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刚砸宝案开庭成被告】王刚砸错了吗?马未都为何不估价

2017-12-1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核心内容:王刚当场砸掉了付常勇带来鉴定的瓷器 去年6月以来,北京电视台<天下收藏>节目主持人王刚被质疑错砸"宝贝"事件备受各界关注,如今风波升级,一位被砸掉"宝贝"的收藏者将北京电视台和王刚告上法庭.10月14日,北京朝阳区法院于14日下午2点开庭审理"京城砸宝"案,人民网的报道说,"前来旁听的人们冒着寒风,在法院门前排起了长队."王刚真的砸错了"宝贝"?据成都商报记者采访,2012年10月28

核心内容:王刚当场砸掉了付常勇带来鉴定的瓷器 

去年6月以来,北京电视台《天下收藏》节目主持人王刚被质疑错砸“宝贝”事件备受各界关注,如今风波升级,一位被砸掉“宝贝”的收藏者将北京电视台和王刚告上法庭。

10月14日,北京朝阳区法院于14日下午2点开庭审理“京城砸宝”案,人民网的报道说,“前来旁听的人们冒着寒风,在法院门前排起了长队。”

王刚真的砸错了“宝贝”?

据成都商报记者采访,2012年10月28日期《天下收藏》节目中,来自河北的中医大夫付常勇作为持宝人登场,展示了一对甜白釉压手杯,被当期三位鉴赏家鉴定为现代仿品,主持人王刚挥动瓜棱大锤将其中一只砸毁。

付常勇对该结果不服,认为自己的藏品在节目录制前后经过专业鉴定机构仔细鉴定,结论均为价值不菲的真品,而《天下收藏》不负责任,仅凭三位鉴赏家节目现场短时间远距离目测就将藏品误认为赝品砸毁。

14日的庭审是本案首次正式开庭。经原告申请,梁亚力、王治国两位专家作为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员出庭,就原告的瓷杯整器及两片瓷片的年代判断等问题提出了专业意见,认为原告的整器及瓷片系明代中期成化至嘉靖期间所造的寄托款器物,并非现代仿品,而是明朝之前的“古代仿品”,而古代仿品同样具有文物价值。

王治国就被告提供的翟健民、王春城、拉达(当期节目给出鉴定结果的三位专家)三位鉴赏出具的鉴定结论中“类似器型只自清康熙时期才出现”、“暗刻龙纹过于生硬呆板”、“胎质过于粗杂”的观点逐一进行了驳斥;梁亚力随后发言,用科学方法分析了从整器及瓷片上检测到的自然老化痕迹,并现场展示了使用科学仪器检测自然老化痕迹的过程。

昨天成都商报记者多次联系这两位专家,均被谢绝。原告已申请法院通知翟健民、王春城、拉达(外籍)三人作为证人出庭,但上述三人并未到庭。截至记者发稿时,主持人王刚对此案尚未做出回应。本案将择期继续审理。

庭审焦点

藏品真假,谁说了算

原告方钱卫清律师透露,14日庭审的三个焦点为:被砸的这个杯子是不是现代仿品,“现代仿品”的判断标准是什么,谁有权力和资质来为这些藏品做出鉴定;节目组与持宝人签订的所谓“生死文书”是否具有法律效力,“砸宝”之后,节目组、电视台包括主持人王刚能不能免责(免去民事责任);北京电视台和王刚应当承担什么样的责任,有什么样的过错,为什么必须要承担连带责任。

王刚和北京电视台也分别委派律师到庭,他们的观点和之前的庭前会议时间表达的观点一致,即认为被砸的甜白釉压手杯是现代仿品,鉴定没有错,给出鉴定意见的几位都是这方面的专家、经纪人,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也有“生死文书”,可以免责。

钱律师说,在这之前,原告付常勇对此非常气愤,当时整个节目做下来之后感觉“被忽悠了,被欺骗了”。钱律师表示,当天在庭审上,原告方邀请相关专家证人对被砸后的瓷杯残片进行了三位一体的鉴定,“做出鉴定和作证的流程、演示、对比,是科学严谨的,是一个完整的鉴定过程”。同时,这两位专家也是具有相关鉴定资质的,而之前节目中请到的三位专家都不具备鉴定资质。

