育活动所代替,它本身也代表了其他育人活动。关于道德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早已被古今中外的德育思想和实践所证明。

2.3 道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区别与联系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基本的社会控制方式,也是意识形态控制的一般方式,对此,马克思、恩格斯早已作过经典的论述:“在每一个社会里,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也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

”因此,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看作是一种国家教育。政治教育是其核心内容,政治价值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中居首要地位,起主导作用,维护社会政治稳定,促进社会政治文明发展。

如果淡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思想政治教育也就失去了自身存在的意义,所培养出来的人在政治上也不可能是合格的。由这些特点决定,思想政治教育基本上是灌输与说教,宣传和强制,而道德教育则是一种启发和引导并允许质疑。

道德教育是社会教育,道德的发展和完善是内在于人的一种精神需要,因此,满足人的这种精神需要便是道德教育的题中之义。人文价值应该是道德教育的不懈追求。人文价值取向强调道德教育的价值在于对人性的提升培养具有完整道德人格的人。

“道德教育是一种超越”[3],是对现实人性的超越。这正是道德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的地方。这也决定了道德教育不能政治化,但道德教育的发展从原始社会进入阶级社会后,有了政治色彩,道德可以审视政治。

道德教育的关键不是回避政治,而是更好地体现政治的要求。一个国家提出思想政治品德的标准,目的是巩固政权。开展道德教育,就是要培养和提高人们的道德意识,教育和引导人们按照社会的要求去约束自己,规范自己的言行,树立道德规范,共同创造美好幸福充满活力的生活。

这必然会带来统治的巩固和政权的稳定。社会生活需要秩序,国家生活需要秩序,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都需要秩序。规范的价值就是秩序,道德教育的政治功能正在于此。

2.4 道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致性

“纵观历史,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国家,都为树立了两个伟大的目标:使受教育者聪慧,使受教育者高尚。意识到聪慧与高尚不同,自柏拉图时代起,明智的社会就将道德教育作为一个

深谋远虑的目标。他们把品格和智力看得同样重要。他们努力将公民塑造成这样的人:用自己的才智惠利他人,就像惠利自己一样;用自己的智慧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4]道德教育的对象是人,道德教育所塑造的是一个具备主体意识的人,它以完善人的心理结构为目的,以形成人的道德内心世界为任务,通过教育使人们区分真善美与假恶丑,自觉体知人的价值,体知道德规范的必要性,自觉地实践履行社会行为准则,它陶冶人的情操,使人不断得到提升,从而树立起某种信念、信仰与理想。

它的实质是对人的启迪与内化过程,它的价值在于提高人的素质,从而使人们得以据此与自然、社会和他人建立全面和谐的关系。正如鲁洁在她的著述中所指出的:“道德教育所扮演的角色决不是让人们去遵守某种社会秩序,道德规范,使社会的发展得以按部就班地进行。

它却是要使人们去找回那个已失落的世界,失落的自己,使人们重新拥有这个世界、拥有他自己。”[5]“道德教育的终极意义、归宿价值还表现在它要使人回归为一个真正的人。”[6]由此,我们看到,道德教育的价值与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以人为目的和归宿。人的价值,就是人对人的意义,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道德教育价值的实现能带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程度也会随之提高,就越能愉快地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也就发挥得越充分。同样,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越深,人们的道德素质的提高就越全面,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得越多,道德教育对人的提升也就越多,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必然包含着道德教育价值的实现,二者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

人类社会已进入了新的千年,但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

人类社会发展的核心要素,是人的全面发展,而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要素是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呼唤着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我们应树立新的教育观,创新与发展道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使它们更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使它们同步发展,方向一致,互相带动,更积极地更持久地推动人类的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进程,更深刻更全面地促进人类的进步!

社会的发展得以按部就班地进行。它却是要使人们去找回那个已失落的世界,失落的自己,使人们重新拥有这个世界、拥有他自己。”[5]“道德教育的终极意义、归宿价值还表现在它要使人回归为一个真正的人。”[6]由此,我们看到,道德教育的价值与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以人为目的和归宿。人的价值,就是人对人的意义,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道德教育价值的实现能带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程度也会随之提高,就越能愉快地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也就发挥得越充分。同样,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越深,人们的道德素质的提高就越全面,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得越多,道德教育对人的提升也就越多,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必然包含着道德教育价值的实现,二者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

人类社会已进入了新的千年,但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

人类社会发展的核心要素,是人的全面发展,而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要素是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呼唤着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我们应树立新的教育观,创新与发展道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使它们更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使它们同步发展,方向一致,互相带动,更积极地更持久地推动人类的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进程,更深刻更全面地促进人类的进步!

参考文献

[1]肖雪慧、韩东屏等:《主题的沉沦与觉醒———伦理学的新构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3页

[2]戚万学:《活动道德教育论》,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79页

[3]鲁洁:《道德教育:一种超越》,《中国教育学刊》,1994年第6期

[4][美]托马斯·克里纳:《美式课堂品质教育学方略》,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第4页

[5][6]鲁洁主编:《德育社会学》,福建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32—3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