钱律师更透露,在涉及文物案的民事审判里,邀请专家证人出庭演示、鉴定,这是国内首例。“这也是本案的一个亮点,以科学说话,以专家说话,以历史文献说话。”

马未都在《收藏马未都》节目现常制片人认为,马未都只要说一句这个东西值多少钱,节目收视排名就会大幅度上升。但马未都始终坚持“文化说事”。

广西卫视台长彭钢2010年找到马未都的时候,马未都已经因为《百家讲坛》,在电视上火了两年。

那正是广西卫视最麻烦的时候:在前一轮与各大卫视的娱乐节目竞争里,广西卫视没占到一点儿优势。转投文化类节目,是他们不得不试的办法。

三顾北京后,最终让马未都下定决心的,是彭钢接受了他的“三不”。

“三不”几乎“不”掉了所有已知的鉴宝类节目:不娱乐、不估价、不谈技术层面的事。所谓“不谈技术层面的事”,就是“不要像开鉴宝培训班似的,挨个儿讲哪对哪不对”。

马未都自己《收藏马未都》的定位是八个字:“文化说事,明白做人”:“文物只是历史一个证据而已,我就是要通过这个证据阐述当时发生的事情。”

这档只想“说文化事”的节目,一开始是三部分:展示观复博物馆藏品,答题竞赛,鉴宝。45分钟节目,最抓眼的鉴宝环节,不到15分钟。

播出第二期,《收藏马未都》在全国卫视同时段收视排名中只到第23。那时,制片人韩荻菲真的认真考虑过,该怎么去收拾这个“烂摊子”。

着急了,韩荻菲“试探”马未都:“马先生,你只要肯说句,这东西到底值多少钱,我们这节目肯定进前十。”

2011年节目组研究收视曲线,很明显能看出鉴宝环节的收视率比答题高多了。于是三大板块被打乱重组,五次鉴宝穿插在答题之间。鉴宝时长没变,收视率却平稳了。马未都这回没反对:“我希望不愿动脑子的人在可能的情况下动一点脑子。”

每期鉴定的五件藏品,从“宝箱”里拿出来前,马未都只看过图片。最开始时他连图片都不看,“为了保持新鲜感”。“我不是演员,我不能演戏给大家看,装腔作势这事我做不来。”马未都说,但后来他发现不行:有时候一期节目拿上来五件都是同一类东西。

先看照片,马未都可以选自己“有说头的”。比如,相比更值钱的官窑瓷器,马未都更乐意选民窑——官窑制式已经定了,你得照着规矩上釉;民窑不受限制,纹饰更自由。

选定了藏品,观复博物馆还得跟藏家联系,“说一堆车轱辘话”:“您的藏品已经入选了,但是新是老我们不知道,如果被鉴定为新,您能接受吗?”韩荻菲以前最怕有老人家上节目,万一“出点什么岔子”。

到录节目的时候,马未都鉴定藏品就那么一两分钟。得一边跟嘉宾聊天,一边说出门道来。“其实大部分文物做出真伪判断都是很短暂的,看一眼就知道。”所有的鉴定结果都只代表马未都的判断。“我不掌握它的生杀大权,不会把他的东西灭掉。”马未都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有时候他也会在一两分钟内拿不准,这时他会采取比较谨慎的说法:“我目前比较倾向于这个结果,但不排除还有另外的可能。”

马未都可以“倾向于”,《天下收藏》不行。

每件在《天下收藏》中出现的藏品,事先都会经过5到10人的专家团集体鉴定。

《天下收藏》邀请的鉴定专家分为三类:一类是学术机构的研究员;一类是拍卖公司的;还有一类是“用真金白银在收藏品市场赢得声誉”的鉴赏家、艺术品经纪人,比如香港永宝斋斋主翟健民。

集体鉴定遵循的是“一票否决制”,和央视《寻宝》一样:只要有一个人说这件东西不对,它就绝不可能出现在节目里。

“如果真把鉴定结果弄错了,那只能说那么多专家一起走了眼。”张国英觉得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虽然“集体走眼”在文物鉴定界不是没出现过:“鉴藏泰斗”史树青、“玉界泰斗”杨伯达给商人谢根荣的“金缕玉衣”估出24个亿的时候,也是五个人一起出具的鉴定证书。

姚政已经把首都博物馆展出的30件被砸“赝品”照片全部传上了“中藏网”论坛。“中藏网”是2012年1月成立的一家收藏网站,总裁是姚政本人。

大部分“中藏网友”都支持姚政“90%以上是真品,30%以上是珍品”的结论。一张“永乐款暗刻龙纹白釉瓶”的照片上,《天下收藏》给出的“赝品”理由之一是“龙凤纹刻工与永乐暗刻工艺有明显区别”。有“中藏网友”回帖道:“这不是暗刻,是沥线,当然有明显区别。”

“沥线是凸出来的线条,暗刻是不明显地、浅刻进去的。”姚政对南方周末记者说,他提起这个瓶子来更是生气:“鉴定理由里还说‘历数唐宋元明存世瓷器,未见过与此瓶造型相同的器物’,没见过的器型就说是假的,是不是太武断了?”

在“中藏网”瓷器板块置顶位置,还有一篇名为《世界水瓶,中国发明!砖家不认,愧对祖宗7的帖子——在姚政提供给南方周末记者的16位专家团成员名单中,大部分是中国收藏家协会各分类委员会负责人,还有包括“中藏网”在内的几家收藏网站瓷器版版主,其中成员中国收藏家协会玉器收藏委员会首席顾问宁玉新、中国收藏家协会民族艺术品委员会主任孙欣,都曾在央视《寻宝》“郑和热水瓶”播出后,向媒体郑重表示那是一款“元青花”真品。

原因也是一样:“你没见过的,不一定就是假的。”

在姚政看来,***“砸掉100%真品”的目的,就是烘托每期节目请出的“重器”价格。“你看那些重器都是谁的?有很多是翟健民从香港拿来的。把别人的东西砸掉,把这东西包装成‘重器’,不就可以卖高价了?”姚政说。

北京文物局请了四位专家对首都博物馆展览的“赝品”进行再次鉴定,并在2012年8月21日公布了鉴定结果:“主持人***所砸‘文物’都是假的。”这四位专家分别供职于首都博物馆和北京文物局,但其中王春成、张如兰两位,都曾在《天下收藏》里鉴过宝。

“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姚政不服。他已向《天下收藏》的各级主管部门递交了申诉材料,如果“技术鉴定”的要求依然不被理会,他还打算起诉,“做司法鉴定”。

至少现在,韩勇还没收到任何有关消息。但他倒真是正在为“上级主管部门”的新要求在想办法。

2012年7月4日,广电总局和国家文物局联合发文通知,要求鉴宝类节目“不得由演员扮演‘持宝人’”、“节目专家必须是省级文物部门审核通过的专家库成员”、“不得利用文物鉴定类节目开展模拟交易”……

按照这个规定,翟健民等人都不再能担任“节目专家”,但总有办法。“这个规定有一个解释,如果专家库人员没有时间,或者人手不够,我们可以把现有节目专家的资料提供上去,等候审批。”韩勇说,他已经着手准备这件事情了。

“确保文物合法合规”,张国英从不担心。因为国家对部分青铜、陶器等文物的限制,目前的鉴宝类节目都尽量避开这几类,而主要以展示瓷器、书画为主。张国英在河南见过一个鼎,上面刻着五百多个铭文,“一看这就不是一般的收藏品。”张国英说,后来他们还是没让这件青铜器上节目,因为“来历不明”。

《寻宝》最早开播的时候,口号是“跟着佳明来寻宝,七分故事三分宝”。七分故事,原本是想讲“宝物的故事”。

但真正操作起来,大多数故事都成了持宝人的故事,有的人还上去编:“这件东西是我爷爷传给我爸爸,我爸爸传给我的。”正说着,专家瞅着宝贝,当场揭穿:“不对吧,您这件东西超不过十年。”张国英没法阻止持宝人上去编故事,对“不得在节目中编造文物流传故事”的新规定,他的理解是:栏目组不编、不主导这件事就行了。

《寻宝》面临的只是小问题。央视二套的《一槌定音》,从2011年6月开播起就以“模拟真实艺术品买卖”为卖点,这和“不得利用文物鉴定类节目开展模拟交易”的新规定正面冲突。